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经济光明论丨初北平:推进海事仲裁制度创新 提升国家航运软实力
首页> 经济频道> 光明独家> 重点策划 > 正文

经济光明论丨初北平:推进海事仲裁制度创新 提升国家航运软实力

来源:光明网2025-08-01 13:34

  编者按: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高效协同,更加注重产业更新,更加注重人海和谐,更加注重合作共赢。在全球航运业绿色转型与智能革命的浪潮中,激活航运新质生产力正成为“核心引擎”。光明网推出《经济光明论·聚焦航运新质生产力》系列稿件,邀请专家学者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度解读与亮点剖析,共同勾勒航运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蓝图。

经济光明论丨初北平:推进海事仲裁制度创新 提升国家航运软实力

  光明网讯(记者 陶媛)当前,国际经贸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全球航运体系经历重塑,航运软实力成为国际航运中心综合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日前发布的《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2025)》显示,新加坡、伦敦、上海、香港、迪拜位列2025年全球航运中心城市综合实力的前五位,宁波舟山首次排名全球第七,广州、青岛、天津的排名也均有提升。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要提高航运保险承保能力和全球服务水平,推进海事仲裁制度规则创新。因此,构建高效、公正且具有国际公信力的海事争议解决机制,尤其是推动海事仲裁制度的创新与完善,不仅关乎我国航运服务能级的提升,也对优化涉外法治环境、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锚定海事仲裁制度创新与服务能级提升,聚焦海事仲裁突破的大格局。

  海事仲裁服务水平是衡量国家航运软实力的重要标尺,是支撑航运中心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伦敦占据全球80%的海事仲裁市场,而上海虽案件标的额突破千亿,但数量仅为伦敦的1/10。”上海海事大学校长初北平表示,在“十五五”规划中,我国海事仲裁服务的突破点在于强化制度设计,将仲裁制度与保险服务、法律体系深度融合。

  “以上海为例,如果想要提升其制度吸引力,就应当借鉴国际经验,研究建立专门化、模块化的航运保险仲裁机制。”初北平分析道,在实践层面,可以通过三个方面着力推进:一是在规则优化方面,制定并推广具有航运保险特色的仲裁示范条款,明确争议解决程序与适用规则,提升制度透明度与可预期性;二是在程序机制方面,推动“快审机制”“紧急仲裁程序”“线上仲裁”等高效路径在保险类争议中的应用,缩短纠纷处理周期的同时降低仲裁成本;三是在机构配套方面,鼓励上海仲裁机构设立航运保险争议专业庭组,配备熟悉海商法与保险法的资深仲裁员,强化仲裁裁决的专业水准与行业认可度。“如此三位一体,将切实提升船东、货主、保赔协会等主体优先约定由上海作为仲裁地的选择意愿,实现以仲裁高地助推航运高地,进一步增强上海作为国际航运中心的制度公信力与全球影响力。”

  航运软实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体系和法律服务能力的竞争。“我们亟须建设一支精通国际贸易、航运实务、涉外法律、金融保险和外语沟通的复合型高端航运法律人才队伍。”初北平坦言,这要求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发挥核心作用,不仅要支持以两所海事大学为代表的高校深化海事仲裁领域的理论创新与政策研究,设立“仲裁+外语+涉外法律”定向培养模式,还要鼓励学生赴国际保险机构和组织、国际化专业律师事务所以及仲裁庭进行沉浸式学习。同时,设计虚拟仿真训练平台对学生进行实训,打造具有国际视野和本土经验的专业人才梯队,为上海航运仲裁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与人才保障。

  强化制度设计、筑牢人才支撑,既是推动我国国际海事仲裁制度创新走深走实的“鸟之两翼”,亦是提升上海航运软实力的“车之两轮”,二者缺一不可、协同并进。

  二是聚焦海事仲裁的人才建设与规则引领,以中国智慧打造海事法律高地。

  初北平表示:“对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能级全面提升的战略目标,我们需在人才队伍建设与规则制定方面展现更大作为,推动我国由‘航运大国’向‘航运强国’迈进。”

  一方面,谋划成立海事纠纷技术专家组织,积极争取国际组织席位。在当前推动海事争议解决机制升级的背景下,谋划设立“海事纠纷技术专家组织”具有现实紧迫性与战略价值。该组织可以依托船级社、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上海航运交易所及以上海海事大学为代表的涉海高校等,组建涵盖船舶操纵、碰撞分析、海事保险、船舶检验等细分领域的专家库,为仲裁案件中涉及复杂技术问题的举证、质证和裁决提供专业支撑。例如,在船舶碰撞保险理赔等复杂案件中,可以聘请相关领域专家出具技术分析报告,以减少仲裁庭对外聘评估机构的依赖,提高仲裁裁决效率与质量。

  与此同时,依托该海事纠纷技术专家组织,我国可逐步拓展参与国际海事仲裁与规则制定的广度和深度,参与国际海事组织、联合国贸法会等国际平台的标准制定、案例交流与议题磋商,推动我国航运专家以技术顾问或观察员身份加入相关国际组织,向国际组织提交中国判例解析、技术标准建议和专业报告,提升我国在国际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与贡献度。

  另一方面,共建“海事法律引领区”,打造制度创新策源地。上海海事大学正在探索构建具有全国引领意义的“海事法律引领区”。“作为一个极具前瞻性的制度与法律创新实验室,我们已经积极协助虹口区、浦东新区率先落地临时仲裁案例实践,积累了可推广、可复制的现行经验。”初北平介绍,上海海事大学持续深化了与临港新片区管委会、浦东新区司法局、虹口区司法局等单位的战略协同,依托浦东新区的制度创新基因与虹口区的仲裁资源优势,形成了“政策联动、资源整合、案例共建”的协同推进格局。

  据悉,下一步,上海海事大学将以打造“海事法律引领区”为核心目标,统筹推进仲裁机制优化、制度创新试点、司法保障强化等重点任务,以多方合力将这片热土打造成“国家级示范引领区”,为全国提供可复制的“上海方案”,有力支撑中国智慧在全球航运法治体系中的深度嵌入与广泛输出。

  三是发挥自贸区的地方立法优势,创新海事仲裁的中心建设与生态圈层构建。

  浦东新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高地和制度创新的重要承载区,正在成为我国推进国际海事仲裁制度建设与生态体系构建的核心阵地。

  一是立法探索,以浦东新区为平台推动海事仲裁制度创新立法。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授权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浦东新区法规的决定》第二条规定,浦东新区获得了变通上位法非基本原则的权限。“由此可见,浦东新区作为国家赋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具备变通上位法非基本原则的制度优势。”初北平解释道,基于这一制度优势,立法者在实践中将“变通权”进一步划分为“从无到有”的创新与“从有到优”的创制。前者强调以改革突破回应制度空白,为大胆试、大胆闯提供法治引领;后者注重在已有基础上精细完善,为“自主改”提供法治支撑,两者共同构筑了浦东新区创新立法的逻辑支柱。

  二是共建创新中心,打造国际海事仲裁制度改革“试验田”。2024-2025年,浦东新区商务委(航运办)、浦东新区司法局与上海海事大学签署了三方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共建“浦东国际海事仲裁创新中心”。创新中心秉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互相促进”原则,已成为国际海事仲裁规则创新的试验田,形成了一批具有引领性的制度成果,实质性助推了上海建设亚太海事争议解决中心。

  三是构建国际海事仲裁生态圈层,打造服务协同与制度共生的集成体系。构建国际海事仲裁生态圈,应着眼于引入并培育一批核心主体与关键节点,包括国际一流的仲裁机构、资深的仲裁员、涉外律师事务所、专业检验鉴定机构、船级社、保赔协会、航运企业、金融保险机构以及高校智库等。“我们应以平台建设为枢纽,通过多方协同,形成‘仲裁+服务+产业+科研’的复合型生态结构,逐步构建富有韧性、有活力、可持续的国际仲裁服务生态圈,为上海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亚太海事争议解决中心夯实底盘、注入动能。”初北平说。

  四是发展海事临时仲裁,提升争议解决机制的规范性与国际适配性。一方面,应聚焦制度核心问题开展系统性研究与规则澄清,重点围绕仲裁地认定、仲裁庭自裁管辖权、法院支持与监督边界等关键问题开展系统研究。另一方面,应同步推进制度配套建设,推动仲裁员名册建设、收费机制规范、裁决执行保障等配套制度落地。同时,发起设立专业的“上海国际海事仲裁员协会”(SMAA)将是构建仲裁生态体系的关键一步,构建“高标准遴选—全过程培养—全链条监督”的人才体系,全面提升中国海事仲裁员在全球范围内的认可度与影响力,为仲裁制度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国际海事仲裁制度的创新,是一项融合“规则突破、实践探索、人才培养、生态构建”的系统工程,也是提升我国航运软实力、增强国际航运规则话语权、服务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战略支点。初北平表示:“我们将以强化航运保险保障与法律服务能力为基石,以输出中国智慧规则为方向,以国际海事仲裁创新中心建设为重要抓手,携手共建开放、专业、高效、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海事仲裁生态圈层。”

[ 责编:张诗奇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开幕倒计时1天

  • 倒计时1天!人工智能安全治理分论坛即将举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席卷从科技到教育,乃至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国教育界正在积极推动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以便乘势站在时代前列。今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提出,人工智能和批判性思维结合形成DNA式的“双螺旋结构”,将有力推动创新。
2025-09-16 09:14
15日,在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论坛上,《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正式发布。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于2024年9月发布,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2025-09-16 09:13
光明日报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陈晨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25畜禽种业发展论坛14日在北京市平谷区举行。论坛发布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成效、主要畜种分子身份证构建和遗传评估优秀种公畜等重大成果,举办了畜禽种业振兴成果展,26家单位现场推介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72家单位进行专场展示。
2025-09-16 09:13
数智技术以及数智互联技术将推进青年间社会化协同与知识共享,可精准连接青年学习者,并形成跨地域的学习社群与项目协作组。总而言之,数智技术能够为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能够充分激发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的动力,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年群体全面发展。
2025-09-16 09:12
作者:王 珩、程松泉,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  当前,全球教育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唯有坚守育人初心,在伦理框架内审慎推进技术应用,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引领教育发展的引擎,而非解构教育本质的飓风。
2025-09-16 09:11
在合成生物学和气候变化应对领域有巨大潜力。
2025-09-16 09:11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深夜,河南焦作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总工程师闫春生还在带着团队忙碌。 2006年,多氟多打响了由传统氟化工向精细氟化工、新能源材料转型的战役,闫春生临危受命加入六氟磷酸锂研发团队。
2025-09-15 09:51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
2025-09-12 10:08
汽车排放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元凶”之一,但学术界一直缺乏对城市道路碳排放进行精准刻画的工具。”借助全景AI模型,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源的精准提取,模型的平均精度超过93%、平均误差低于1.3ppm(ppm为百万分比浓度)。
2025-09-12 1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不能停留在统计意义上的“高概率正确”,而应追求在复杂、开放、动态环境下的“高置信可靠”。
2025-09-12 10:01
10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以下简称“顶科协奖”)获奖者名单在上海公布。顶科协奖是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由红杉中国独家提供永久资金支持的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的科学大奖。
2025-09-12 09:59
全球规模最大恐龙蛋化石群——湖北十堰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的埋藏时代,首次被科学家认定为距今约8600万年。专家考证,这是迄今全球分布最集中、规模最大、埋藏最好、原地出露最多、原址保存最好的恐龙蛋化石群。
2025-09-12 09:58
9月10日上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七十六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会议上,2025年(第十二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正式公布,我国申报的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四川彭州湔江堰、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全部成功入选。
2025-09-11 10:18
“十四五”以来,我们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当好自然资源“大管家”和美丽中国“守护者”,全面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有效支撑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2025-09-11 09:57
未来,城市的画卷上,AI、物联网与大数据等现代科技将继续深化推广,但唯有始终以人的尺度丈量技术,以人文的关怀驾驭创新,方能使城市永葆文气的深度、人气的热度与烟火气的温度,让每座城市都在科技的守护中,找到生生不息的发展动能。
2025-09-11 09:52
北京大学的科研团队与合作者联合开发出一种全新的“高维超分辨成像”技术,成功实现了对活细胞内15种细胞器的同时成像与精准识别,为细胞生物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2025-09-11 09:4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