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今年以来,山东港口青岛港合计新开4条国际集装箱航线,加快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建设。俞方平摄(新华社发)
交通运输部近日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达17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3.3亿标箱,继续稳居世界第一位;同期,在全球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10的港口中,我国分别占8席和6席。
在数量保持领先的基础上,我国形成了环渤海、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世界级港口群,港口基础设施规模多年来保持世界第一名;已建及在建的自动化码头数量居世界首位;一批近零碳港口加速创建,港口新能源清洁能源应用、绿色集疏运比重持续增长……港口交出了高质量发展的亮眼答卷。
规模世界领先
2024年,宁波舟山港完成货物吞吐量约13.8亿吨,连续16年稳居全球第一位;上海港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5000万标箱,创下全球港口集装箱最高纪录。
数量不断突破、质量不断提升的背后,既反映出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也体现了港口基础设施的发展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在深水化、专业化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放眼宁波舟山港鼠浪湖矿石中转码头,巨轮相接,矿流奔涌。2024年11月,鼠浪湖矿石中转码头首次迎来两艘40万吨矿船同时靠泊,宁波舟山港因此成为全球首个实现双40万吨世界最大矿船同靠接卸的港口。在这背后,是“泊位硬件”基础作为支撑。
宁波舟山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任小波介绍,2021年底,宁波舟山港启动鼠浪湖矿石中转码头卸船泊位延伸工程建设,建成后泊位总长增加至945米,可满足2艘40万吨矿船同时靠泊需求。自2016年开港以来,该码头已有近400艘次40万吨矿船靠泊接卸经验,目前全球在航近70艘40万吨矿船均曾在此停靠。
鼠浪湖矿石中转码头的升级是我国港口整体能力提升的缩影。在持续投入下,我国目前已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世界级港口群,港口基础设施规模多年来保持世界第一名。2023年,交通运输部联合相关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快沿海和内河港口码头改建扩建工作的通知》,推动港口码头改扩建取得积极成效。
截至2023年底,我国万吨级及以上泊位2878个,是10年前的1.4倍。煤炭、原油、集装箱等主要货类运输系统港口布局不断完善,港口基础设施水平和韧性进一步提升。根据新华指数研究院发布的《世界级海洋港口群综合指数报告(2024)》,全球港口群形成三大梯队,其中,中国长三角、珠三角、山东港口群位列世界级海洋港口群第一梯队。
效能不断提升
大是强的基础,但大不一定强。我国港口要保持优势地位,必须不断突破,提升效能。2019年,交通运输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建设世界一流港口的指导意见》,港口发展正式开启从“港口大国”迈向“港口强国”的历史征程。
整合资源。当前,港口降本提质增效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整合港口资源、提高整体竞争力已经成为趋势。以宁波舟山港为例,从宁波—舟山港,到宁波舟山港,再到浙江省港口高效协同发展,一体化改革之路越走越深。2020年底,宁波舟山港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收购省内其他港口业务,形成更大空间、更高水平的一体化发展态势;2022年,宁波远洋成为国内港航企业首家“A拆A”上市公司;2025年2月8日,浙江海港内河航运有限公司揭牌成立,进一步完善内河航运体系。目前,10个沿海省份、7个长江沿线省份,都组建了省级层面的港口集团,初步实现了港口资源集约化、运营一体化。
提升服务。2023年11月,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加快智慧港口和智慧航道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以服务创新驱动港口高质量发展”。由此,港口发展物流服务便利化和商贸服务协同化持续推进,单证无纸化和电子化流转、结算电子化、线上业务办理等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促进物流降本提质增效。山东港口烟台港的工作人员介绍,过去企业办理散货装船手续需要两天两夜,现在只需在APP上传数据,1分钟就能完成。
服务大局。今年春节期间,河北黄骅港中欧国际货运班列“双列连发”,行程4000多公里抵达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2024年,河北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同比增长8.2%,占进出口总值的57.8%。各港口依托自身能力,深入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持续拓展海陆双向服务辐射能力。
转型加快推进
如今,现代化港口不再是简单的货物交换场所,而是重要的产业集聚基地和综合服务平台。面对定位和功能的变化,港口必须加快转型更好适应。
自动化提升效率。走进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一幅繁忙而高效的自动化作业画卷映入眼帘。“依托一项新系统的‘极速智配’,仅需5分钟即可将2.4万个集装箱的装卸位置编排到位,确保货物运输精确无误。”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软件开发部经理陈强说。近年来,进行自动化码头建设或改造,实现全流程无人自动化作业,正在成为全球港口发展趋势。目前,我国已建成自动化集装箱和干散货码头52座,已建和在建规模均居世界第一位。
数字化优化资源。广州港南沙四期工程将数字孪生技术应用于全流程,其自主研发的“湾区芯”系统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动态优化堆场布局。“该成果解决了自动化港口系统繁多、相互独立造成的数据孤岛问题,减少作业人员进入自动化区域处理突发事件的次数,提升了码头的整体作业效率。”广州港南沙四期工程技术部专项经理周兴奎说。
智能化拓展空间。当前,港口行业智能化发展已进入“快车道”。上海洋山港船舶靠泊计划智能优化后,等待时间缩短15%,年节约燃油成本超1亿元;天津港研制出“智能水平运输系统”,设备调度响应时间仅0.1秒;厦门港远海码头打造5G全场景应用港口,无人集卡定位精度达厘米级……
绿色化着眼长远。宁波北仑第三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勇介绍,宁波舟山港“水运港—船多能源融合技术及集成应用”示范工程,通过建设一系列风电、光伏、制氢、加氢、加气一体化综合能源站,实现全码头绿色能源供应。不只是宁波舟山港,目前我国多个绿色低碳的智能码头正加快建设,绿色技术的突破正在重构港口经济结构。
“取得这些成就,不仅彰显了中国港口的硬核实力,更成为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中国港口正以其不断增强的能力,为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保障,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澎湃动能。”交通运输部政策研究室相关负责人在“魅力大港活力中国·世界一流港口建设”主题宣传活动启动仪式上说。(本报记者 齐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