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近年来,依托海量数据资源、超大规模市场和丰富应用场景,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加快发展、交易规模持续扩大。据国家数据局估计,2024年全国数据市场交易规模预计超过1600亿元,同比增长逾30%,其中场内交易(含备案交易)规模突破300亿元。数据市场活力不断增强,在赋能产业转型、推动科技创新、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展现出广阔前景。面对发展新形势、新任务,亟须构建更加规范、开放、安全、高效的数据要素流通体系,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当前,我国数据要素市场正处于由起步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其发展势头强劲,但也面临着机制不健全、标准不统一、资源整合能力不足等现实挑战。基础制度建设、交易规则体系、治理能力等方面仍需持续强化,部分领域数据质量有待提升,价值评估、权属界定、跨域协同等问题亟待系统破解。尤其是随着数据交易场所快速增长,“数据孤岛”“重复建设”等现象不时显现,制约了数据资源的流通效率和市场活力。推动数据要素市场行稳致远,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系统观念,聚焦关键环节,精准发力、协同推进,着力夯实制度基础、优化平台建设、强化安全保障。为此,需要从几个方面着手努力。
一、优供给强平台,释放流通潜力活力。一是提高数据要素高质量供给。支持数据持有方提升数据开发利用能力,加快推出数据产品和服务供给、数据交易流转等相关企业的税收优惠与减免政策,促进数据供给主体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等“数据大户”入驻交易场所,拓宽数据要素来源;二是创新数据组合增值。深化数据关联性分析,推动交易场所数据产品组合推荐的机制创新,实现数据价值的最大化利用,全面促进数据交易场所效能的提升;三是加强交易场所监管职能。鼓励交易场所深度介入数据流通的全过程,通过预设算法随机抓取样本数据,并跟踪数据流转历程,保障样本数据真实可靠,增强数据购买方信任水平,推动市场需求的可持续发展。
二、树标准建模式,健全公允定价机制。一是完善数据资产评估标准。完善数据资产评估方法和模型体系,按照行业分类出台数据资产评估相关案例汇编,指导评估实践;二是创新事前评估模式。缓解供需双方针对数据应用场景、质量及价值等方面的信息不对称,形成价格共识,优化市场供需匹配;三是探索多种定价模式。通过市场估值、专业评估、数理模型等评估方法确定数据要素价值,或通过拍卖、竞价等市场机制实现数据要素定价。在政府数据开放领域可以根据使用量、使用时间、使用内容等策略释放数据活力。
三、立法规建制度优技术,营造安全流通环境。一是推动数据产权保护有法可依。遵循数据二十条中“权属清晰”原则,探索制定数据产权法律,推广数据产权登记制度,界定数据侵权行为,明确各方的权力边界和数据利用底线;二是构建数据分类分级制度。根据数据的敏感性、业务价值、保密级别等因素对数据进行分类;按照数据的重要程度、敏感程度以及泄露所产生的影响程度等进行分级。对不同类别和等级的数据实行差异化管理,明确数据要素依法合规流通交易的边界;三是加强数据安全技术创新和应用。推行严格的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机制,如数据加密、身份验证、权限控制、数据脱敏等手段,保护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降低数据泄露的风险。鼓励平台利用数据分析工具实时监测交易活动,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并及时预警。
四、筑体系统规则设牌照,推动交易场所协同有序发展。一是构建多层次数据交易市场体系。整合全国交易市场,按照“一地一所”原则布局交易场所。布局国家级数据交易所,突出公共属性和合规监管功能。引导各地交易场所结合本地应用场景发展行业性、产业化数据交易平台,推动各地交易场所差异错位发展;二是建立全国统一的数据交易规则和标准体系。依据数据分类分级,统一数据标准、格式、交易流程以及质量评价体系等,促进交易场所间数据的高效率、低成本流通和共享,推动数据跨场所“无痛”交易;三是探索数据交易市场评级管理机制。通过设立全国数据交易监督管理机构,实施数据交易市场评级管理。对数据交易场所风险管理制度的完备性、交易流程的合规性、技术保障的先进性进行系统性考察,根据评级结果对交易场所进行分类监管,促进交易场所规范发展。
加快构建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安全可控的数据要素市场,是顺应数字时代发展大势的战略之举。面向未来,要坚持统筹规划与分类推进相结合,强化制度供给、技术赋能与治理能力协同提升,不断释放数据要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乘数效应。以更大力度推动数据资源高质量流通和深度融合,激发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加速涌现,助力我国在全球数字经济浪潮中把握主动权、塑造新优势、赢得新未来。
作者:郑鸿 北京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特别研究员、博导;吴华敏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