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向新向优:新质生产力赋能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
首页> 经济频道> 经济民生 > 正文

向新向优:新质生产力赋能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

来源:中国民族报2025-05-13 18:47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我国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充分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趋势,深刻洞察我国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概念、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个重大任务,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战略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这一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一把“金钥匙”,为民族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生产力发展是衡量社会发展的带有根本性的标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坚定不移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自觉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走完了西方几百年的发展历程,推动我国快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迫切需要理论创新。

  2023年7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期间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多次提出要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对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外延、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和实践作出重要论述。此后,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对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深刻阐述,提出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最新成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深化了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为新时代新征程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

  一是新旧动能转换,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一方面,工业革命以来,西方世界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与世界的联系互动中发展,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在传统国际发展赛场上,规则别人都制定好了,我们可以加入,但必须按照已经设定的规则来赛,没有更多主动权。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全球发展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必须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在新赛场建设之初就加入其中,甚至主导一些赛场建设,从而使我们成为新的竞赛规则的重要制定者、新的竞赛场地的重要主导者。另一方面,就经济运行规律来看,经济发展本身就是在科技创新等力量推动下,不断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动态过程。每当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因技术条件、资源环境等变化导致原有动能减弱时,就需要及时培育壮大新的动能,推动经济在更高量级上持续平稳健康发展。基于赛道转换、动能更新的战略考量,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正当其时。

  二是生产要素重组,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过去几十年,我国更多依靠资源、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支撑了经济快速增长和规模扩张。时至今日,这些要素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再要像过去那样以这些要素投入为主来发展,既没有当初那样的条件,也是资源环境难以承受的。因此,必须加快从要素驱动发展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打开生产力跃升的机遇窗口,为生产力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开辟了新天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格外重视自主创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生产要素创新性重组,推动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而大幅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生产力的质态跃升,进而提升了我国产业水平和实力。

  三是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当今,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人类社会处于生产力大发展大跃升的前夜。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各种新旧问题与复杂矛盾叠加碰撞,变乱交织,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现,人为制造贸易壁垒和经济保护主义愈演愈烈,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全球发展面临诸多挑战。近年来,美西方国家频频对我国“筑墙设垒”,实施“脱钩断链”“长臂管辖”战术,编织科技铁幕,滥用国家安全概念打压我国科技创新,妄图遏制我国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是补短板、锻长板,塑造和维护我国竞争优势的重要抓手,也是防范化解风险挑战,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必然选择。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加快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关键要做好以下几件事情:

  坚持因地制宜。我国各地资源禀赋、基础条件等不同,发展要从实际出发,突出自身特色。要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功能定位、产业特点,处理好速度和效益的关系,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着眼国家战略需求,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超前布局,构建富有本地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质的有效提升、量的合理增长。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要推动形成“教育培养人才—人才驱动创新—创新反哺教育”的良性循环。一方面,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努力多出“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又注重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加快实现新旧发展动能平稳接续转换。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作用,加强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把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面力量拧成一股绳,统筹谋划区域创新力量空间布局,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表现形式为催生新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基础是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要加大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技术研发力度,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推进科技创新。融合的关键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要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加快构建科技型骨干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上下游企业参与、“政产学研用金”融通融合的创新联合体。融合的途径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要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着力提升成果转化效能,加快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要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等关系,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上下足功夫,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要加强政府的超前规划引导和科学政策支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强市场机制调节,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国家安全与区域发展研究院 常华仁)

[ 责编:赵刚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哥伦比亚总统佩特罗

  • 西康高铁全线20座隧道全部贯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为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5-05-14 17:50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刘岗团队发展了“漂浮策略”和“维度定制”相结合的新策略,如同给二氧化钛穿上了“水上行走鞋”,赋予了材料可漂浮于中性水溶液表面的特性,为塑料转化提供了极具竞争力的替代方案。
2025-05-14 09:44
通过将筛选出的诗词逐一标注,提取时间、地点、诗人身份、情境语义等信息,研究团队逐步建立起一个横跨1400年的“长江江豚诗词数据库”,并确定724首提及长江江豚的作品。
2025-05-14 09:43
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未来全球雪旱发生频率将成倍增加,其中暖雪旱将成为主导类型。
2025-05-14 09:41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和西南大学的科学家找到了柑橘黄龙病的抗性基因,“柑橘癌症”有了破解方法。
2025-05-14 09:39
除了嫦娥六号带回的月球样品,其拍摄的着陆区高清图像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着陆点的地质细节和土壤来源。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利用嫦娥六号降落相机序列图像、全景相机近景立体图像等数据,构建了一套高精度的着陆区地形数据集。
2025-05-14 09:36
近日,多奈单抗注射液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开出全国首方,引发广泛关注。
2025-05-13 09:55
这场堪称检验船舶前期设计建造工程的“期中考”,将进一步验证大型邮轮在设计、工艺、生产准备、总装建造等阶段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2025-05-13 09:28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逐年递增,目前全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为8.67亿吨,可收集量为7.33亿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3%。
2025-05-13 09:26
近年来,应急管理部会同相关部门统筹推动全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发展。
2025-05-13 09:25
东北大学数字钢铁全国重点实验室,是致力于我国钢铁行业“由大到强”的科技“领跑者”。
2025-05-13 09:23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5月11日21时27分,长征六号甲(又名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05-12 10:15
人们常说,人类对火星表面的了解甚至超过对地球海底的认知。研究团队收集了约4.4万次深海潜航的数据,包括载人深潜器、遥控及自主潜水器的作业记录,并据此绘制了一张潜航活动分布图。
2025-05-12 10:12
人工智能(AI)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能够自主进行天体生物学研究的系统——AstroAgents,用于研究宇宙生命学科的起源。
2025-05-12 10:10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发展在发挥多方面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风险等一系列问题。
2025-05-12 10:05
5月8日,第27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在国家会议中心正式开幕。
2025-05-12 10:02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坚守学术诚信,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科研人员安身立命之本
2025-05-10 22:50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与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息息相关。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都有可能像蚁穴溃堤般,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威胁国家安全。
2025-05-10 14:22
满场跑的人形机器人,能透视的眼科手术设备,可诊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大脑“地图”……昨天开幕的北京科博会如同北京未来产业新成果的全景展示。
2025-05-09 17:21
近日,某医院护士201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引起广泛关注——其中不仅惊现“男性患子宫肌瘤”,还煞有介事地介绍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
2025-05-09 13: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