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5月10日,以“气候风险与低碳转型”为主题的第十期碳中和与气候金融论坛在中国矿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举行。本期论坛由国际能源转型学会(ISETS)能源金融专业委员会和中国优选法统筹法(“双法”)研究会气候金融研究分会共同主办、中国矿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承办、中国矿业大学绿色金融研究中心协办。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山东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中央财经大学等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齐聚徐州,共同探讨碳中和与气候金融领域的前沿议题。
开幕式上,中国矿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李新春介绍了中国矿业大学和经济管理学院的基本情况,特别是在能源资源管理、工业安全管理、绿色消费与可持续发展、碳市场管理、环境会计与金融风险管理等特色研究方向上所取得的优秀学术成果。
(第十期碳中和与气候金融论坛参会人员合影)
中国优选法统筹法(“双法”)研究会气候金融研究分会理事长张大永回顾了国际能源转型学会和中国“双法”研究会气候金融研究分会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其在气候金融领域的研究进展,并指出“气候风险与低碳转型”的主题契合全球绿色发展趋势,将为政策制定与实践创新提供重要参考。中国矿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王德鲁主持论坛开幕式。
在大会报告环节,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邵帅教授作了题为“数字经济能否驱动低碳转型发展及其均等化?”的报告。他结合理论推导和实证检验,发现数字经济发展会显著提升企业碳排放效率,在低碳发展层面产生明显的红利效应,并且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效率的提升作用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杨冕教授作了题为“以数智化推动绿色化”的报告。他从理论和实证两个维度论证了制造业企业控股人工智能企业后环境绩效出现的显著提升现象,而提升企业绿色创新水平与能源使用效率以及改善企业环境管理能力是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企业绿色转型的主要渠道。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马锋教授作了题为“Views to Value? The Green Innovation Effect of Natural Scenic Agglomeration”的报告。他以自然景区与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发现自然景区集聚对企业绿色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制度规制和区域要素优化则是两个重要渠道。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莫建雷副研究员作了题为“可再生能源扩张与鸟类生物多样性—来自中国的证据”的报告,运用2016-2021年中国可再生能源项目部署的全样本数据集,发现可再生能源对鸟类物种多样性影响并不显著,县区内政府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视程度、环境治理水平和绿色科技创新水平则在可再生能源发展与鸟类物种多样性之间发挥显著的调节效应。中国矿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王德鲁和江红艳教授担任此环节的主持人。
当日下午,两组平行论坛分别举行。平行论坛一的上下半场分别由中国科学院大学郭琨副研究员和中央财经大学吴锴副教授担任主持人,平行论坛二的上下半场分别由苏州科技大学张茂军教授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耿江波教授担任主持人。来自山东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在平行论坛报告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围绕“气候风险与低碳转型”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与交流。
在闭幕式上,中国矿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学系副主任王许副教授代表承办方致闭幕词,向与会嘉宾学者表示诚挚的谢意。
与会者认为,本次论坛推动了气候风险与低碳转型领域的学术交流,与会学者从气候政策设计、低碳技术创新、转型风险管理等维度提出了多元见解,将有力促进气候金融领域学术研究的合作与发展。据悉,中国矿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进一步推动气候风险与能源资源管理领域的学术研究,为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贡献更多智力支持与实践经验。(王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