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在应对气候变化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如何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驱动“双碳”目标实现,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吴义强,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首席科学家、湖南科力远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大储能生态创新联合体专家委员会主任钟发平,特变电工电气装备集团董事长种衍民,围绕绿色变革的挑战与路径展开深度探讨。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义强指出,当前绿色技术创新面临多重挑战。生物质材料、碳捕集等关键技术积累不足,部分成果仅停留于实验室阶段;低碳技术成本高、市场需求弱,导致企业应用动力不足。他以竹材利用为例说明,目前“80%竹材困于深山,机械化、智能化加工技术亟待突破”。针对这些问题,他建议构建“产学研利益共享机制”,通过技术入股、收益分成等模式激活转化动力。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间存在鸿沟,高校、企业之间的人才流动不畅,大部分民营企业难以通过单打独斗承担创新主体责任。”钟发平主任介绍,应以全生命周期的生态视角,以有组织科研与集成创新,实现全要素赋能,形成系统化的产业发展整体解决方案。由他牵头成立的“大储能生态创新联合体”,联合武汉大学、中南大学等高校科研力量与行业头部企业,围绕储能行业痛点与技术、人才、资金和资源需求,“精准出题、精准答题、精准阅卷”,已在电池回收、独立储能电站等领域取得国家级成果。他呼吁政策支持创新联合体“先行先试”,破解技术标准与场景落地难题。
种衍民结合特高压技术突破经验强调:“颠覆性创新需超前储备人才、技术、资金,更需‘允许失败’的勇气。”他透露,企业高度重视研发投入,以市场场景倒逼技术迭代。“特高压技术的成功,有一个非常有利的因素,就是中国要上特高压,市场支持了技术场景的运用,带动企业高速发展。”
对于未来能源发展,钟发平展望,未来或形成以独立储能电站为核心的微电网集群,通过区块链、人工智能与特高压主干网协同,构建高度智能化的能源管理体系,“绿电主导、海绵调节的能源模式将成现实”。
种衍民建议,研发效能更高的光伏电池、光伏板、打造更高效率、更高可靠性的风力发电机,研发固态电池等更高效率的电池,并开发源网荷储协同的数字化管理技术。他呼吁,持续创新虚拟电厂、绿电直连等商业模式,建立发电侧、电网侧、储能侧、用户侧、科研侧协同的产业联盟和创新联合体。
随着“双碳”战略深入实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正为中国经济注入绿色动能。专家指出,破解体制机制障碍、激活市场活力、培育跨界人才,将成为下一阶段绿色转型的核心命题。(赵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