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经济总量五年增长35万亿元,大国重器接连突破,中国以“硬实力”筑牢发展根基,为民族复兴积蓄磅礴动能。
经济总量跃升,历史性跨越书写“大国答卷”。“十四五”规划收官之际,中国经济交出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规模再攀高峰。经济总量连续跨越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三大台阶,2025年预计达140万亿元,五年增量超35万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长三角,或广东、江苏、山东三大经济强省之和;贡献全球三成增长。2021-2024年,面对世纪疫情与贸易摩擦冲击,中国经济年均增速仍达5.5%,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稳定在30%左右,成为全球发展“最稳定、最可靠”的引擎。“大”是底气,“稳”是定力,在百年变局的风浪中,中国以超大规模市场的韧性、完整产业体系的支撑力,创造了“体量越大、增速越稳”的经济奇迹,为世界注入确定性。
实物指标印证,钢铁与电力铸就“发展筋骨”。经济实力不仅体现于数字,更熔铸于支撑社会运转的“工业血脉”。挺立钢铁脊梁,2024年粗钢产量10.05亿吨,连续五年稳居10亿吨级。高端钢材研发填补国际空白;2200兆帕级桥梁缆索钢、大飞机发动机航母用钢等“大国重器”基石,彰显从“量”到“质”的飞跃。澎湃电力动脉,2024年发电量突破10万亿千瓦时,占全球总量近30%。今夏用电负荷单日峰值达14.67亿千瓦,超过多个国家的发电量;每用3度电就有1度来自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绿电装机规模20.9亿千瓦,较“十三五”末翻了一番多。“一度电”照亮万家灯火,“一吨钢”托起千城万厦。这些“沉甸甸”的成绩单,是中国工业化血脉奔涌的见证,更是民生福祉与产业升级的硬支撑。
博弈中突围,经济实力是“战之能胜”的底牌。外部打压升级之际,中国经济底盘成为抵御风险的“压舱石”。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铿锵直言:“‘脱钩断链’、打压遏制只会增强我们自立自强的决心和能力,只会加速我们自主创新的进度和突破。”筑牢贸易战中的制造业堡垒,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5年稳坐全球制造业“头把交椅”,20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世界第一。产业链韧性淬炼于“脱钩断链”压力下——集成电路产量四年增长72.6%,“中国芯”加速自主化。科技战中的创新突围,研发投入强度升至2.68%(接近OECD国家水平),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占比第一。国产大飞机C919翱翔蓝天、“嫦娥六号”首探月背、第四代核电站商运,印证“卡脖子”倒逼出“换道超车”的加速度。历史证明,经济实力是博弈战场最坚实的盾牌,也是科技攻坚最充沛的活力源泉。
实力护佑和平,从星辰大海到深蓝远疆。经济成就沉淀为捍卫文明的“稳定之锚”,让发展成果惠及民族复兴的星辰大海:军事硬实力飞跃,首艘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下水,国产大型邮轮、LNG运输船集齐“船舶工业皇冠明珠”;国防与经济同步提升,筑牢主权安全屏障;太空与海洋拓展,空间站“天宫”全面建成,海洋经济总量突破10万亿元,船舶订单占全球半壁江山。经济实力正转化为“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探珍”的文明新边疆。没有大国的经济根基,何来大国的尊严与梦想?从钢铁巨轮到星际舱室,硬实力托举起民族复兴的雄心。
个体与全局,在共享发展中校准民生天平。经济成就需转化为“可感温度”,但民生改善始终与宏观发展同频共振:基础保障织密网络,基本医保参保率超95%,跨省就医结算惠及4亿多人次;养老托育床位增长125%,人均预期寿命达79岁,每五年延长1岁。更高期待呼唤新作为,尽管建成全球最大社保、教育、医疗体系,但“上好学”“看好病”等需求仍待深化。未来需将经济势能更多导向民生痛点——如扩大优质医疗供给(千人口执业医师增至3.6人)、推动教育资源均衡。
向“十五五”扬帆,以硬实力筑基人类文明新形态。“十四五”的辉煌成就,是中国经济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跃升”的里程碑。35万亿元增量背后,是每度电点亮工厂的轰鸣,每吨钢锻造城市的筋骨,每次创新突破霸权的围堵。当经济实力沉淀为科技利剑、国防坚盾与民生暖炉,中国不仅守护了14亿人的幸福,更以“世界30%增长”的担当照亮人类发展之路。历史长河奔涌,“十五五”的航程已然启幕。在硬实力的基座上,中国必将以更高质量的发展,书写“不负人民、不负时代”的文明新篇章!
风雨兼程见彩虹,大国崛起势如虹。(作者:戴稳胜,中宏观察家、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