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姚朋(北京2022年冬奥会赛区核心区生态景观总规划师、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院长) 、李梦雨(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博士研究生)
哈尔滨2025年亚冬会与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为我国冰雪运动普及与冰雪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后冬奥时代,我国冰雪产业创造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冰雪运动参与人数达3.13亿人,年消费总规模超1500亿元,冰雪产业所带动的全季旅游也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冰山雪地也是金山银山”,承载冬奥会成功举办的赛区生态环境,赛后作为宝贵的绿色遗产,推动着冰雪经济和文旅产业的转型升级。
生态环境遗产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北京、延庆和张家口三大赛区及其周边的自然景观,承载着绿色发展的理念与实践。依傍永定河之悠长、坐拥小海坨之雄伟、怀抱太子城之秀丽,三大赛区核心区总面积达40多平方千米,辐射区域包含山、水、林、田、湖、草等各类自然要素,连同奥林匹克公园、特色小镇、田园村落等人文景观,总面积达数百平方千米。赛后,生态环境遗产在水土保持、固碳增汇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持续发力,为推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积极力量,更是支撑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绿色载体。
统筹发展与安全,完善生态环境生命周期监测统筹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安全,是推动涉奥类文旅经济效益稳步提升的根本前提。北京冬奥会三大赛区辐射区域面积广阔、地形条件复杂、森林覆盖率高、生态资源丰富,这些因素都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带来巨大压力。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气象和水源水质监测等全方位智能化监测体系,以应对复杂的生态保护修复需求。通过持续的、全生命周期监测,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和化解潜在的环境风险,从而切实保障生态环境遗产区域的生态安全。
统筹保护与开发,深化冬奥遗产环境资源评价
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需围绕生态环境遗产实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开发适宜性评价“双评价”,这对于深入挖掘遗产潜力、推动其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公众对于赛区功能的期待,从赛事期间的短暂体验转向了对生态旅游、自然教育、体育文化等业态的多元化需求。为适应这一转变,应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及开发适宜性进行再评价,全面厘清生态环境的潜在容量,准确把握开发的合理强度,通过科学评估与规划,为区域注入发展新动能,推动文旅产业升级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得益彰。
统筹供给与需求,强化绿色基底区域资源整合
统筹供给与需求,既要激发冬奥遗产的内在动力,又要发挥绿色基底的整合作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依托风景廊道、生态斑块等绿色基础设施,将赛区、城区、村落等点状散置空间有机串联,构筑起一个广泛覆盖的冬奥遗产网络供给端,实现冬奥遗产从单类型个体向系统性资源的跨越。同时,要深入研判区域竞合与市场需求,运用数字化等技术手段,创新文化场景,营造沉浸式体验,推动场馆设施向融合文化传承、自然体验和生态游憩等多功能的“遗产综合体”转型,提升文旅业态与环境资源深度融合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统筹政府与市场,创新社会资本多元进驻机制
统筹政府与市场,意在建立健全有序高效、多方共赢的管理服务机制。为此,应积极引导社会资本的多元化进驻,创新参与机制,拓宽融资渠道,激发市场活力,实现政府、市场和社会的三方共治共享。多方共建并完善公共服务平台,为社会资本精准提供项目信息、政策咨询、风险研判和投融资对接与监管等服务,吸引更多资金投入到公共服务升级、基础设施完善和生态保护修复等关键领域,着力打造以冬奥品牌为牵引的跨界业态新模式,以创新型管服机制为文旅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提供有力保障。
统筹国内与国际,增强世界异域文化交流互鉴
奥林匹克格言是“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其充分体现了世界共同的价值追求。故此,以冬奥精神为内核,以国内外市场为载体,增强世界异域文化的交流互鉴,是促进涉奥类文旅产业转型升级的灵魂。统筹国内与国际,应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利用冬奥生态环境遗产,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兼收并蓄,积极吸引和融合世界优秀文化,秉持开放包容的理念共享绿色发展成果,为世界文旅产业创新升级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