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深入宣传我国经济恢复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的亮点成就,光明网推出《经济光明论·专家谈》系列专家解读稿件。
本期邀请到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盛磊、应晓妮、杜月三位专家,阐释《“两重”“两新”支撑作用持续显现投资继续扩大结构向优》。
作者: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 盛磊 应晓妮 杜月
2025年上半年,投资在消费不振、关税冲击等内外部压力下保持总量持续增长、结构向新向优。1—6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为2.8%,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后增速达到6.6%。“两重”“两新”政策发挥稳投资重要支撑作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设备工器具投资保持较快增长。从全年看,稳投资有基础、有抓手,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投资消费相互促进作用增强,将释放广阔投资空间。
一、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继续扩大、结构优化
投资持续增长,制造业投资增长较快。2025年1—6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为2.8%。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5.3%。制造业投资顶住出口关税压力保持较快增长。1—6月,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7.5%,增速比全部投资高4.7个百分点。其中,信息服务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37.4%、26.3%、21.5%。6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继续回升0.2个百分点至49.7%,制造业生产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51%、50.2%,在上月基础上继续回升0.3、0.4个百分点。
“两重”政策对基础设施投资发挥积极支撑作用。截至目前,今年8000亿元“两重”建设项目清单分三个批次已全部下达完毕。“硬投资”方面,2025年“两重”建设共安排8000亿元支持1459个项目,涉及长江流域生态修复、长江沿线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西部陆海新通道、高标准农田、重大水利工程、城市地下管网、“三北”工程、医院病房改造等重点领域。“软建设”方面,在重点领域加快推出一批改革创新举措,包括优化长江沿线铁路投融资模式,建立健全城市地下管网运行维护管理机制,完善国家物流枢纽规划布局,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探索“风电光伏+治沙”新模式等。同时,上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提高了“两重”资金对地方项目的支持比例,进一步缓解了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压力。1—6月,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含电力等,下同)同比增长4.6%,高于全部投资增速1.8个百分点。其中,水上运输业投资增长21.8%,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15.4%,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长4.2%。
2025年7月22日,历时3年建设的宁夏首个交通运输部科技示范工程——乌海至玛沁公路(G1816)惠农至石嘴山段正式建成通车,也标志着乌玛高速宁夏段全线贯通。乌玛高速是国家级高速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宁夏“十四五”重点工程建设项目。(袁宏彦摄/光明图片)
“两新”政策推动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贡献超六成。上半年,随着“两新”加力扩围政策持续实施,电子信息、安全生产、设施农业等领域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明显增加。1—6月,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7.3%,增速比全部投资高14.5个百分点,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成为近年来稳投资最重要的支点。作为新型设备工器具的代表,3D打印设备、工业机器人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3.1%、35.6%。体现了设备更新向智能化、高端化发展的方向。
《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出台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1—6月,扣除房地产开发的民间投资增长5.1%。其中,汽车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重点领域民间投资增长较快,显示出较强增长动力。5月20日,《民营经济促进法》正式施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新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中国人民银行出台25条举措引导金融资源更多流向小微和民营企业。一系列财政、金融、产业政策协同发力,对于提振民间投资信心起到有力的支撑作用。
二、下一阶段,增量政策持续发力将释放更大投资空间
从国际经验看,投资率一般在人均GDP处于1万美元到2万美元之间时达到峰值,但达峰后仍有较长时间保持在中高水平。当前,我国人均GDP突破1.3万美元,按规律仍处在投资率达峰阶段。从发展看,锚定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我国仍需保持一定投资增速,同时,必须提高投资的精准性、有效性。
一是新质生产力领域科技创新蓬勃发展。新兴技术间的融合产生出跨越传统产业边界的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增长方式从依赖传统要素拉动、注重增量增长和有形资产的阶段,进入到更需要新质要素推动、增量存量统筹与更注重无形资产的新阶段。未来,我国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有望形成多个万亿级投资体量的行业领域。
二是产业转型升级与创新融合发展空间巨大。“人工智能+”行动,将带动众多领域产业投资,成为我国数字经济又一次跃升的引擎。聚焦信息技术、生物医疗、娱乐传媒、虚拟现实等与新型消费相关的行业领域,加大产业投资扶持力度,鼓励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并购重组,将催生更多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积极运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广智慧家居、智能安防、智慧停车、智慧交通等应用场景,将形成更多可持续的投资收益闭环。
三是基础设施结构和功能优化空间仍待释放。交通、能源基础设施优化升级和体系完善相关投资规模每年分别将保持在3万亿元左右。通过大力实施城市更新,支持建设改造老旧商业区、工业园区,合理布局停车场、体育场等基础设施,推动旅游景区、消费集聚商业区提档升级,优化公共交通服务设施,不断丰富消费场景和优化消费体验,预计每年将带动7万亿投资需求,在惠民生、促消费的同时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2025年7月9日,山东省荣成市爱伦湾海洋牧场,渔民驾驶快艇载着游客,游览海上美丽风光。休渔期间,当地渔民转身成为"旅游向导",依托国家级海洋牧场,由养殖渔业催生文旅产业,将蔚蓝海域转化为乡村振兴的"蓝色动能"。(李信君摄/光明图片)
四是统筹“投资于人”与“投资于物”催生投资新空间。针对我国公共消费服务不足,着力增加优质教育和医疗、多样化养老、普惠式托育等领域公共服务消费供给,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增加消费品个性化多元化供给等公共服务领域投资,将成为下一阶段投资的重要增长点。通过政府支出、社会投资和个人投入的合力,将推动形成未来的有效供给,既能够支撑技术进步、推动产业升级,提高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也能够促进民生改善、夯实安全基础,形成更高水平的人力资本积累,创造更高品质的生活。
策划:赵刚
文字整理:张诗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