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深入宣传我国经济恢复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的亮点成就,光明网推出《经济光明论·专家谈》系列专家解读稿件。
本期邀请到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室主任苑生龙,围绕一季度经济数据,阐释《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 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
作者:苑生龙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室主任
进入2025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起步平稳,特别是外贸外资领域顶压前行,实现规模增长、质量提升,为不确定性高企的世界经济注入了重要信心。展望全年,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冲击挑战依然艰巨,要进一步有效统筹国内经济工作和国际经贸斗争,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
一、我国外贸、外资总体运行平稳、亮点突出
从外贸方面看,在外部市场环境挑战上升、中美贸易战持续升级背景下,我国外贸总体运行平稳,交出了规模稳定、质量提升的高分“答卷”。一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突破10.3万亿元,为连续第8个季度规模超过10万亿,并创历史同期新高。特别是在复杂严峻的外部形势下,我国出口总值仍实现逆势增长6.9%;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进出口比重,也在去年首次突破50%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至51.1%。当美国以所谓“对等关税”对华高筑贸易壁垒时,中国风力发电机组、锂电池、电动汽车等出口分别增长了43.2%、18.8%和8.2%,对东盟出口平板显示模组、汽车零配件等产品增速也都超过了20%,这些数字不仅印证了中国制造的硬核实力,更揭示了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中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与此同时,从东盟市场以16.6%的占比首超美国,到中国-马尔代夫自贸协定推动零关税产品占比超过95%,进一步显示出我国外贸正在用技术破壁打破封锁,用规则升级重塑市场版图。
2025年3月30日,中老铁路累计货物运输量已突破5600万吨。(光明网记者 赵金悦摄/光明图片)
从双向投资看,我国稳外资以及“走出去”健康稳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一季度我国使用外资2692.3亿元,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2603家,同比增长4.3%。3月当月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13.2%。从主要行业看,电子商务服务业、生物药品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增长100.5%、63.8%、42.5%和12.4%。从来源地看,东盟地区实际对华投资增长56.2%,欧盟地区对华投资增长11.7%,瑞士、英国、日本、韩国实际对华投资分别增长76.8%、60.5%、29.1%和12.9%。同时,我国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409亿美元,同比增长6.2%,其中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356.8亿美元,增长4.4%,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88.7亿美元,增长15.6%。
从国际收支看,跨境资金流动保持稳定有序,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一季度,我国外贸克服外部压力呈现较强韧性,货物贸易项下跨境资金净流入2063亿美元,同比增长1.2倍。外资配置人民币债券增多,2-3月外资净增持境内债券269亿美元,同比增长84%。服务贸易、外资企业利润汇出总体平稳,一季度,服务贸易跨境资金净流出同比增长25%,其中旅行项下资金净流出增长12%。
2025年3月18日,山东港口青岛港航道上各种货轮进出频繁,外贸集装箱码头货轮在紧张有序地装卸外贸集装箱,整个港口生产一派繁忙。(俞方平摄/光明图片)
二、新形势下,应进一步加大政策力度,持续稳规模、优结构,促进外贸外资高质量发展
结合2025年一季度我国外贸领域的最新动态及长期政策导向,建议从“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促协调”四方面加大政策力度,提出以下四条政策建议,以推动外贸外资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韧性,更好统筹发展与安全。
一是强化政策协同与预期引导,稳定企业经营信心。针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带来的新挑战,需加强财政、货币、汇率政策的协同性,为外贸外资企业提供稳定的政策预期。可延续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更加积极有为”财政政策导向,加快落实新增专项债、超长期特别国债等资金投放进度,重点支持外贸供应链补链强链项目。同时,完善跨境人民币结算和外汇衍生品工具使用机制,通过扩大本币结算试点范围、降低套期保值交易成本,帮助企业应对汇率波动风险。此外,建议建立重点外资企业定期沟通机制,动态跟踪欧美市场关税政策变化对企业的影响,及时出台针对性纾困措施。
二是优化产业结构与贸易方式,培育外贸新动能。聚焦数字贸易、绿色贸易、中间品贸易等新增长点,推动外贸结构优化升级。在数字贸易领域,可参照粤港澳大湾区“全球贸易数字化领航区”经验,推广“数据跨境流动白名单”制度,允许外资企业参与跨境电商数据确权与交易试点。针对绿色贸易,应加快制定新能源产品碳足迹认证标准,对符合国际规则的出口产品给予退税加计抵扣等激励。此外,支持加工贸易向中西部梯度转移,对承接产业转移的企业给予固定资产投资补贴和物流费用减免,推动形成“东部研发+中西部制造”的产业链布局。
三是深化区域协同与市场多元化,提升抗风险能力。针对一季度中西部外贸占比不足20%的结构性问题,需强化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建议在中西部地区增设综合保税区,对入驻企业实行前三年所得税减半征收政策,并配套建设国际陆港枢纽,进一步降低中欧班列运输成本。同时,深化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产业链合作,优先在东盟、中亚等地区布局海外仓和境外合作园区,对参与共建的企业给予出口信用保险保费补贴。此外,可借鉴广交会线下展复苏经验,扩大新能源汽车、光伏等优势产业的境外展会参展规模,建立重点市场“一国一策”对接机制。
四是推进制度型开放与监管创新,优化营商环境。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加快从商品开放向制度型开放转型。在自贸试验区试点跨境服务贸易“极简负面清单”,进一步压缩数据跨境流动审批时限,探索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沙盒监管”模式。针对外资企业关切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可推广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试点,允许外资研发中心通过质押专利获得低息贷款。此外,优化通关便利化措施,对重点外资项目实行“关企直联”全程跟踪服务。
策划:赵刚
文字整理/海报制作:赵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