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都是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文经济学有关重要指示精神,促进人文与经济交融互生,光明网策划推出《人文经济学》系列报道,深入挖掘人文经济学的理论内涵与时代价值,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磅礴精神动力。
作者:郭红星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
“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苏杭等地的生动实践揭示了文化与经济是同频共振、相得益彰的双翼。在现代化进程中,城市不仅是经济活动的聚集地,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将人文底蕴转化为城市发展优势,既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诉求,也是加快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的客观要求,更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人文底蕴是一座城市历经岁月沉淀的精神财富,它体现在街头巷尾的历史遗存中,蕴含在市井烟火的生活美学里,凝结于一方水土孕育的精神传统间,是这些人文要素的总和。对城市发展来说,这些人文“厚家底”是与土地、资本、人才同等重要的生产要素。在人文底蕴基础上形成的城市舒适性,如同一块巨大的磁石,持续吸引着创意人才与创新要素向城市汇聚。这种吸引力驱动“以城聚人、以人兴业”的良性循环,将文化的“软实力”最终锻造成撬动发展的“硬杠杆”。
在苏绣小镇体验馆内,工作人员在进行苏绣技艺展示。新华社记者李博 摄
从人文经济学视角审视,人文底蕴的价值转化逻辑可以进一步拆解为“经济人文化”和“人文经济化”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具体涵盖人文精神、人文价值和文化产业、文化事业等四个维度。其中,人文精神和文化产业如同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不断催生发展势能,它们既是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也能促进发展更加集约高效;而人文价值和文化事业则像坚实的保障网,确保发展成果得以协调共享,持续提升社会整体福祉。这四个维度相互作用、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人文底蕴转化为发展动能的完整体系。
以人文精神激活高质量发展动力。求真务实的企业家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等人文精神潜移默化地涵养政治家、企业家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以及价值观等,成为孕育创新锐意和制度信任的温床,是降低知识传递、技术协作、社会交易等成本的“润滑剂”。例如:在杭州“创新”“活力”的人文精神滋养下,深度求索(DeepSeek)2025年初研制出DeepSeek-R1大模型,以仅为美国同行“零头”的550万美元和两个月训练时间,实现了与美国最顶尖模型比肩的性能。“开放”“包容”的人文精神,是企业对接全球先进理念、提升产品与国际竞争力的隐性桥梁,助力企业在世界舞台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增强国际竞争力。例如:在深圳敢闯敢试、开放包容的人文精神滋养下,大疆即使遭到某些西方国家的制裁,仍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在无人机的飞行稳定性、拍摄画质、智能避障等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2024年末在全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占有率突破70%。
山城重庆把无人机灯光秀 图源新华社
以人文价值引领高质量发展方向。人文价值融入规划、政策、法规,能以指挥棒的形式引领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优良传统、信仰、价值观等人文价值是无形的文化资本,有助于提升城市人力资本质量,推动跨城市合作项目和投资,为城市带来长久的发展机遇和经济动力。当公平公正成为制度底色,机会、资源的分配更加合理,社会不公得以削减、社会凝聚力得以提高;营商环境更加清朗,个体、企业积极性得以调动,创新创造活力得以激发。绿色低碳环保等人文价值理念,引导绿色技术研发与清洁能源落地,降低环境污染;也有利于环保标准和政策的形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缓解气候变化风险。在绿色发展理念引导下,中国能耗强度持续下降,2024年同比下降达3.8%;森林覆盖率超过25%,林草碳汇量稳居世界首位,为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以文化产业拓宽高质量发展内涵。文化产业能产生新的需求,优化资源动态配置,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例如,2025年荔枝主产区赶上了10年不遇的“好年景”,全国荔枝总产量同比增加1倍,在《五月荔枝红》《长安的荔枝》等文化产品的刺激下,迅速放大市场需求,结果不仅没有“果贱伤农”,消费者还实现了“荔枝自由”。文化产业融合其他产业,形成文旅商农等相互融合的新模式、新业态、新经济。“苏超”爆红,撬动江苏全域消费,让餐饮、住宿、零售等领域产生链式反应,2025年上半年江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3949亿元、同比增长5%,总量占全国的9.8%。文化产业充分激发科技创新改革活力,是促进城市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满足市民高品质生活期盼的主要动力。游戏《黑神话:悟空》带动山西古建游火爆出圈,2024年山西全省重点景区累计接待游客量和门票收入同比增长均超过15%。文化产品在满足居民的文化需求的同时,也成了居民之间情感链接的桥梁,从而构建了一张无形的居民情感共鸣网络。一定条件下,这一网络效应还会成倍放大文化产品的需求。例如:打破传统审美“套路”的潮玩品牌LABUBU正在风靡全球,2025年4月在美国及欧洲市场销量同比暴涨8倍和5倍。红色电影《南京照相馆》“以史明道”,上映第8天累计票房突破10亿元,第11天突破15亿。
2025年7月30日晚,湖北省武汉市黄鹤楼景区内游人如织。进入暑假,黄鹤楼景区《夜上黄鹤楼》沉浸式演出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游玩,助推武汉市夏日“夜经济”持续升温。(杨东摄/光明图片)
以文化事业筑牢高质量发展保障。书咖、文化馆、博物馆等文化事业可以通过文化教育、艺术普及等形式,提升社会整体文化素养。浙江2024年选派1500多名高素质“文化特派员”,将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居民“家门口”,帮助乡村解决高品质多元化文化、推进乡村产业发展、挖掘地域优秀文化等方面难题。文化浸润下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城乡差距消弭的同时也极大释放了农村内需潜能。文化事业的普及有助于居民增加身份认同,降低犯罪率和社会冲突,促进社会合作互动,为城市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基础。广州南京等地有很多24小时营业的书店、便利店等小商铺。它们除了满足全天候的消费需求,还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数字化便民服务,为环卫工人、外卖骑手提供热水、卫生间等,用“针头线脑”的小事,构筑起城市的烟火气。
将人文底蕴更好地转化为城市发展优势,才能更好践行“以人为本”发展观,契合人文经济学内在逻辑,是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的必然要求。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多措并举、系统推进。要进一步深入挖掘文化底蕴,在保护开发文物古建这类有形文化遗产的同时,加大人文精神、人文价值开发培育力度,为“千街一面”的文创市集注入精神内核。还可以探索建立人文底蕴经济价值评估模型,并推动评价结果与城市发展考核机制深度挂钩。要强化金融科技支撑人文底蕴价值转化效率,以创投基金、专项信贷等形式打通文化产业从创意端到市场化的关键壁垒,深入赋能文化产业链重塑;鼓励通过区块链技术构筑文化IP确权与数字资产交易的可靠平台。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延伸,建立覆盖城乡的文化资源配送网络,通过志愿者、流动文化车、数字文化站等形式,将优质文化资源输送到基层,推动文化平等共享。拓宽居民参与渠道。推广“文化主理人”认证,鼓励居民深度参与社区文化运营,早日实现“政府搭台、百姓唱戏”。
2025年7月17日,众多游客在山西吉县黄河壶口瀑布欣赏“彩虹桥”壮美景观。(吕桂明摄/光明图片)
人文底蕴是城市发展的宝贵财富,唤醒这笔“厚家底”,并将其转化为城市发展的“新动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期坚持、久久为功。只有充分发挥人文精神的引领作用、人文价值的导向作用、文化产业的驱动作用和文化事业的保障作用,才能让城市在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上更有温度、更有活力、更有后劲,真正实现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的良性互动、协同共进。
策划:赵刚
文字整理:赵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