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日,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WRC)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人亦创国际会展中心启幕。开幕当天,“链动未来”机器人产业主题活动同步举办,活动聚焦机器人产业商业化发展,共同探讨具身智能领域发展路径。据悉,睿尔曼公司创始人CEO郑随兵受邀出席本次论坛,并发表主题为《机器人的“终局”世界》,深度剖析机器人规模化融入生活的关键瓶颈及创新解决方案。
睿尔曼公司创始人CEO郑随兵
展会期间,郑随兵还受邀出席由云启资本与SEE Fund无限基金将联合主办的专题交流活动《具身智能 未来已来:创投·创新·创造》圆桌论坛环节。同时,睿尔曼公司合伙人李森受邀出席“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具身智能产融生态合作交流活动”,在圆桌论坛环节与行业代表共同探讨“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场的中国方案”。
“机器人走入生活长期面临三大核心瓶颈。”郑随兵介绍,分别是操作能力、泛化能力与成本控制,传统机械臂笨重昂贵,服务机器人功能单一,缺乏像人一样适应复杂环境并灵活操作的能力。“针对以上难题,睿尔曼从‘一体化关节的超轻量’,延展至‘机械臂的超轻量’,最终实现‘机器人本体的超轻量’,我们的超轻量仿人机械臂可以做到长短、粗细、灵活度、操作能力都能达到一个成年男性的水平,真正可以做到‘能干活’。”
据了解,睿尔曼的机械臂设计对标人类手臂,兼具灵活性与力量——单臂伸直负载5公斤,最大负载可达9公斤,运动速度高达3.6米/秒,能完成开关冰箱门、操作洗衣机门等真实生活任务。“人能干的事,它都能干,这就是睿尔曼产品最大的优势。”郑随兵说道。睿尔曼通过在“超轻量仿人技术“上的创新,将整臂待机功耗降至18.7W,并大幅降低制造成本,使高性能机械臂具备普及基础。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展出的睿尔曼超轻量仿人机械臂产品矩阵
此外,睿尔曼还始终关注产品的稳定性和耐用性。在产品可靠性上,从原有的3万小时MTBF无故障运行时间升级为5万小时,并配合该指标达成了CR L3级别认证另一同级别可靠性耐久3万小时指标,与德国TUV南德合作实施合规检测取得一体化关节模组ROHS、Reach合规认证。
在郑随兵看来,要想实现让机器人走入生活,在解决操作能力和成本后,实现规模化应用以获取真实数据才能快速推动行业发展。“泛化能力依赖海量‘真机数据’,而非仿真或小规模试验场。缺乏真实应用场景产生的数据,是制约智能发展的根本瓶颈。”郑随兵表示,机器人走入生活的第一步,应是在“无智能”或“弱智能”阶段,凭借可靠的操作能力和可接受的成本在千行百业中实现规模化应用。大规模部署产生源源不断的真实场景数据,才能有效训练和提升模型,形成“应用-数据-智能-应用”的正循环。
“产品的核心在于产生实际应用价值,数据的最终来源也必须依赖于海量有价值的应用场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自然产生。只有在产品真正被使用并带来效益的前提下,数据的采集和模型的迭代才有意义。”据郑随兵介绍,此次睿尔曼带来的新品“RealBOT具身开源平台”专为机器人高质量数据采集而生,基于石景山区人形机器人数据训练中心十大应用场景百万条数据淬炼而成。通过与远程打工仔平台的深度整合,共同构建人机交互新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3月29日,由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政府和石景山区科学技术委员会主导推动、多家企业共同参与的北京市首批人形机器人数据训练中心在首钢园科幻产业集聚区正式落地。其中,睿尔曼作为核心设备与技术提供方进行深度参与,人形机器人数据训练中心从“毛坯房”到“108台机器人调试运行”仅用22天,展现了“石景山效率”。
据了解,人形机器人数据训练中心占地3000平方米,分为“九年一贯制”的训练区和“机器人大学”场景区,项目部署108台具身双臂升降、轮式人形机器人、单臂无人机、单臂四足仿生机器人,用于数据采集和模型训练。结合108套具身数采设备,搭建家庭康养、特种作业、新零售、汽车装配、机器人新餐饮等十大实景场景,通过AI算法、智能硬件与场景数据的多维融合,年产出超百万条多模态数据。(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