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广东化州 一朵花激活一座城
首页> 经济频道> 经济要闻 > 正文

广东化州 一朵花激活一座城

来源:经济日报2025-04-30 10:05

  四月化州,生机盎然。北纬21°的暖风吹过鉴江平原,10余万亩化橘红花迎风盛放,洁白的花朵宛如繁星点缀在枝头,处处弥漫着化橘红的芬芳,勾勒出一幅绝美的春日画卷。

  近日,广东茂名化州市以化橘红“赏花经济”为契机,围绕化橘红“中国气候好产品”品牌和“药食同源”特性,通过“气候+产业+文旅”三维赋能,撬动化橘红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土特产彰显国际范

  “2024年12月,化州化橘红作为茂名的特色农产品获得‘中国气候好产品’认证,不仅提升了化州化橘红的品牌影响力,也为茂名市农业产业升级注入了新的动力。”茂名市副市长王小慧说,截至2024年底,化州全市化橘红种植面积达13.26万亩,年产鲜果7.5万吨,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15亿元,带动了35万从事化橘红产业的农户增收致富。目前,化橘红系列产品已畅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小小的橘红果,变身富民“摇钱树”。在化州市丽岗镇尖岗岭化橘红种植基地,化橘红种植大户谢耀锋说,他在丽岗种植化橘红150余亩,树龄已有11年,目前正进入丰产、稳产期,每年可收获化橘红鲜果约15吨,经烘干后加工成橘红丝、橘红切片,年产值达150万元到200万元。

  在化州化橘红主产区平定镇,化州市培林橘红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廖志略说,2017年,他成立了合作社,与农户签订保底收购协议。如今,合作社已构建起“合作社+公司+产业协会+村委会+农户”的经营模式,合作社负责种植加工和研发,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公司负责品牌营销和市场销售,产业协会负责品牌认证与品质监管,为产业发展指明方向,村委会高效对接农户,收集农户需求。目前,合作社成员已有300多户,每户每年增收超6万元。

  化州化橘红有着1600多年的种植历史。2006年,化橘红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09年,化州获得“中国化橘红之乡”称号;2024年,化橘红被正式纳入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药食同源”得到认定。

  近年来,化州市持续加大力度推进化橘红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激发化橘红产业链条多种功能价值,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化橘红是广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鲜活实践。”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督查专员韦浩表示,通过“药食同源”目录落地、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化州市正让化橘红这一土特产彰显国际范儿。

  “化橘红独特的品质特色取决于化州市内特定的土壤条件和气候环境。化州年平均23.1℃的温润气候、1800小时的充足日照、1600毫米的丰沛降水以及地表丰沛的礞石矿脉,共同构成了一个天然的‘气候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许小峰用科学解码化州的气候基因,“冬季无霜冻护佑花芽分化,春末夏初昼夜温差催化柚皮苷积累,盛夏雨季与果期需水量完美契合,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加上悠久种植形成的科学栽培技术,是化橘红获评‘中国气候好产品’的核心密码。”

  化州市委书记邓泽友表示,化州今年将加快建设化橘红标准交易仓储平台,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硬件支撑,重点建设十里橘香示范带,串联博览馆、文创街与种植基地,打造集康养、研学、电商于一体的“化橘红贡园”农文旅综合体。

  催生乡村新业态

  万亩花海激活县域经济,也催生乡村新业态。3月15日,化州市举办以“化州化橘红·中国气候好产品”为主题的2025年化橘红赏花活动,各会场人潮涌动。游客可以上午漫步橘州生态公园花海,下午探访橘红博览馆走读“千年南药史”,晚上在民主步行街品尝化州牛杂、香油鸡等传统美食。一条线路满足多种需求,重塑了化州文旅格局,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化橘红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化州市平定镇积田大岭村,“化橘红+村播带货”“化橘红+摄影比赛”等吸引游客前来赏花、闻香、寻宝,形成“活动搭台、产业唱戏、农民增收”的新模式。

  广东省茶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国家一级制茶师肖鸿表示,要打造化州橘红千亿元级产业,与茶叶融合是助力,与广东本土名茶融合是好选择。

  从花海到餐桌,从非遗到康养,化州正将“流量”转化为“留量”,使赏花经济从昙花一现变为细水长流。化橘红赏花活动正在书写“一朵花激活一座城”的化州实践,从气候密码到千亿蓝图,从镇域联动到文化破圈,化州正在下一盘棋,以化橘红为子,布下产业与文化融合发展的大局。(本报记者 杨阳腾)

[ 责编:张诗奇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访问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

  • 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州举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对服装面料而言,防水和透气本是矛盾体,但我们采用高分子膜贴合技术,做到了既防水又透气。包括上述小程序在内,柯桥织造印染产业大脑已集成190多个应用,入驻企业4000多家,注册工程师11万多人,接入生产核心设备3万多台套。
2025-04-30 09:00
轻舟,顾名思义,以个头小、重量轻为最大特点。轻舟货运飞船副总设计师吴会英告诉记者,轻舟重量约5吨,目前的上行运力为1.8吨以上,下行为2吨。装载容积约9立方米,货物舱的体积为27立方米,可搭载航天员生活物资、科学实验设备、科学载荷等。
2025-04-30 05:10
4月29日4时1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3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4-30 05:10
近日,我国天都一号通导技术试验星成功完成白天强光干扰条件下的地月空间激光测距技术试验,在国际上首次打破地月空间卫星激光测距仅能在夜晚作业的时间限制,标志着我国在深空轨道精密测量领域取得技术新突破。
2025-04-30 05:10
搭载该模型的AI手机、智能屏幕、陪伴机器人“AI智伴小熊”等产品,为用户带来更加个性化、智能化的生活体验。
2025-04-30 09:04
(夏婷,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创新环境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2025-04-29 12:58
北京正推进“超高清入户行动”,推进有线电视超高清机顶盒全面置换,“计划于6月底完成标清机顶盒的置换目标”。
2025-04-29 09:10
脂肪组织中隐藏着一群脂肪细胞祖细胞,它们负责制造新的脂肪细胞。更令人惊讶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APC还会进化成一种更为强大的“超级工匠”——年龄特异性定型前脂肪细胞(CP-A)。
2025-04-29 09:51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质标所”)农业环境污染物研究室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
2025-04-29 09:50
一位老人站在秧田里,大喊一声“拔秧哦”,弯腰拔起第一把秧苗。众人齐声应和,大声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秧田里,一排人将秧苗拔起,担到打过格子的稻田里,整整齐齐插好。
2025-04-29 06:30
2024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安全形势保持稳定,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达91.24%,连续4年超过90%。
2025-04-29 09:07
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青春才会绽放绚丽光彩。
2025-04-29 09:28
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的高级载体。
2025-04-29 09:14
基本建成国家语言文字大数据中心,初步建成国家关键语料库和国家战略语言资源信息库。
2025-04-29 09:13
“让学生在自然中领悟生命科学的魅力,在实践中锤炼强农兴农的本领。”
2025-04-28 16:42
雨水浸入土壤,导致土壤中的氧气骤减,蚯蚓爬出地面吸取新鲜空气;大雨过后枯枝落叶、微生物等有机物增加,也为蚯蚓提供了更多觅食机会  这几天,南方多地降雨。蚯蚓因无专门的呼吸器官,其呼吸依赖皮肤与土壤孔隙中的氧气进行交换,雨水浸入土壤后往往会占据大部分孔隙,导致土壤缝隙里的氧气骤减。
2025-04-28 10:08
2011年初,团队成员、硕士研究生周何乐子参与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项目研发。周何乐子和年轻的团队成员没有因此退缩,历经5年攻关,最终攻克了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的一系列关键智能技术。
2025-04-28 10:02
早上7点,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黄松准时踏进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目前,黄汝怡在上海海洋大学攻读蛇类学博士学位,“现在连她导师的办公室都成了她的‘养殖场’”。
2025-04-28 10:01
4月的鼎湖山,清晨还带着寒意,黄忠良已经走进了林子。1956年6月30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前身)在广东肇庆建立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是中国首个自然保护区,也是唯一隶属中国科学院的保护区。
2025-04-28 10:01
160年前,欧洲生物学家孟德尔通过杂交实验研究豌豆的花色、果荚颜色等七大性状的遗传变异,发现了遗传学三大基本规律中的两个——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奠定了现代遗传学的基础。
2025-04-28 09:3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