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乳制品供给侧带动消费新趋势
首页> 经济频道> 经济要闻 > 正文

乳制品供给侧带动消费新趋势

来源:人民日报2025-08-01 09:21

从“鲜奶+烘焙产品”到“牧场+观光+销售”

乳制品供给侧带动消费新趋势

  7月27日,农业农村部等10部门发布《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提出从优化供给端、创新流通端、激活市场端共同发力,扩大农产品消费。乳制品作为农产品的一个重要品类,近年来呈现出新的消费趋势。如何适应市场端新需求,打通供给端、流通端,保障奶农收益?记者走进奶业消费新场景一探究竟。

  ——编 者

 

  前不久,中国奶业协会第十六届奶业大会发布的《中国奶业质量报告(2025)》显示,在严格的质量安全监管下,我国奶业竞争力持续增强。

  2024年,全国生鲜乳抽检合格率99.96%,连续多年保持较高水平。从关键指标看,国产奶的乳铁蛋白、β—乳球蛋白和糠氨酸等指标均优于进口同类产品。

  受行业阶段性波动等因素影响,当前我国奶业仍在爬坡过坎。“挑战中蕴含多重机遇。”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在健康中国蓝图和大食物观战略思想引领下,中国奶业有望走出一条更具韧性、更富活力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拓展新消费场景,开辟乳制品深加工新赛道

  “用红茶或咖啡做基底,加入生牛乳,喝起来清香醇厚,别有风味。”在福建厦门湖里区某企业工作的王蕙,跟不少人一样,对新式茶饮很“上头”。有时,她还会加一份芝士奶盖,“奶酪咸咸的,可以丰富口感层次,增加饱腹感。”

  从“喝”转向“吃”,在大型商超的货架上,以“马拉松的好搭档”“零食/面包伴侣”为卖点,以杯装、小三角等为主要形态的奶酪产品,成了不少家庭购物车里的常客。在一些创意餐饮门店,马苏里拉奶酪融入传统小吃和中式菜肴,“爆浆大鸡排”“芝士海鲜焗南瓜”等美食,凭借香甜拉丝的口感吸引了一拨食客。

  找准与国人饮食习惯的结合点,乳制品消费新场景悄然形成。过去5年,国内奶酪消费增长了120%。与此同时,随着现制茶饮、烘焙、冰淇淋行业发展,稀奶油、黄油、无水奶油产品市场需求也在迅速扩大。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奶业深加工是穿越产业周期、破解供需矛盾的金钥匙。

  “当前,中国B端(企业端)乳制品市场规模接近千亿元,但70%至80%的份额来自进口。”君乐宝乳业集团董事长兼总裁魏立华认为,这方面的国产替代是乳品企业转型升级的一条重要路径。君乐宝集团已经与国内茶饮咖啡品牌展开战略合作,同时瞄准烘焙西点、西餐需求,推动高端稀奶油本土化研发生产。

  从人均奶类消费量看,目前我国这一数据不到世界平均的1/3,且以液态奶消费为主,而奶酪、黄油等干乳制品渗透率不到5%。今年年初,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三部门印发的《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25—2030年)》提出,到2030年,人均奶类年消费达到47公斤,培育低温乳品市场,促进奶酪等干乳制品消费。

  “作为使用原料奶最多的品类之一,发展奶酪产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原奶季节性、区域性供需不平衡问题。”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奶业处处长卫琳说,这有待从生产端和消费端共同发力。

  看生产端,全国畜牧总站研究员张书义介绍,奶酪生产对奶业供应链及生产技术水平要求较高。为使乳清有效分离,确保酪蛋白凝聚效果和成品制得率,奶酪加工通常对原料奶不能采用超高温灭菌,对原料奶质量亦有一定要求。目前,相关的加工设备、凝乳酶和发酵剂,以及配套的乳清脱盐处理设备,大多还依赖进口。

  看消费端,“我国人均奶制品摄入量较低,这与乳糖不耐受现象有一定关系。”张书义说,奶酪在加工过程中,大多数乳糖随乳清排出,剩余的乳糖经后期成熟发酵生成乳酸,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在凝乳酶和蛋白酶等作用下,蛋白质分解为易于人体吸收的小分子物质,包括丰富的生物活性肽,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奶酪的脂肪含量,也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高,成熟型奶酪的胆固醇含量比较低,市面上有不少低脂型奶酪可供挑选。

  满足多样化需求,差异化提供特色产品和精准方案

  “发牛奶啦!”在江苏省镇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通过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孩子们课间喝上了国内知名品牌供应的125毫升学生低温鲜牛奶。

  “学生饮用奶的奶源标准高于市场上普通奶,设有系列团体标准,对企业实施准入动态管理。”江苏省学生饮用奶推广相关负责人李建军介绍,“我们不定期收集学生和家长的建议,让孩子们喝上放心奶。”

  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奶业协会战略发展工作委员会名誉副主任陈萌山认为,我国乳品消费还面临营养认知不足、产品同质化严重等短板。调查显示,63%的城乡居民未形成每日饮奶习惯,不少人认为“只有儿童需要喝奶”;市场上,常温奶占比超70%,低温酸奶不足30%,功能性乳品开发不足。

  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加快破解供需结构性矛盾,需要差异化提供特色产品和精准营养方案。近年来,奶业供给侧加快了探索步伐。

  ——对接细分市场。

  联合中国工程院院士团队,有乳企推出控糖友好的0蔗糖酸奶;

  瞄准高蛋白、助眠等需求,有乳企利用新工艺减钠25%、增加乳蛋白含量,配方中添加酪蛋白酶解物;

  聚焦高尿酸血症与痛风人群,有乳企推出国内首款获“低嘌呤食品认证”的调制乳粉……

  区别于注重传统的口感和品质升级,目前国内外主要乳企加快布局运动营养、儿童营养、功能性益生菌等功能赛道。“国际市场研究表明,功能性乳制品年增长率达8%至10%,远高于传统乳制品。”中国奶业协会副会长、北京京鹏环宇畜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继伟介绍,随着人们健康消费意识增强,功能性乳制品如高蛋白、低脂、富硒、A2β—酪蛋白牛奶等,将成为奶类消费市场新的增长点。

  ——做强区域特色。近年来,我国特色奶增长迅速,羊奶、驼奶等品类市场占有率从5%提升到12%。在广西,2024年水牛乳及相关加工乳制品年产量约为80万吨。

  “水牛奶干物质含量较高,乳脂含量达到普通牛奶近两倍,风味浓郁。”广西农垦西江乳业有限公司市场部负责人陆丽丹介绍,顺应消费趋势,公司研发推出低糖、益生菌等细分产品,联合茶饮品牌实现跨界融合。2023年,公司为一场体育赛事定制的一款高蛋白鲜奶产品,获得运动员好评。

  前不久,中国奶业协会发布了《奶制品结构优化与消费拓展新路径方案》。“消费者对乳品质量安全和品牌的信任,是影响乳品消费的重要因素。”陈萌山表示,要继续加强奶源基地建设和质量安全监管,提升乳品加工水平,擦亮民族奶业品牌。同时,加大科普力度,增加多层次产品供应,满足不同群体的营养健康需求,推动奶制品消费提质升级。

  促进产业链有机整合,创新新业态提升附加值

  走进位于山东省嘉祥县仲山镇的万祥牧业有限公司,4栋现代化牛舍里干净宽敞,闻不到异味。“‘低温发酵床’技术,帮助抑菌除臭。”公司总经理朱军利抓起一把温热松软的垫料说,“牛舒服了,产奶量和品质自然就上去了。”

  牧场工作室里,饲养员轻点平板电脑,屏幕上立刻跳出牛群的“管理档案”。“智慧管理模式下,牛群结构、健康情况、繁育状态等饲养情况一目了然,产奶量更加稳定可控。”朱军利说。

  距离不远的彭官屯村,种植户李长征每年将打包好的秸秆送到牧场回收点。通过种养循环,万祥牧业公司联结带动了周边100多户种植户,实现互利共赢。目前,牧场日产鲜奶约19吨,与多家知名奶企构建了供应合作关系。

  奶牛养殖是奶业发展的根基。2024年,全国100头以上规模化养殖比例达78%,规模牧场单产普遍突破10吨,科技创新已成为奶业提质增效的核心引擎。牧场通过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粪污综合利用率达75%以上,促进奶牛养殖与生态协同发展。

  2022年下半年起,全国生鲜乳价格走低,奶牛养殖场户面临经营压力。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说,除了依靠产业纾困政策,引导养殖端节本增效,关键还是要优化调整乳制品结构和牛群结构,促进供需平衡。

  沉浸式自助现打,新鲜乳品混合着软欧包、牛角包、贝果的香气……早高峰时段,浙江省温州市五马街的一居民小区旁,“一鸣鲜奶吧”里顾客络绎不绝。

  “我们在浙江温州、江苏常州等地都有生态牧场和加工厂。奶源、地缘优势,再加上自有冷链物流体系,鲜奶从牧场直达餐桌。”浙江一鸣食品公司有关负责人说,产业链有机整合,丰富了门店低温奶品类。与其他渠道相比,鲜奶吧的部分产品有价格优势,提供“鲜奶+烘焙产品”等一站式早餐解决方案,形成了一批稳定的消费群体。

  在万祥牧场体验区,前来暑期研学的孩子们好奇地触摸一头头奶牛,观察挤奶过程,聆听趣味科普,体验自己动手制作奶酪。发展观光旅游以来,这片牧场已接待近万名访客,成为多所学校的校外实践基地。

  在全国,中小牧场创新“牧场+观光+销售”模式,鲜奶吧、研学基地等新业态,带动附加值提升50%以上。

  “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还应强化其民生属性。”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刘长全认为,一方面,要让消费者吃上质优价廉的乳制品。另一方面,则要提高奶牛养殖场户在产业链中的分配地位。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落实灭菌乳国家标准,支持以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为主体的奶业养殖加工一体化发展。“这为有能力的牧场提供了发展机遇,也有助于保障奶农收益。”刘长全表示,从消费层面看,奶农办加工涉及一些特色产品,也可作为当前乳品消费市场的有益补充。

  业内人士建议,在分配机制上,要引导乳制品加工企业通过相互持股、二次分红、溢价收购、利润保障等多种方式,与奶牛养殖场户建立互利共赢的稳固关系。

  (本报记者 郁静娴,实习生朱丹阳参与采写)

[ 责编:金昱希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举行

  • 电影《731》拍摄历程特展在哈尔滨举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萍、研究员曹湖军、副研究员张炜进团队在氢负离子导体开发及应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5-09-18 09:52
工业遗址与科幻主题联动,带来现实与想象交错的奇妙感受;科技手段还原知名IP场景,让游客沉浸到小说里的名场面;利用独特地质地貌,打造“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来一场新鲜、有趣的科幻游,成为不少人出游的选择之一。如何做好科幻与文旅深度融合,丰富旅游供给?各地因地制宜进行了探索。
2025-09-18 09:50
记者17日从中国石化新闻办获悉,部署在四川省资阳页岩气田的2口评价井测试产量均超百万立方米,其中资页2-501HF井试获日产气140.7万立方米,刷新我国页岩气测试产量最高纪录。
2025-09-18 09:44
当今中国,科学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作为人才培养的根基与路径,科学教育的潜力将变成参与国际竞争、争取国际话语权的实力。
2025-09-18 09:43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牵头承担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遥操作系统测试平台通过专家组测试与验收。
2025-09-18 09:40
“科创游”是一种将科技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不仅展示科技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产品,还注重科技教育的普及和科技创新的体验
2025-09-17 10:23
此次大会将讨论通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明确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行动方案
2025-09-17 10:21
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空间探测器要“上天”进入预定轨道,运载火箭少不了。在“火箭家族”展台,长征一号至五号运载火箭模型笔直而立。
2025-09-17 10:20
在化学生物学研究中,有一种强大的“分子地图绘制技术”——邻近标记技术。在癌症免疫治疗中,免疫细胞需要足够强和足够多的“信号”才能发起攻击,但癌细胞表面的天然信号往往非常稀疏。
2025-09-17 10:18
当前,秋粮陆续进入成熟期。各地抓住最后的窗口期,落实落细各项增产措施,全力以赴抓好秋粮生产,确保秋粮丰产丰收。
2025-09-17 09:32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席卷从科技到教育,乃至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国教育界正在积极推动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以便乘势站在时代前列。今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提出,人工智能和批判性思维结合形成DNA式的“双螺旋结构”,将有力推动创新。
2025-09-16 09:14
15日,在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论坛上,《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正式发布。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于2024年9月发布,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2025-09-16 09:13
光明日报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陈晨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25畜禽种业发展论坛14日在北京市平谷区举行。论坛发布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成效、主要畜种分子身份证构建和遗传评估优秀种公畜等重大成果,举办了畜禽种业振兴成果展,26家单位现场推介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72家单位进行专场展示。
2025-09-16 09:13
数智技术以及数智互联技术将推进青年间社会化协同与知识共享,可精准连接青年学习者,并形成跨地域的学习社群与项目协作组。总而言之,数智技术能够为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能够充分激发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的动力,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年群体全面发展。
2025-09-16 09:12
作者:王 珩、程松泉,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  当前,全球教育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唯有坚守育人初心,在伦理框架内审慎推进技术应用,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引领教育发展的引擎,而非解构教育本质的飓风。
2025-09-16 09:11
在合成生物学和气候变化应对领域有巨大潜力。
2025-09-16 09:11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