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年来,在国家“双碳”目标引领下,四川绵阳深入实施“生态美市”战略,绿色金融正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绵阳市商业银行积极融入地方“双碳”行动布局,逐“绿”而行,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绩单——2024年绿色信贷余额突破25.73亿元,同比增长28.2%,全年支持低碳项目超百个。作为“赤道银行”,该行以国际化视野将绿色基因融入发展血脉,从多个维度推动绿色金融实践不断走深走实。
创新“组合拳”,激活绿色产业
“过去找银行贷款,厂房设备是硬门槛,现在的‘碳排放权’也能变成真金白银!”四川某环保科技企业负责人的感慨,正是绵阳商行绿色金融创新的生动写照。
“我们创新设计了碳排放权质押贷款产品,把环境权益转化为融资工具。”绵阳市商业银行相关负责人介绍,该行聚焦流域及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十大节能工程等重点环保领域,以创新金融产品为突破口,激活低碳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为系统性破解绿色产业项目“评估难、担保弱、周期长”的融资难题,绵阳市商业银行打出一套创新“组合拳”,“环保贷”“海绵贷”“碳汇质押贷”等10余款专属产品相继推出,构建起覆盖清洁能源、生态修复、智慧城市等领域的产品矩阵,精准灌溉绿色产业。
“海绵贷”助力四川汽车职业技术学院8000万元绿色校园建设,打造“会呼吸”的生态建筑群;该行运用四川省碳减排票据再贴现专项支持计划,成功办理四川省首笔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碳减排票据再贴现235万元;引入AI环境效益评估系统,对项目碳足迹进行动态追踪,以科技赋能风控体系;此外,与绵阳市水务集团的合作,不仅推动了智慧水务升级,更带动上下游环保企业技术革新,形成绿色产业链“共生效应”,实现金融活水从单点项目支持到产业生态赋能的跃升。
点滴“绿行动”,勾勒低碳画卷
绿色金融的价值,不止于账面数据,更在于对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层重构。
走进绵阳市商业银行的办公大楼,节能感应灯随着脚步次第亮起,电子会议屏取代了纸质文件,处处彰显着绿色办公的理念。近年来,该行全面推行无纸化办公系统,借助视频会议系统减少差旅需求,让“云端沟通”成为常态。同时,通过鼓励员工使用新能源汽车、严格公车管理、定期公示车辆消耗等举措,将低碳理念融入日常运营的点滴细节,实现从细微处着手到战略层面调整的全面覆盖。
自2020年以来,绵阳市商业银行积极对标国际先进理念和优秀案例,持续深化绿色金融实践。“我行积极推动适用于‘赤道原则’的融资项目落地。”据该行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24年,已为适用于“赤道原则”的项目提供5亿元授信支持,并结合“赤道原则”,在绿色信贷、碳汇金融等领域不断推陈出新。
在绵阳北川山区,禹珍实业黑猪养殖场借助绵阳市商业银行“设备仪器贷”提供的500万元资金,引进德国智能饲喂系统,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还降低养殖成本,提升了经济效益,达成小微企业与青山共赢。养殖场工作人员感叹:“每头猪的养殖成本降低了,还能拿到碳减排补贴,这才是可持续的好生意!”
从自身运营的“银行绿”,到赋能产业的“经济绿”,再到引领社会的“生态绿”,绵阳市商业银行正将低碳金融从理念变为触手可及的行动。(易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