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记者 陶媛)“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在经历从政策驱动向核心竞争力驱动的历史性变革。7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第100家央企——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肩负起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世界一流汽车集团的重大使命。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中明确指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深蓝汽车作为新央企体系中的新能源销量支柱(2022年12月至2025年3月,累计销量居央企品牌前列),正通过三大维度的布局实践积极响应国家战略,成为汽车领域新质生产力的鲜活注脚。
技术不设防,跨越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技术鸿沟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狂飙突进的当下,深蓝走出了一条反常规路径——将专利优势转化为行业公共资产,让前沿技术真正可以惠及普罗大众,实现《规划》中所展现的“构建新兴产业生态”愿景。
深蓝以前瞻性技术布局强化创新源动力。(受访企业供图)
据悉,其微核高频脉冲加热技术已获得中国专利金奖,但深蓝并没有以此为壁垒筑起技术“护城河”。今年5月,深蓝汽车宣布将该技术专利群全部开源给全社会。同时,更具普惠意义的是其智能驾驶技术的下沉——为20万车型配备华为乾崑智驾系统,让更多用户享受到安全、好用、爱用的智驾体验。此外,已通过新国标检测的金钟罩电池也切实解决了高寒地区用户的续航焦虑,真正实现了让创新成果从实验室流向民生“毛细血管”的转化。
深蓝对于“技术不设防”的实践,恰是对“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的生动诠释。通过前瞻性技术布局强化创新源动力,以全球化产能优化重塑产业效能,以绿色普惠筑牢产业发展根基。深蓝模式彰显了央企重组对要素优化配置激活创新主导动能,实现了产业竞争力与民生幸福感的双重提升。
加快融入全球价值链,参与国际化标准制定
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挑战和不确定性增加,随之带来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的深层困境——缺乏技术规则定义权。因此,深蓝的出海破局从“属地本土化基因重组”开始。例如,针对泰国的热带气候调整电池散热方案,来适应持续高温,深刻诠释了属地本土化不是产地标签的更换,而是技术参数的深度适配。
深蓝汽车广受消费者信赖。(受访企业供图)
除此以外,更具战略意义的举措还在技术标准层面。作为深蓝汽车在欧洲落地的首款车型,深蓝S07在Euro NCAP多项保护测试中均达到五星标准,更荣获了“成人乘员保护”的单项冠军。当大众还在惊叹于中国汽车的安全性能已达到全球顶尖水平时,深蓝汽车正致力于将中国智造从产品输出升级为标准输出。例如,3纳米车规级芯片的量产破解了更隐秘的“技术主权”问题,使深蓝L06所需的“中央大脑”实现本土化研发和量产。深蓝的“技术本土化+标准国际化”双轨策略正是推动标准国际化的精准发力。
这些技术端的创新突破,其背后是深蓝为中国智造实现全球化破局的关键举措。深蓝的步步落子为《规划》中提出的“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不断提高国际竞争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践样本。
从技术创新到高质量产的强效推进
在新能源汽车竞争进入白热化的格局下,资源整合能力已经成为各大车企的决胜关键。长安汽车升级成独立央企后,深蓝获得的绝非简单的资金投入,而是一套覆盖全产业链的赋能体系。深蓝重仓投入在诸多“隐形赛道”——在全国建成2000个维保中心,推行“一次性修复100%”标准,其用户共创的价值生态体系引发30万深蓝推荐官所创造的超5万订单。
当众多车企还在卷参数的时候,深蓝这种下“笨功夫”的战略部署,将焦点从发展“快不快”转向了服务“好不好”。当车企将服务质量摆在和技术创新同样重要的位置时,便赢得了市场的认可和赞誉,也充分诠释了新质生产力的高效能,不仅是产线机器人的数量和实验室的专利成果,还有是否能真正更好地服务广大人民群众,让大家都成为科技创新的受益者。
作为新央企体系中的新能源销量支柱,深蓝汽车一系列的扎实举措,是国家关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战略要求在汽车产业的生动体现。目前,深蓝已在全球66个国家布局,成功将中国电动汽车标准输出欧洲,有效提升了中国智造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同时,深蓝汽车始终坚持科技创新,推动“电动平权”与“智能平权”,成为中国长安汽车集团在电动化和智能化领域的技术策源地。深蓝的实践,正是汽车领域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缩影,彰显了央企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塑造发展新动能中的核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