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随着天气转暖,从南到北,各地抢抓农时开展春耕备耕,稳面积、提单产,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努力为全年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打下良好基础。如何开好头、起好步,确保粮食生产,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是需要思考的重要战略问题。
抢抓农时:按下春耕备耕“快捷键”
春耕备耕事关全年粮食生产,要下好粮食丰产丰收“先手棋”,确保粮食安全。
一要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在去年基础上只增不减。确保播种面积稳步增长,同时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扩大黑土地保护实施范围。积极申请中央专项资金支持,设立黑土区侵蚀沟治理专项资金池,加快推进黑土区侵蚀沟治理。
二是确保春耕物资供给到位。农资是粮食的“粮食”,春播春耕,农资先行。多部门、多环节联动发力,为农资供应提供保障。以化肥为例,供应充足和价格基本稳定是保障粮食生产的重要基础。要做好今年春耕用肥保供稳价,着力稳定化肥生产、提高化肥流通效率、做好储备和进出口调节、规范化肥市场生产经营秩序。要支持、推动农资流通企业加快备肥进销进度,鼓励农资流通企业与化肥生产企业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上下游良性合作机制,提高流通领域备肥积极性;积极引导化肥生产流通企业创新营销服务模式,利用电商等方式,减少化肥流通环节、降低化肥流通成本。
三是确保春耕备耕资金到位。要多渠道筹措农业生产所需资金,扩大农村信贷供给。发挥政策性金融以国家信用为基础,以市场为依托,筹集支农资金的能力;鼓励商业银行扩大“三农”专项金融债券和贷款支持,落实农户小额贷款税收优惠政策;对确有资金困难的农户、家庭农场、农产品加工企业等相关贷款实行展期、减息等措施,创新“三农”金融产品。
四是创新农业保险举措。如基于天气指数或产量指数进行赔付的指数保险。保障农民收入、覆盖价格波动和产量损失的收入保险。还可根据农户需求设计个性化保险产品。同时更多采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手段,优化风险评估和定价策略、简化理赔流程、提升服务效率。
过程管护:拧紧稳产保供“安全阀”
抓好产中、产后管理是保障粮食产能,确保粮食安全的关键之举。
在产中管理方面:一是在选苗育苗上下足功夫。“苗好三成收,秧好一半功”。重点做好三类苗的田间管理,促进弱苗转壮。要及时关注天气变化,科学运筹肥水、预防“倒春寒”、综合防治小麦等病虫害,为争取今年秋粮丰产丰收搭好架子。二是持续做好田间管理。包括土壤管理、水分管理、养分管理、病虫害防治、除草等。要做到早下田、早管理,加大水肥投入,加强天气监测、加强病虫防控,为丰收奠定基础。三是大力发展智慧农业,争创国家智慧农业引领区。运用智慧农业体系,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信息感知、精准管理和智能控制三大功能。例如,运用智能感知技术实现对农作物生长环境的精准调控、借助深度学习技术和摄像终端设备实现病虫害远程监控和防治等。同时要大力发展智慧农机产业。依托佳木斯农机产业基础,大力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争创“一大一小”农机装备研发制造推广应用先导区。开展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推动建设农机装备研产推用贯通应用基地。完善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探索实行与作业量挂钩的补贴资金兑付方式,推动优机优补。四是打造重要农产品生产态势监测与预警系统,强化生产数据实时采集监测。以5G技术大规模应用为契机,充分利用其广联接、大带宽特性,对重要农产品如水稻、小麦、玉米、大豆、马铃薯等的生产过程进行全方位监测与预警。打造农业生产全要素、全周期监测与预警系统,实现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诊断与感知。
在产后管理方面,一方面要大力运用区块链技术,有效削减农业发展中信息不对称的弊端,实现产业增值。一是运用区块链技术建立农产品“标准化”体系,推动构建全产业链的农产品信息化标准体系,做到有“标”可对。二是率先建立国家级农产品区块链中心平台,运用NFT等技术推进农产品“标识化”进展,引导生产经营主体对上市销售的农产品添加质量认证、品名产地、商标品牌等标识。三是打造绿色农产品供应链体系,营造农产品绿色 “标签化”形象。通过构建农产品供应链协作网络,搭建包括生产商、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物流公司、终端消费者在内的联盟链,将资金流、信息流、货物流等都记录在区块链上,不可篡改,实现产品可追溯,消费者能够追踪产品生产、销售、起源和历史等信息,提高知名度。另一方面要发挥物联网泛在链接优势,打造龙江现代农业智能流通体系,打造一套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筷头”的标准化流通体系。为此,一要加快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流通组织化水平。支持标准化、现代化农产品仓储,冷链等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农产品物流园。重点支持集产后集货、检测、分选、加工、冷链运输、收储、追溯等功能为一体的产地集配中心建设。二是加快农产品流通信息化平台建设,融合生产、加工、流通与消费四位一体的农产品信息,通过对农产品流通过程的协同整合,降低流通损耗、提高交易效益、节约物流成本、促进农民增收。三是打造“农产品智运平台”。推动农产品流通从“物流生态”到“供应链生态”转变。加强农产品物流节点城市建设,带动我国物流产业数字化进程,从而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有效支撑。
节粮减损:打造粮食安全“助推器”
节粮减损等同于粮食增产,为粮食有效供给扩增“无形良田”,对于保障粮食安全至关重要。测算显示,到2035年,若我国粮食收获、储藏、加工和消费环节损失率分别减少1至3个百分点,实现三大主粮损失率减少40%,可降低三大主粮损失约1100亿斤。
一要突出技术赋能,为节粮减损增添新动能。大力推广精量播种、机收减损技术。推广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加强集约、可持续、低碳的现代化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通过科技攻关、机收培训等,有效实现机收减损。
二是加快实施绿色仓储提升工程,为节粮减损提供新保障。加快建设高标准粮仓,积极推广应用智能通风、集中控制安全监管平台和技防技控智能化收储系统等数字化技术,通过温度传感器和高清摄像头进行实时数据监测,实现无死角安全管理,减少粮食损耗。
三是整治餐饮浪费,为节粮减损构筑新渠道。通过政府主导、行业引导、公众参与,在全社会形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新食尚”。要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勤俭节约和居安思危意识,杜绝“舌尖上的浪费”。(作者唐赛系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部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