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深入宣传我国经济恢复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的亮点成就,光明网推出《经济光明论·专家谈》系列专家解读稿件。
本期邀请到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郭丽岩,围绕一季度经济数据,阐释《中国经济向“新”向“高” 内在稳定性持续增强》。
作者:郭丽岩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今年以来,各项宏观政策协同发力,经济向好态势不断得到巩固和增强。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4%,环比增长1.2%,环比增速连续五个季度保持在1.0%以上,供需双侧主要经济指标都有明显回升,说明实体经济的内在稳定性持续增强,有了更足的底气与信心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同时统筹好质的有效提升与量的合理增长。
一、一季度经济运行的特征和亮点
工业领域经营效益指标明显改善。宏观经济运行离不开微观基础,激发各类经营主体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尤为关键,这是各界人士密切关注工业企业利润状况的原因。一季度全国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其中3月份同比增长7.7%,工业增势明显。同期,全国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增速重回零以上,同比增长0.8%,尤其是制造业同比增长7.6%。例如,装备制造业“压舱石”作用明显,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超20%,利润增速更是接近60%,这类高端装备制造业附加值更高、系统集成能力更强,对于实体经济内在稳定性的支撑力持续增强,充分说明了中国经济的韧性与优势。又如,与塑造新动能新优势相关度更高的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利润同比增长33.6%,反映出我国产业加快向“新”的态势。
投资支撑制造业升级改造、向高攀登。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扎实推进,一季度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超过9%,其中技改投资增长7.2%,可见传统产业升级力度持续加大。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6.5%,其中信息服务、专业技术服务、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等相关行业投资同比增速都在30%左右。随着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举措落地,进一步调动了民间投资积极性,一季度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民间投资增长了6%。调研发现,各地工业企业加快销售和补库存,积极谋划新一轮投资。
2025年3月17日,工人在河北省遵化市化纤车间工作。唐山遵化市各企业加紧生产兑现订单,全力冲刺第一季度目标任务,为全年高质量发展开好局、起好步。(刘满仓摄/光明图片)
减污降碳扩绿增长取得更多成效。“两新”是一项有利于提升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态目标统一性的典型举措,在推动设备更新和消费品换新过程中,强化提升标准和回收循环利用,对于扩大有效投资、提振居民消费、加快绿色转型具有综合带动效应。一季度,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9%,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接近65%;绿色产品增势依旧强劲,“新三样”产品产量仍保持双位数增长。同期,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速超过1.3倍,仪器仪表、专用设备、通用设备制造业同比增速分别为15.3%、14.2%和9.5%,说明优质要素在加快向新质生产力形成方向汇聚,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更多内生动能。
就业、收入分配和消费全链条良性循环加快。3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5.6%,高于GDP同比增速,服务零售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5.0%和4.6%,这些数据说明通过稳就业促增收提升消费能力、改善消费环境和创新消费场景的系列举措落实,产生了积极效果,有力支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一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一半,拉动GDP增长2.8个百分点。
二、展望全年,经济将保持稳定增长,加快向“新”向“高”
按照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25日会议部署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经济稳定向好是大趋势,有利条件增多,关键是落实好已出台的一揽子增量政策,因时因势加力谋划新举措,着力推动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为发展实际。展望全年经济将总体保持稳定增长,呈现“形稳势升、结构优化、质效向好”态势,特别是新动能新优势的支撑将进一步增强,新增长点会不断涌现。
2025年3月21日,重庆市万盛经开区万东镇五和村,川剧吐火、芦笙演奏、戏曲联唱等精彩表演,吸引了不少游客驱车来此赏花休闲游玩、感受文化魅力。当日,第十二届五和梨花文化旅游赏花季在万东镇五和村正式开幕。(王泸州摄/光明图片)
外部环境不利影响加深,须持续巩固内需主动力,做强国内大循环。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既关注投资和消费之间的良性循环、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又着眼于优化就业-收入分配-消费的循环机制,通过促进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和提高养老金、医保补助等惠民生举措,系统地提升消费意愿、能力和层级。目前,我国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比持续提升,文旅、体育、健康休闲等能提供情绪价值和满足感的服务消费会受到更多青睐。不只电影市场火爆,各城市演艺市场(大剧院、小剧场、沉浸式演出)也很活跃,新IP带动了文化衍生品消费。不同年龄层消费偏好不同,银发群体对健康、安全、绿色消费提出了更高要求,年轻世代在生育养育方面有更高品质的服务需求,各地围绕各类群体、各类消费形态,以需求为导向,精准发力出台了系列举措,有望进一步加快释放有效需求。
关键是突出抓好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依靠改革创新培育壮大新动能,紧盯重要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进行攻坚。去年底出台了《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从要求做的“规定动作”、禁止碰的“底线红线”、鼓励先行先试的三个方面,指引各地各部门积极主动融入和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今年以来,正式实施了《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实施办法》,刚刚发布了《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5年版)》,上述重大改革举措与调控措施形成了组合拳。一方面,强化公平竞争审查的刚性约束,明确纠治地方保护等不当干预市场公平竞争的行为,体现“管得住”,另一方面,依法缩减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限制,体现“放得活”。近期,针对部分行业企业转型升级和生产经营面临的现实困难,加力出台纾困帮扶举措,及时回应企业诉求,比如延续实施更多惠企政策,同时规范涉企执法行为,纠治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执法,杜绝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将切实起到为企业减负降本的作用。
推动产业“向新图强”“追新逐绿”,先进生产力带动效应进一步增强。客观上,绿色低碳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复杂,绿色贸易壁垒升级,国内能源结构仍偏煤、产业结构偏重、环境约束偏紧。针对于此,加力推动绿色低碳科技突破,持续强化绿色发展的要素支撑,促进绿色产品和服务的供需衔接。从新技术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来讲,例如新型储能技术,尤其是长时储能技术创新攻关,还有就是“光电融合”技术,能看出未来新能源发展趋势。关键是完善与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公平准入制度体系,优化新业态新领域市场准入环境,让社会资本尤其是民间投资可以结合自身禀赋和基础条件,找到适合自己拓展业务的领域和赛道。在引导重点行业向“新”而行、向“绿”转型、向“高”攀登的同时,综合治理“内卷”行为,也有利于促进物价合理回升,进一步改善工业企业利润,缓解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持续提振信心和增强投资意向。
近年来的经验告诉我们,面对百年变局,中国经济碰到的惊涛骇浪并不少,但我们都做到了乘风破浪,勇毅前行,推动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这是底气和信心所在。在当前这个时点,我们有了更大底气、更好条件、更强基础及战略博弈的筹码在手。如果有人认为现在是艰难时刻,那么就更应该坚定信心,咬牙顶住,迎难而上,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确定性应对外部不确定性风险和挑战,真正在攻坚克难中长本领、出业绩、促发展。
策划:赵刚
文字整理/海报制作:赵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