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年来,河海大学农业科学与工程学院紧扣新时代国家粮食安全、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需求,坚持“厚植家国底色、深耕专业本色、淬炼创新亮色”贯通融合,努力培养输送新时代农业水利创新拔尖人才。
厚植家国底色,夯实“爱农”价值根基
学院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将价值引领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打造“不断线”的育人链。
一是顶层设计引领方向,深入落实“三进”工作要求,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从2020版培养方案深度导入课程思政理念,到2024版方案全面构建“专业思政”体系,提出基于“历史共性”与“时代特性”的讲授要点,形成覆盖“课程群-教材库-案例集”的素材矩阵,推进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体系的交融、同频共振。
二是品牌活动涵养情怀,体系化设计“大一新生入学教育、大二创新创业训练、大三实习实践教学、大四职业生涯教育”,将价值引领、专业情怀教育贯穿始终,探索贯通课堂内外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创设“河海大学丰收节”“农情大讲堂”等品牌活动,邀请劳动模范、基层工作者开展田间课堂,吸引千余名师生参与农耕体验,让学生“直击”乡村振兴的科技图景,“触摸”水利发展的时代脉搏。
三是课程思政润物无声, 深入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文化基因与价值内核,将“乡村振兴”“粮食安全”“绿色生态”“AI赋能”“家国情怀”等核心要素融入教学目标、内容与实施环节,打造了“农田水利学”“中国水利史”“水土资源规划与管理”“农业环境学”等一批示范课程,让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向同行、交相辉映。
深耕专业本色,提升“知农”价值认知
学院把握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趋势,以新工科理念重塑新农科内涵,推动传统农业水利向智慧农业水利转型升级,提出农业水利人才培养新理念,着力培养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知识结构、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创造力。
一是工农结合全面提档,以强化工程基础、重视交叉创新、协同多方资源为重点,突破知识和地域界限,聚焦专业内涵改革,构建“三通三融”超专业人才培养知识体系,打通学科界限、贯通理论与实践、互通产教资源,推进学科交叉融合、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强化学生跨学科思维与能力培养,引领面向乡村振兴的新农科人才培养方向。
二是智慧元素及时融入, 聚焦教学范式创新,充分利用数智技术赋能课堂教学改革,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度赋能。在课程体系中,前瞻性引入“智能农业装备”“农业传感器与物联网”“农业大数据分析”“智慧灌溉系统设计”等课程内容,将工程信息技度嵌入农科知识主干。学生不仅能掌握传统核心知识,还能熟练运用人工智能、遥感监测、自动控制等现代“工具箱”。联动企业工程师与学院教师,共同开发5门前沿课程,将机器学习、知识发现等信息技术嵌入教学全流程,引入能力图谱,构建“AI慕课+VR实验+云端协作”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智慧+”农业水利人才培养能力链。
三是数智教育共建共享,学院突破传统教育教学时空限制,建立东西部高校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构建“数字孪生”智慧教学空间,牵头成立和建设涉农水利专业实践教学联盟,利用东部技术优势,结合西部水利工程资源优势,建设典型工程案例建设影像、3门虚拟仿真课程等,促进东西部高校农业水利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与高效利用。
淬炼创新亮色,激发“兴农”价值创造
学院传承学校“注重学生身体之健康,以养成勤勉耐劳之习惯”的优良传统,构建特色鲜明的实践育人新模式。
一是注重实践提能,以劳树德,在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在“土壤学与农作学”“农业水利工程创新训练”等课程中设置幼苗移栽、智慧灌溉设备组装等劳动环节,将知识学习、创新训练、劳动实践有机结合,大幅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二是坚持以赛强能,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构建农业水利创新竞赛体系,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为基础,以校园科技节相关竞赛强实训,以农业水利类竞赛校内选拔赛作培育,以行业特色竞赛和国家综合性竞赛求突破。近5年,累计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80余项,参与学生超90%,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 300余人次。
三是服务西部发展,学院肩负起为西部地区培养高级人才的重任。大批毕业生扎根西部,成为当地农业水利事业的中坚力量。师生团队深入一线,提供满足生态水利、盐碱地治理、智慧农业等西部发展的关键技术需求,切实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面对气候变化加剧、水资源分布失衡、极端天气频发等时代挑战,河海大学农业科学与工程学院始终以新工科新农科深度融合为创新引擎,矢志培养更多“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懂技术、善管理的高素质农业水利英才。(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