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3月21日,长江上游【流域】复合生态系统管理创新团队举行学术沙龙,来自云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等高校以及重庆社会科学院、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60位学者参会交流。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文传浩聚焦云南“三大定位”,分析昆明城市发展新路,并提出九点建议:一是谋划中-新(云南)政府间“全域绿色”合作项目;二是设立云南为全域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三是打造重庆-成都-昆明内陆开放“绿色金三角”;四是打造成渝双圈战略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延伸点;五是将昆明打造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尖兵;六是打造辐射东南亚立体交通枢纽点;七是构建现代化生态产业体系;八是突显云贵高原民族走廊和谐发展示范的文化亮点;九是提升城市发展能级、扩大对外开放辐射中心。
重庆师范大学教授马文斌认为,依托水能资源、区位优势及共建“一带一路”带来的发展机遇,可加强跨省能源互补,推进智能电网与技术创新,助力云南清洁能源走廊建设。
重庆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彭国川梳理了当前长江上游面临的生态问题,构建起“协同治理-生态共建共保-制度创新-绿色转型”的四维实施路径,通过建立流域联合管理机构、推行生态补偿机制、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等举措,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动态平衡。
西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罗胤晨针对云南生态资源多元丰裕、生态屏障功能重要、生态环境脆弱敏感的流域空间,提出了云南应从四个方面构建流域现代化生态产业体系:一是建立云南流域一体化管理制度及常态化机制;二是利用数字化绿色化技术推动云南产业生态转型;三是推动流域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四是促进流域现代化生态产业空间布局再构优化。
重庆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春艳深度剖析了重庆云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进展,提出了云南和重庆未来可以在生态修复、生态产业、技术研发及生态产品交易体系等领域进行合作。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张智勇分析了云南贵州“凉经济”的资源禀赋和“暖交融”的发展现状,结合现实发展案例,为云贵地区避暑产业发展提出五点建议:一是深化政策支持,构建长效机制;二是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打造特色品牌;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质量;四是促进区域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五是注重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实现可持续发展。
云南民族大学讲师王卓欣从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因地制宜推动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等方面,探索实现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云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讲师李璇认为,赋能云南与东盟国际合作,“小而美”项目大有可为。她建议:一是加强各层次交流沟通;二是加强统筹规划,确保项目有序推进;三是加强风险防控为“小而美”项目保驾护航;四是通过民心相通增强合作信心,破除第三方势力干扰。
云南师范大学副教授赵茂分析了边疆治理的重要性,梳理了1991-2024年国家社科基金相关立项项目,利用数据可视化分析工具、关键词共线网络构建等方法,对国社科边疆治理的立项数量变化、学科类型、研究机构等进行分析,提出未来要加快边疆地区融入中国式现代化、以建设海洋强国为引擎等建议。
西华大学经济学院讲师赵柄鉴就建设跨境生态基础设施体系提出建议:开展生态补偿修复合作;建设跨境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打造生态产品IP,为云南建设跨境生态基础设施体系提供实践指导。
云南大学副教授滕祥河以《澜湄流域古茶林大保护与大发展:以景迈山茶文旅融合为例》为题做演讲,分析景迈山古茶树发展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并从政、产、研、学、用等层面提出古茶林保护与发展策略。(王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