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充满“加速度”叙事的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第二梯队车企的破局总是被放在更为隐蔽的位置。2025年第二季度,一项市场数据打破了这一惯性认知:一款名为“星海S7”的新能源中大型轿车,实现了季度销量环比增长358%。
星海S7出自“国家队”东风风行,在造车话语权长期被新势力主导的背景下,这款车并未依靠参数堆叠或智能话术,而是通过空间、安全、舒适、价格等基础指标的再雕刻,试图定义一种属于主流家庭用户的新能源选择路径。这一策略的成功,不仅是一次市场层面的黑马现象,更是传统车企在新能源深水区对“造车”本义的回归尝试。
家庭场景下的重新定义
东风风行作为东风集团下属的整车业务板块,在近年来的新能源转型中一度处于行业边缘位置。作为后发企业,它既没有先发优势,也难以在技术制高点一争高下。2023年,风行品牌内部重新评估战略后,确定以家庭用车场景为切入点,将“场景复用率最高的第一台家庭轿车”作为星海S7的核心定位。
从车型结构来看,星海S7长达4935mm的车身搭配2915mm轴距,确保了后排达到830mm的膝部空间,这意味着即使是1.8米身高的用户也能在后排舒适跷腿。其掀背尾厢达到496L,能够容纳婴儿车、28寸行李箱与露营装备;放倒后排座椅还能形成1.8米的平整“大床”。在当前中大型新能源轿车市场中,兼顾溜背造型与空间实用性的车型并不多见。
这种结构优化源于制造体系对“用途”的深刻理解。在D柱造型上,风行设计团队通过巧妙嵌入尾翼,不牺牲风阻性能的前提下强化了气流表现。与此同时,该车还通过短前悬结构,压缩发动机舱空间,为舱内提供更大纵深。这种思路从根本上区别于部分以运动化为核心卖点的中大型车,也成为它在家庭用户中逐渐获得认可的关键因素之一。
不仅空间层面有所强调,星海S7还主动将座舱健康标准提升至“母婴级别”。该车内饰材料98%可回收,胶水100%使用水性环保配方,在环保材料应用方面领先于同级。其车载空调系统具备抗菌功能,除菌率达到99%,对过敏体质乘员提供了正向支持。在座舱健康尚未成为行业统一标准的当下,这种“额外投入”对年轻家庭尤其是母婴用户构成差异化吸引。
用“够用主义”对抗“高参数焦虑”
与很多选择堆叠智能硬件与算法算力的新车型不同,星海S7的产品策略更接近传统车企对“够用即好”的坚持。该车提供纯电与增程两个技术版本,纯电车型续航分别为555km和650km,覆盖通勤+中程出行场景。在定价方面,该车起售价下探至10万元级,并搭配限时优惠。这一价格区间显著低于市场中大型轿车平均售价,成为其冲击三线及以下市场的重要基础。
面对成本约束,星海S7未在智能座舱硬件上采取高配策略,而是选择聚焦“真实可用”的高频场景。如语音系统支持多种方言,包括粤语、西南官话等,可实现120秒连续语音交互,解决家中老人使用障碍;Face ID无感适配功能可在-30℃极寒下100%启动,专门针对北方冬季蓝牙连接不稳定的问题做出修正。这些功能看似普通,却在实际使用中解决了许多“看不见的问题”。
底盘系统是另一处反常规之举。星海S7搭载同级唯一的FSD悬架系统,该技术与兰博基尼Gallardo平台有工程渊源。在调校策略上,星海并未以“性能感”为优先目标,而是强调“稳定性+舒适性”的复合平衡。在60km/h过弯实测中,该车侧倾控制优化达42%,转弯半径仅5.45米,保证了城市低速行驶的灵活性。麋鹿测试成绩达到81.9km/h,处于市场同级领先水平,与小米SU7相当。这种性能设定,虽不以性能宣言取胜,却更适合高频家庭通勤、下沉市场城乡混合道路等复杂场景。
国家队的缓慢变奏
东风风行作为东风集团子品牌之一,制造体系扎根于广西柳州,背靠70年制造经验的东风柳汽平台。长期以来,其在全国市场的存在感主要集中在商用车与中低端乘用车板块。进入新能源时代之后,传统制造体系如何与智能化趋势接轨,成为东风风行不得不面对的结构性问题。
星海S7的推出,被视为风行新能源产品重构的关键一环。在品牌重塑策略中,风行团队内部划分出“星海新能源”产品序列,面向家庭用户精准聚焦,试图在强对手林立的新能源红海中找到相对确定的空白地带。与很多新势力押注“高端”“性能”或“生态”不同,东风风行选择做“技术下沉”的普惠选手。这种选择并不具备流量优势,但从现阶段的销量反馈看,其在细分市场获得了初步正向结果。
小米SU7所代表的,是新能源浪潮中的“科技表达”与“性能焦点”;而星海S7更像是另一端的拉力——家庭、安全、成本、健康,构成了一套更低调但更可持续的叙述逻辑。在当前新能源汽车从“增量市场”向“存量竞争”转换的节点,产业所需要的不仅是引领技术浪潮的实验性产品,也需要一批能够实际服务广大普通用户的“耐用品”。
从这个意义上说,星海S7的出现与其销量爬坡,不仅是一次产品策略的胜利,更是传统车企在新能源时代重建用户信任路径的一种注脚。(王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