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城市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的核心密码,在于以党的全面领导为统领,坚守“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立场,将城市当作有机生命体统筹发展与治理。日前举行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和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这一最新目标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在城市领域的生动体现,体现了发展与治理思维的深度融合,将引领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
两种思维的辩证统一
人民城市的深层内涵,不仅在于“为人民”的价值导向,还体现在发展与治理两种思维的辩证统一。随着中国式城市现代化推进,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的复杂性日益凸显,单纯追求规模扩张或仅侧重治理细节,都难以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中,唯有将发展思维与治理思维有机融合,才能破解城市发展中的深层矛盾,这正是人民城市理念在实践中的核心要义。
一方面,发展是城市存续的根基,其思维内核在于通过资源的深度盘活、功能的迭代升级与潜力的持续释放,推动城市能级不断跃升。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到空间布局的科学重构,从基础设施的提质增效到创新动能的培育激发,本质上都是在以动态进化的视角“做大蛋糕”,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充裕的物质条件与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种发展不是盲目扩张,而是始终围绕人民需求的定向突破,让城市在成长中不断积蓄服务民生的底气。
另一方面,治理是城市运转的保障,其思维要义在于构建多元协同的机制、精准高效的响应模式与包容有序的规则体系。从破解公共服务供需失衡到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从维护城市运行秩序到保障居民合法权益,核心是在“分好蛋糕”的过程中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平衡。这种治理不是被动应对,而是以系统平衡的视角主动防范风险、优化体验,让城市在规范中始终保持服务民生的温度。
发展思维与治理思维在人民城市建设中的辩证统一,是动态平衡而非静态叠加。发展为治理注入源头活水,当城市能级提升带来更充足的公共服务资源、更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治理便有了更广阔的操作空间与更坚实的物质支撑;治理则为发展锚定正确航向,通过化解矛盾、规范秩序,避免发展陷入失衡失序的泥潭,让增长动能持续稳定释放。二者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彼此成就,共同指向“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终极目标。这种统一既体现为发展中蕴含治理考量,又表现为治理中融入发展眼光,最终在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实践中,凝聚成破解城市复杂难题的合力,彰显中国式城市现代化的独特优势与深厚底蕴。
如何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相较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提出的“打造宜居城市、韧性城市、智能城市”和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这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新增了“创新、美丽、文明”三个层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共同构成了现代化人民城市的鲜明要素和基本内涵。
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内涵
一是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立足国家战略布局,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强化都市圈辐射带动作用。建立跨区域协调机制,推动产业分工协作与创新资源共享,避免同质化竞争。完善“轨道上的城市群”交通网络,打通城际路网“最后一公里”,促进要素高效流动。分类引导县城发展,结合资源禀赋培育特色产业,推动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向县域延伸,形成城乡融合、层级合理的城市体系。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配套政策,保障其在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平等权益,让城市发展成果更均衡地惠及城乡居民。
二是着力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激活内生发展动力。坚持创新在城市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全链条生态。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载体,集聚高端人才与创新要素。优化创新政策环境,设立天使投资、创业引导基金,为中小企业创新松绑减负。培育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让创新活力在城市各个角落充分涌流。以包容姿态汇聚全球资源,激活产业创新与人才流动,为发展注入澎湃动能。用绣花功夫重塑空间肌理,在保护文脉中升级功能,让宜居体验持续迭代。
三是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提升民生福祉质感。以“人民生活更美好”为导向,完善“15分钟生活圈”规划建设标准,统筹布局社区服务中心、养老托幼设施、便民商业网点。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多渠道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供给,推进老旧小区改造与适老化更新,让住房既满足基本需求又体现人文关怀。发展多样化生活性服务业,兼顾老年人数字鸿沟与年轻人个性化需求,让城市服务更有温度。提高公共服务水平,需扩大优质资源覆盖,推动教育、医疗等服务均衡布局,兼顾普惠性与个性化需求;牢牢兜住民生底线,要精准识别困难群体,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筑牢保障安全网。
四是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厚植生态本底优势。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全过程,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建立大气、水、土壤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实施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改造。拓展城市生态空间,推进公园城市建设,打造串珠状绿道网络,让居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推广绿色建筑、新能源交通工具,完善垃圾分类处理体系,引导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让城市在发展中守住绿水青山。保护现有林地、湿地等生态空间,连通公园、河道等碎片化生境,建立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生态系统。
五是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筑牢风险防控底线。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构建“源头防控、过程管控、应急处置”的城市安全体系。对市政管网、桥梁隧道等基础设施开展全生命周期安全评估,建立隐患排查整治台账。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科学划定灾害风险区,完善防洪排涝、抗震救灾等设施。健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加强应急物资储备与演练,提高城市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的快速响应能力。
六是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彰显文化自信魅力。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润城,统筹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更新。划定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建筑名录,通过微改造激活老城区活力,让历史文脉融入现代生活。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健全志愿服务体系。打造特色文化地标与公共文化空间,满足市民精神文化需求,让城市既有现代气息又有人文底蕴。
七是着力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赋能治理能力提升。以数字化转型驱动城市治理现代化,构建“城市大脑”综合指挥平台,推动政务、交通、环保等领域数据共享。推广“一网通办”“一码通行”等智慧应用,简化办事流程、压缩办理时限。建设智慧社区、智慧交通系统,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城市部件的精准管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
推进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需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根本保证,统筹发展与安全、保护与开发、效率与公平,让城市在迭代升级中始终与人民需求同频共振,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现代化之路。
(邓智团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