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
在“十四五”规划收官和“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为与时俱进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7月29日-30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主办的“深学笃行阐释习近平经济思想2025年会”在北京举行。
会议邀请中央党校、社科院、高校等方面知名专家,重点围绕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科学体系和理论创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区域发展活力,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和世界现代化,深化经济发展领域经验交流,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繁荣等主题,研讨交流推进习近平经济思想体系化学理化研究的最新成果。
近日,深学笃行阐释习近平经济思想2025年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区域发展活力”专题研讨会举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谈到,要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新区域经济学,突出遵循客观规律、体现中国特点、树立全域理念。
中国区域经济有着根植于自身国情的典型特征,中国的发展阶段、体制机制背景和国情特征决定了中国区域经济既有符合区域经济一般规律的一面,也有其特殊性的一面。因此,中国区域经济学是针对发展中大国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的新区域经济学。魏后凯认为,中国区域经济学具有三大特色:
一是遵循客观规律。首要任务是揭示和阐释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经济关系演变的客观规律,对西方区域经济学应合理扬弃而非全盘否定,对于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反映客观规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要充分吸收。
二是体现中国特色。中国的制度和国情特征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协调必须突出中国特色,要坚持中国道路,讲好中国经济故事。
三是树立全域理念。中国区域经济隐含的国土空间既包括陆地,也包括海洋;既包括城市,也包括乡村,是一种全域国土空间的概念。
魏后凯认为,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区域经济理论体系应包含五方面内容:
一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揭示了区域经济的演变规律,明确了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目标原则、总体思路、战略布局、实施路径、协调机制和政策措施,创新提出了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等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所以,加快自主知识体系构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2025年8月3日,游客在南京市夫子庙景区游玩。游客或乘船游览,或驻足观赏,或品尝美食,或挑选特色商品,沉浸式感受独特的江南水乡魅力,点燃城市“夜经济”。(方东旭摄/光明图片)
二是深入研究和揭示区域经济的一般规律。区域经济的发展、区际经济关系演变都有自身的规律,如发展平衡和不平衡关系规律、人口和产业集聚规律、城乡演变规律、城乡发展规律。深刻揭示并科学把握这种规律性,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任务,也是区域经济建设实践的基本遵循。
三是全面研究阐述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国道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经历了从平衡发展到不平衡发展,再到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转变,进行了长达70年左右的探索,如今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引入到区域协调发展中形成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之路,要沿着这条道路不断迈进。
四是对中国区域经济现象和模式进行理论解释。改革开放实践形成了众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现象、新特征,这些问题需要进行理论阐释和提炼,上升到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形成自主知识体系。
2025年8月4日,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远市灵泉街道三台铺村,村民搬运刚刚采收的万寿菊。近年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远市灵泉街道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在西山片区积极发展万寿菊种植,面积达到1.4万亩,产值超过2500万元,有效促进当地群众增收致富。(张洪科摄/光明图片)
五是探讨新技术、新趋势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尤其是人工智能,新一轮信息革命、科技革命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对出现的一些新的区域经济现象、新模式、新业态等要进行研究。
“我们要推进高质量发展,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就需要培育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体系。”魏后凯表示,从层级看,无论在国家层面还是在四大区域、省域、市域等区域层面,都需要培育形成相应的高质量发展动力源,这些动力源是推动国家或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从区域看,无论是位于东部地区还是地处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各地都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培育形成若干带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从类型看,各地区因发展阶段、功能定位和区情特征不同,其动力源的性质和特征也不尽相同,呈现出不同的类型。不同层级、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动力源有机衔接和相互叠加在一起,自然就形成了一个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体系。
魏后凯认为,“十五五”期间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体系有三个着力点:
一是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和都市圈。推动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是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体系的重要依托。
二是推动形成现代化的城市群体系。作为都市圈发展的高级阶段,城市群不仅是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增长极,也是未来吸纳新增城镇人口的主要载体,更是带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三是优化新质生产力的空间布局。在新发展阶段,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的引领作用,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战略举措。
策划:赵刚
文字整理/海报制作:张诗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