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经济学工具带你揭开城市兴衰密码
首页> 经济频道> 光明经济 > 正文

经济学工具带你揭开城市兴衰密码

来源:光明网2025-08-04 10:36

  对城市发展规律的探寻,始终是推动城镇化和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命题。值此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之际,由本人主持翻译的爱德华·格莱泽教授所著的《城市、集聚与空间均衡》,由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品牌系列“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出版,可谓恰逢其时。

经济学工具带你揭开城市兴衰密码

  这部著作以经济学视角为手术刀,系统梳理总结了资本主义城市的发展规律,通过空间均衡与集聚经济两大核心模型,精准剖析了城市发展的底层逻辑:从纽约制糖业的集聚红利到城市空间结构的动态平衡,从要素流动的成本博弈到创新活力的生成机制,层层揭开城市兴衰密码。在借鉴城市发展一般性规律的同时,这部著作可以帮助更多读者认清资本主义城市的局限性,为走好中国特色人民城市建设之路提供镜鉴。

  城市经济学作为应对20世纪中叶美国城市化危机的学科应运而生,爱德华·格莱泽以其开创性研究重塑了该领域的理论范式。格莱泽的学术基因根植于20世纪70年代在纽约生活的双重体验——既有第五大道的璀璨灯火,也有时代广场的犯罪阴霾;既目睹中央公园的文化交融,也亲历财政危机下的城市衰败。这种矛盾共生体激发了他对城市发展规律的终极追问:为何有的城市持续繁荣,有的却陷入困境?经过大量实证研究,他坚信城市是创新与经济活动的核心引擎,能创造丰富机遇,认为“人类是通过与其他聪明人互动而变得更聪明的社会物种”。这一观点强调了城市中人际互动对知识传播、创新及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这种独特视角贯穿其代表作《城市的胜利》,书中以跨学科论证揭示——城市通过促进思想碰撞、降低创新成本,持续创造着知识经济时代的“集聚红利”。

  城市经济系统复杂多样,涉及众多变量与因素,它们相互交织、彼此影响,数学建模是打开城市复杂经济现象大门的关键钥匙。格莱泽直接指出,“缺乏经济学工具,没有人能真正理解城市;同样,不借鉴其他学科方法和研究成果,经济学家也不能真正理解城市。”数学建模通过构建简化且精确的框架,梳理和量化这些复杂关系,从而使我们得以洞察城市经济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

  《城市、集聚与空间均衡》就是格莱泽教授关于城市经济学工具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他在书中着重指出,理解城市经济学的关键在于把握不同决策主体的行为及其相互作用,而数学模型为这种理解奠定了坚实基础。特别是空间均衡和集聚经济两个模型,被视为理解城市经济的核心理论基础。

  一是空间均衡模型,解析城市内部与城市间的关系。城市经济学有两大经典空间均衡模型。描述城市内部的Alonso-Muth-Mills模型和描述多个城市的Rosen-Roback模型。前者假定收入不变,探究住房成本是否被交通成本所抵消;后者分析不同城市间收入、城市公共服务和住房成本的权衡取舍。以城市内部空间均衡为例,它涉及居民、企业和开发商等多个决策主体,这些主体在城市空间内的选择受工资、物价、交通成本、住房成本等多种因素影响。若仅依靠文字描述和定性分析,难以精准把握这些因素间的微妙关系以及它们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共同作用机制。而数学建模将这些因素纳入统一框架,通过严谨逻辑推导和数学运算,得出城市空间均衡的精确结论,如居民最优区位选择、城市规模与形态等。

  二是集聚经济模型,阐释城市发展的动力源泉。集聚经济是城市经济学的重要主题,其理论揭示了个体因邻近其他个体而提高生产率的现象。这一理论为城市的存在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原理,解释了城市为何能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从降低运输成本的角度来看,克鲁格曼式的集聚模型表明,企业和消费者在空间上的集中可以减少货物、人员等的运输成本,从而提高效率。例如,在一个城市中,企业之间的地理邻近性便于原材料的获取和产品的配送,降低了运输成本,同时也促进了知识和信息的交流,有利于创新的产生。劳动力市场蓄水池模型则强调了大城市在应对生产率冲击时的优势,企业和工人在大城市中的集聚使得劳动力市场更加灵活,工人能够更迅速地从生产率较低的企业转移到生产率较高的企业,提高了整个城市的生产力。

  作为一个独立领域,城市经济学在二战后才真正兴起。二战后,全球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规模迅速扩张,城市问题日益凸显,如住房短缺、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这些现实问题促使学界和政府开始重视城市经济研究。

  从当前城市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看,未来城市经济学研究将更加注重跨学科融合。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城市经济学研究方法将更加多元化和精细化。例如,利用大数据可以更准确地分析城市居民的出行模式、消费行为等,为城市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更精准的依据。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城市间的协同发展将成为研究重点,如何优化城市间的产业分工、实现资源共享,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将是城市经济学面临的重要课题。同时,面对气候变化、社会公平等全球性挑战,城市经济学需在可持续发展、社会福利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为构建更宜居、更公平的城市和区域经济环境提供理论支持。

  本书围绕城市研究的核心概念、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展开全面而深入的探讨,系统剖析城市的形成、发展、问题及相关公共政策,为读者呈现城市经济学的完整图景,也深化和重塑了人们对城市的理解。全书共设六章,其中第一章主要聚焦于背景介绍与观点溯源,为后续章节的深入探讨奠定理论基础与思想脉络。

  第二章聚焦城市内部空间均衡,以 AMM 模型为核心,揭示租金、密度与距离的联动机制。第三章探讨城市间空间均衡,基于Henderson和Rosen的研究,解释大都市区间价格、工资与人口差异,还探讨了住房耐久性和短期动态对市场的影响。第四章研究集聚经济,揭示城市密度与生产率的正向关联,指出当代集聚经济已取代自然优势成为城市发展核心动力。第五章解析城市困境,从经济逻辑探讨贫困人口集中、种族隔离与犯罪问题,指出交通技术差异是贫困集中的关键原因,梳理种族隔离的衡量、成因与影响研究,并分析社会互动在犯罪中的放大效应。第六章聚焦城市与政府互动,政策逻辑部分通过模型分析地方政府竞争、再分配政策影响等;政策效应部分评估集聚补贴、贫困人口帮扶、转移支付挂钩物价、地方税收及土地利用法规等政策的合理性。

  当理论创新与本土需求形成共鸣时,本书的翻译出版便成为自然而然的选择。本书翻译出版最初只是上海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空间经济学”团队一个初始的设想,最终能转化为翻译成果并入选格致出版社“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得益于诸多因素的助力。特别是本书的顺利付梓,离不开上海社会科学院浓厚的科研氛围与优质的工作平台。

  本书适合经济学领域专业学者、研究人员以及对城市发展感兴趣的读者阅读,也可作为城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领域研究生学习的教材或参考书。相信读者阅读本书后,将对城市经济运行的底层逻辑有更全面深入的理解,为解决城市发展中的各种挑战提供理论支持。愿本书成为一把钥匙,助力读者洞察城市发展的内在逻辑;更愿以此书为纽带,与学界同仁共同探索城市发展的多元可能,推动城市迈向更具韧性与更富温度的美好未来。(邓智团 作者系《城市、集聚与空间均衡》译者、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 责编:刘晗旭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