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2022年10月,南京林业大学与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入选国家乡村振兴局发布的第一批“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结对名单。三年来,依托乡村建设高校联盟与“双一流”高校的学科优势,南京林业大学深入钟楼区邹区镇的殷村、杏塘村、泰村、安基村、于家村、新屋村、刘巷村、桥东村、琵琶墩村、卜弋村等十个乡村,通过校地共建合作实践基地,探索出“红绿蓝”乡村建设共同体的长效机制,线上线下受益师生和群众数万人次。全力建设的殷杏泰产教融合试验区实现了三年蝶变,打造出“特色产业园区、产教融合社区、乡村文创街区、城乡共生景区”多元融合发展的新时代和美乡村建设试点示范乡村。2024年入选全国首批“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校地合作实践基地。
南京林业大学与常州市钟楼区共建校地合作实践基地,以殷村省级职教特色小镇为切入口,殷杏泰三个行政村连片发展,新孟河清水廊道、卜泰河景观河道、杏塘生态种养等优势资源系统彰显。殷村乡村客厅与杏塘村综合服务中心作为校地合作实践基地的创新创业实体空间,涵盖文化服务中心、文化礼堂、居家养老服务站、便民超市、卫生室、乡读馆等多功能于一体。
杏塘村综合服务中心实景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创新探索出“红绿蓝”乡村建设共同体长效机制,用实际行动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
红色引领,价值导向建构乡村建设共同体。聚焦“激活乡愁文化记忆,设计和美共富乡村”主题,既要塑形又要铸魂,把造福人民作为根本价值取向。在组织建设方面,由校党委统筹部署,联动学校多个单位,引导广大师生和设计人员共同参与到乡村建设中来。在驻村实践方面,以汪瑞霞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国家记忆建构中的百年中国乡村建设文化景观研究》为纽带,组成了十余个“老中青传帮带”乡建教授专家团,累计汇聚了来自不同学科的360名研究生志愿者,依托常州市钟楼区共建校地合作实践基地,课题组每年结合课程、利用寒暑假开展驻村服务。针对现实问题,课题组积极推行教学改革,做到理论教学与课程思政相结合、教师学科交叉与学生协同合作相结合、专业理论与设计实践相结合。通过深度调研,摸清问题,提出了两百多套乡村建设方案,为项目落地和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智力支持。
在社会服务方面,“政校企地”协同积极探索乡村人才振兴新路径。联合举办全国印迹乡村创意设计大赛江苏省赛,汇聚了33所高校和20余家企业单位的千余名设计师,深入挖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价值。校地共创《生态绿岛展画境,杏塘十里韵长流》设计案例获得印迹乡村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目前,多个项目落地见效,有效提升了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促进宜居宜业乡村建设。
“政校企地”协同探索乡村人才振兴新路径
绿色发展,让记住乡愁成为乡村建设的活水源头。南京林业大学乡村振兴创意设计研究院汪瑞霞教授课题组深耕乡村田野,出版专著《从乡愁到乡建》(商务印书馆),获得江苏省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教育部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项目注重产教深度融合,以设计项目为抓手,让参与者实现循序渐进的审美教育体验过程。一是深度调研。从田野考察到文献研究,对乡村社会语境、资源要素开展分类研究。二是设计转换。对记忆对象进行过滤、选择、凝练、解构、重组,共创美育资源“基因库”,开展艺科融合设计和创造性转化。三是情境建构。通过“五感设计”聚力打造邻里、文化、健康、生态、创业、建筑、交通、数字、服务和治理等应用场景,实现对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的全方位、系统性重塑。四是审美共鸣。参与者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经历五官交融的整体体验,达成情感认同与审美共鸣。五是观念改变。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培育人们热爱生活的激情。
蓝色创新,共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乡村建设实践平台。本项目创新“五度联动”协同育人机制,共建乡村人才“蓄水池”,解决乡建人才缺乏的瓶颈。“五度联动”即高度——立德树人国家战略需要;温度——师德铸人:课程思政融入;深度——跨界育人:校地联合教研;实践砺人:跨学科协同共创;广度——联盟聚人:物质精神兼修。
创新五度联动
整合协同乡村建设“大师资”,吸引不同高校、不同领域专家学者担任教师,培养了一批懂农业、爱农业、会经营、善管理的农村应用型人才。通过三年建设,常州市钟楼区邹区镇有效改善了农民居住条件,完善了农村公建配套,系统解决了农村自建房危房解危、农村违章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一系列问题。与此同时,对杏塘、泰村的耕地进行规模化耕种,逐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了耕地连片种植和产业空间拓展的双赢。
成效盘点:乡村建设实现多维共赢
三年来,南京林业大学与常州市钟楼区共建校地合作实践基地,实现了乡村建设的多维共赢。
生态效益方面,以高水平保护助推乡村高质量发展、全方位振兴。常州市钟楼区邹区镇围绕优越的水系资源狠下功夫,全面完成卜泰河、泰村浜、创新大沟、红星大沟、五星大沟及村庄内部河道生态修复工作,新孟河殷村段滨水廊道全面投用,殷村水上公园已经向社会开放。
经济效益方面,因地制宜发展富民产业,拓宽百姓致富路。从最初“农业+乡村工业”脱贫致富,到“乡村工业+教育”科教兴村,再到如今“职教+文创”产业升级的特色职教小镇建设,殷村实业兴旺,百姓生活富裕,2023年完成工业产值近12亿,村民年度人均可支配收入超4.5万元。
社会效益方面,全力打造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不断提升农村现代化水平。推动了乡村片区整体整治更新,快速有效地改善了农民居住条件,系统解决了一系列农村的现实问题,乡村文化资源要素的价值得到进一步挖掘和提升,乡村活力得到充分释放。放眼未来,正努力创建“烟火藏诗意、游学在乡间”的乡村振兴示范“钟楼样板”。(王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