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人间四月,春光正好,位于云南省普洱市西盟县的佤山满眼葱茏,5.31万亩茶叶正吐露新芽,片片茶园叠翠飘香。自成立60年以来,西盟县不断夯实茶产业基础,完善茶产业标准体系建设,加快茶产业转型升级。从“吃饭靠天”到“品牌出山”,西盟茶产业走出了一条从原始散种到集约经营、从粗加工到品牌化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聚指成拳破困局
当下,正是春茶采摘的好时节,西盟县力所乡南亢村商烟街的茶园里热闹非凡。“以前自己种茶,产量上不去,销路也难找,一年到头挣不了多少钱。”南亢新寨茶农娜儿一边采摘一边说道,“现在加入了商烟街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一切都不一样咯!”
据商烟街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周扎戈介绍,合作社成立之前,当地茶农各自为战,种植技术参差不齐,茶叶品质难以保证,而且在市场上缺乏话语权,经常面临滞销的困境。“小散弱的局面必须打破,只有团结起来,才能形成合力。”周扎戈说。
合作社成立后,实行统一管理标准。从茶树的种植、管理到采摘,都有一套科学规范的流程。我们定期邀请专家来为茶农提供培训,传授先进的种植技术,以提高茶叶的品质。同时,合作社还统一收购茶农的茶叶,让茶农们不再为销路发愁。
娜儿深有感触:“现在按照合作社的标准种茶,茶叶质量好了,不愁卖不出去。我家种植的10亩茶地每年能有16000元的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几番。”在合作社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进来,不仅提高了收入,还提升了茶农们的种植技术和市场意识。
目前,全县共建成茶叶初制所67家,其中专业合作社29家,标准化初制所24家,茶叶加工环境和清洁化水平显著提升。2024年全县茶园覆盖7个乡(镇),8238户茶农,31484人。农业产值达1.82亿元,合作社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彻底打破了“小散弱”的困局。
点绿成金塑品质
走进西盟莫窝茶厂,阵阵茶香扑鼻而来。莫窝七组村民娜四龙正在茶园里忙碌着,她管理着9亩多的茶园。“以前种茶就是靠经验,也不懂什么生态不生态的。”娜四龙笑着说,“现在不一样了,政府和茶厂带着我们建设生态茶园,茶叶的品质越来越好,价格也越来越高。”
种下有机茶,黄土能生金。在打破茶产业“小散弱”困局后,西盟县并未止步,开始在提升茶叶品质方面发力。西盟县从2014年开始大力建设生态茶园,并同步开展绿色有机认证工作。据西盟莫窝茶厂负责人挪富盛介绍,生态茶园建设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采用自然农法,杜绝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让茶树在自然的环境中生长。挪富盛说:“我们在茶园里种植了各种有益的植物,形成了一个生态系统,不仅提高了茶叶的品质,还保护了环境。”
经过多年的努力,西盟县的生态茶园建设成效显著,绿色有机认证面积逐年增加。莫窝茶厂目前已取得中国、美国、欧盟的从种植到加工出售全链条有机认证。“这意味着我们的茶叶可以进入国际市场,为茶农们带来更多的收益。”挪富盛自豪地说道。
娜四龙也感受到了生态茶园带来的好处:“现在我们的茶叶不愁卖,很多外地的老板都抢着要。而且价格比普通茶叶高了不少,我们的收入也增加了。”生态茶园不仅让茶农们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也为西盟县的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截至2024年,西盟县茶园面积达5.34万亩,开采摘面积5.31万亩,累计种植覆荫树111万株,全县累计取得有机认证证书(含有机转换认证证书)的企业有23家,认证面积19593亩(含有机转换认证面积);累计取得绿色食品认证证书企业2家,认证面积2922亩,绿色、有机认证面积占全县茶园总面积的42.1%,茶园多样性复合生态系统基本形成,茶叶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实现质的飞跃。
乘势出山拓版图
如果说生态茶园建设为西盟茶贴上了“绿色金名片”,那么如何让这张名片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成为撬动产业价值的杠杆,便成为新的命题。西盟县以品牌化战略破局,将“品质势能”转化为“市场动能”。
“我们注重产品的品质和口感,采用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加工,确保每一片茶叶都能展现出西盟茶的独特风味。”西盟永佤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雷艳香说。同时,她们还积极拓展销售渠道,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将产品推向全国乃至世界市场。
雷艳香介绍,2024年他们支付给茶农的新鲜款达190万元,2025年春茶季已累计加工出售干茶近9吨。“我们的品牌知名度越来越高,销路也越来越广,这离不开县委、县政府对茶产业品牌战略的支持。”
通过“小众走高端,大众推有机”的品牌战略,西盟县已研发20余种有机系列产品,覆盖红茶、绿茶、白茶等多品类。2024年全县茶产业综合产值达5.93亿元,其中工业产值6461万元,第三产业产值3.46亿元,品牌附加值显著提升。此外,成功引进澜沧古茶、祖祥高山茶园等代表企业,建成首个自动化茶叶加工流水线,进一步拓宽了市场渠道。
从机关干部肩挑茶籽的创业年代,到有机认证品牌化发展的生态茶园时代,西盟茶产业用60年走出特色发展之路——5.3万亩茶园贡献出5.93亿元综合产值,更带动了8238户31484人增收致富。这片浸润着佤山文化的绿叶,正书写着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新篇章。(刁弘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