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都是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文经济学有关重要指示精神,促进人文与经济交融互生,光明网策划推出《人文经济学》系列报道,深入挖掘人文经济学的理论内涵与时代价值,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磅礴精神动力。
作者:唐双捷 中共上海市杨浦区委宣传部
今夏,随着首届国际动漫月的启幕,上海城市的“次元浓度”毫无悬念地飚出新高度,不仅有Bilibili World、CCG EXPO、ChinaJoy三巨头首次梦幻联动,更有RED LAND、“元界夏日嘉年华”等新锐品牌再掀热潮。经由二十余年“自行生长”的探索积累,加之近年来“文旅商体展”顶层设计的加速催化,如今沪上的“次元文化经济”格局已从金虹桥、大悦城、美罗城等点状分布的“各方割据”,发展为百强二次元商场15家、知名二次元品牌门店80家的全国“次元都市”。“次元文化”更早已不囿于当年的“圈地自萌”,而是跃升成为城市人文经济的重要引擎,城市潮流文化的特色表达。上海,作为中国次元文化经济的“宇宙中心”,正通过空间载体、节展牵引、生态构建等方面的创新实践,跳出过往“二次元”产业的刻板印象,探索构建城市“次元文化经济”发展的崭新范式。
空间载体:从局部“二次元集聚”到全域“泛次元融合”
过去十余年,上海“二次元”经济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区域集聚”特征,人群、业态更多集中于“漫展”或垂直商场等空间载体。近年来,随着次元文化接受度的不断提升,加之“体验经济”“情绪价值”日益走高,无论是次元经济载体还是次元文化内涵,都在经历从“二次元”到“2.5次元”或是“泛次元”的生态演变。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上海立足区域禀赋,对工业遗存、古典园林、公共空间等城市界面进行改造,推动二次元“场馆孤岛”向“泛次元”城市场景融合。
2025年7月21日,西班牙游客在上海豫园商城留影。新华社发张悦 摄
如工业遗存变身“次元痛岛”。如杨浦区联合小红书,将市中心唯一的内陆岛——复兴岛近8万平方米的工业遗址(主要包括船台Park、共青路仓库、复兴岛公园)改造为全球首座开放世界冒险岛“RED LAND”。活动在更广阔的公共空间领域汇聚宝可梦Aniplex、原神等50余个知名游戏、动漫IP,登岛玩家可以结合AR等设备,感受“五步一个名场面,十步一个小冒险”。活动吸引超过10万玩家,56%跨省市参与。
如文化地标装点“国创痛城”。如豫园商城与B站10大国创IP实现“泛次元融合”,举办“豫园夏日奇幻夜——国创豫宙漫游季”,将700年历史园林转化为“国创痛城”。凝晖路还原《天官赐福》极乐坊,九曲桥融合《百妖谱》;华宝楼高区与《非人哉》与《凡人修仙传》遥相呼应;旧校场路明代演武场旧址则因《镇魂街》焕发新生;知名老字号积极拥抱“次元潮流”,老庙黄金推出《天官赐福》联名金饰,上海老饭店打造《时光代理人》主题餐厅,松鹤楼、春风松月楼推出IP主题套餐,实现“老城厢烟火×二次元创造”的基因重组。
同时,诸多次元知名IP融入城市界面肌理,如静安区建有全球最高的EVA初号机雕像、浦东金桥拥有全球5个之一的等身大高达立像,公共巴士“痛车”、轨道交通“痛铁”、苏州河“痛船”、东航“痛机”等更是屡见不鲜。
节展牵引:从依靠“瞬时流量”到创造“周期浪潮”
推动“泛次元融合”,不仅需要综合节展带来的“瞬时流量”,更需要能够覆盖较长周期、联动更广区域的“周期浪潮”。总体而言,历经二十余年发展,上海次元经济已经结束了单打独斗的“野蛮生长”,基本形成了“头部展会引领、细分活动衔接”的完整运行周期:暑期,三巨头顶级展会贯穿暑期,中小型活动则覆盖全年,仅在今年6月,上海中心城区就至少举办了13场漫展、40余场二次元快闪及主题餐厅活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2025年7月11日,国家会展中心(上海)BW2025现场,某展台的Coser吸引众多摄影爱好者。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图
依托“主场+分店”拓展多域联动。以今夏为例,刚刚结束的BW2025再度刷新纪录:90万人抢票,三天接待40万人次,比去年增加15万,其中,护照购票用户占比达13%,创下历届新高;ChinaJoy2025观众人次达到41.03万,同比增长11.8%,创历史新高,境外和外省市的观众占比达61%,海外观众1.47万人次。这些数据奇观是主分会场与区域联动的共同成果。为满足更多游客需求,进一步激发消费潜能,上海首次将百联ZX创趣场、百联ZX造趣场、百联ZX LAB三家商场设立为BW2025的“分会场”,并安排专属涂装的“痛巴”,免费将国家会展中心的人潮导流至黄浦、徐汇、杨浦,同时,外滩源、徐汇滨江等文化地标与15大商圈对应打造CityWalk动漫街区。同期,哪怕是非“分店”的次元地标,同样能够承接到极强的溢出效应,如静安大悦城“次元盛典2.0”,4天销售额破1000万。
借助“票根+路线”放大消费场景。“票根+”已经成为当前上海推进“文旅商体展”融合的常规操作。如BW2025期间,观众持票可在世博地区、南京路步行街、豫园、黄浦江游船码头等区域兑换优惠券、景区快速通道等权益,串联起酒店、餐饮、文旅等多业态,成为“流量变存量”的生动实践。如“RED LAND”活动期间,杨浦区配套发放500万元“玩转杨数浦”消费券,覆盖次元、商圈、住宿三大类,联动千家商户,凭“RED LAND”门票还可在博物馆、美术馆享专属优惠,将单项活动转化为跨场景消费链。
同时,静安大悦城、徐家汇美罗城、陆家嘴九六广场、五角场ZX造趣场等被次元经济“拯救”的老商场、老商圈更在逐步形成“垂直+差异”的次元“雨林生态”,顶流IP快闪、小众细分品牌各美其美,本地常客、“行李箱客”各得其所,各“吃”其“谷”,助力二次元经济可持续发展。
生态构建:从承接“海外IP赋能”到本土“内容创作集聚”
曾几何时,知名海外次元IP落地首秀数量就是衡量次元经济发达与否的重要指标,但这终究不是推动本土化次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唯一答案。近年来,随着国潮复兴、国风再起,国创IP逐渐占据了沪上次元经济的半壁江山。上海在主动打造次元经济、推动优质内容创作集聚等方面展现出了更多政策主动性、统筹规划性。
2025年7月,上海悦荟广场“迷宫饭·魔物食友会”主题快闪吸引游客前来参观。图源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2025年以来,“二次元”等相关表述开始频频见诸上海官方文件。如3月,《上海市促进服务业创新发展若干措施》发布,明确提出:“打造消费新场景”“开发‘谷子经济’”。又如5月中旬,《上海市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鲜明指出:“鼓励二次元经济健康发展”,这意味着“次元经济”正式获得官方认可。
目前,上海已经有多区出台“二次元”或“泛次元”相关文件。如黄浦区发布《黄浦区二次元衍生商品和服务经营合规指引》,在实际经营层面做出详细指导,发出具体倡导。如虹口区发布《虹口区游戏产业发展政策》,将“动漫创作”列入十大支持方向之一,对原创漫画、二次元IP落地给予一次性奖励,明确将二次元、电竞游戏作为“IP+文旅”新质生产力重点培育方向。如杨浦区先后出台《杨浦区跨次元品牌集聚区建设工作方案》《杨浦区打造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集聚区支持政策》,设立互联网内容创作投资基金,为动漫游戏、二次元等赛道提供全周期、全要素服务。
同时,杨浦将以“V聚场”为锚点,叠加形成“一楼一街一园一区”的互联网内容产业“核爆点”示范区,串成一条“校园—商圈—园区—滨江”泛次元动线。
“大人,时代变了。”用这句“名梗”来形容近年来“次元浪潮”对城市人文经济带来的空前影响或许恰如其分。随着Z世代逐步跃居历史前台,我们有理由相信,次元文化经济正在并必将成为上海都市工业的鲜明底色、城市消费的有力支撑。同样,也会有更多的人愿意通过次元作品理解世界、关照自我,渴望见到次元本土化的中国故事、时代叙事。如此,或许有朝一日,当“次元”浪潮退去,也终将化为一池温柔。
策划:赵刚
文字整理:赵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