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把努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作为民生工作重点,把政策力度转化为民生温度。因此,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已经成为2025年全社会最关心的一件大事,也成为我国普惠金融紧迫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一,加快解决群众的“急事”。
现阶段,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大多数老年人都期待在自己家里或者社区就能够颐养天年。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5〕8号),要求金融机构加大对养老产业资金支持,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养老金融体系。为此,2025年金融机构要积极开展以下几项解决群众“急事”。
第一,鼓励金融机构加强对城镇(街道)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信贷投入,为新建、改建和扩建社区养老机构、更新老年养老设备(加装电梯、扶手、无障碍道路)提供资金支持,为不同状况、不同年龄、不同收入的老年群体提供差异化养老金融服务。比如,对于完全自理老年人群,探索开展“养老顾问”服务,打造由签约医生、助老员、法律顾问、心理专家、服务机构、志愿者组成的“1+N”养老顾问帮教团队,解决供需之间对接难、反应慢、易错位问题,提高资源匹配效率,降低餐饮、住宿、健康、养老、托幼、家政服务的开支成本,逐渐满足养老市场对专业化服务与日俱增的需求,全方位为老年人晚年幸福生活提供人员、资金和服务保障;对于半自理老年群体,推行“社区+物业+养老服务”,增加更多优质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资助专业咨询、委托代办等助老项目,资金支持社区护理服务、钟点工服务、购物服务发展;对于失能失智老年人员,加大对康复医院、医养结合机构、护理院、安宁疗护机构的资金支持力度,提高专业照护、日间照料、康复护理、上门服务能力,促进特色养老高质量发展。
第二,综合考虑辖区内老年人餐饮服务需求,提供对独居、空巢、留守老人助餐服务的资金支持,尤其加大对失能、失智、残疾、低保对象、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老人送餐、配餐服务的资金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老年食堂、老年餐桌、老年助餐点等老年助餐服务设施配置和用餐条件。上海市徐汇区长桥街道,从2023年12月开始,开设一日三餐的“长桥社区长者食堂”,深受附近小区老年人的欢迎好评。未来,我们建议北京、广州和重庆、天津这些特大型城市金融机构,积极投入必要的信贷资金支持开设社区餐厅、老年食堂,推动助餐服务更广泛、更深入地嵌入百姓社区。
第三,金融机构助力老年客户跨越“数字鸿沟”,通过提升大字体、宽行距、有声读功能,享受更舒适便捷的24小时“线上+线下”全天候服务,满足老年客户储蓄存取、免税凭证打印、物业费用交纳、养老金投资、网络超市购物、高(地)铁出行等方面的需求,让尽可能多的老年人享受到数字化金融带来的高质量晚年生活。
第二,加力解决群众的“难事”。
长期以来,我国优质医疗资源相对于居民需求的不足,突出表现在老百姓看小毛小病都涌到一线城市医院,导致大医院人满为患,造成患者在大医院看大病“难”、看专家“难上加难”。
2025年,金融机构首先要积极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以“患者少跑腿,数据多跑路”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开创“金融+医疗”合作新模式,一方面,在大医院服务大厅、重点医疗机构布放医保自助服务终端、医保业务综合服务终端,对接基层医疗卫生系统、电子医保凭证,实现医保业务“一脸通行、一码通办”,让县乡居民也能在家门口享受到大医院的医疗资源;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为县乡两级配齐急需医疗设备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集中资金投放县级或乡村医院上线医保移动支付项目,为乡镇卫生院建立微信服务号,实现在线预约挂号、电子健康卡建卡门诊缴费、检查检验报告查询、住院预缴、住院记录、预缴费查询、就诊人管理、健康课堂、卫生院个性化服务等功能,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目标,打通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最后一公里”。
其次,重点针对养老产业链的设备器械、食品药品、保养食品、养老设备、医疗药品、老年用品等领域,对接政府普惠养老产业项目,并根据养老产业经营和现金流特点,创新信贷、股权、REITs等融资新模式,扩大养老领域信贷投放,向中小养老机构倾斜,推出具有投保便捷、期限合理、收益优惠、安全稳健等特点的养老金融产品,更好契合医养结合,满足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等不同场景资金需求,实现“有病治病,无病疗养”保障模式,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创造条件。
第三,努力解决群众的“愁事”。
现阶段,面对大规模城镇化进程,新市民、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断链问题日益凸显,与大城市儿童相比,新市民、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学习条件、学习环境、学习能力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异,甚至有的随迁子女在一些公办学校参加活动、评优、竞赛的时候还面临歧视,遭遇独立编班的困境。
未来,通过均衡师资方式,金融机构将更多学校纳入集团化办学和托管帮扶范围,向新市民、农民工随迁子女提供国家助学贷款、商业助学贷款、长城高校学生卡、无界青春信用卡等普惠型金融服务,尤其需要开发新市民、农民工子女升学补助金保险、实习责任保险、教育机构责任险、学前教育责任险等新型险种,解除经济困难的新市民、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之忧。
同时,尽快制定《新市民、农民工子女就学暂行办法》,从制度上确保新市民、农民工随迁子女享有与城市孩子同等教育权利,启用全日制公立学校与新市民、农民工家庭子女在线共享名师课程的资金支持,提供特别升学贷款,保证新市民、农民工子女在年龄、性别、地域、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等方面不受歧视,享受到普惠金融带来的教育红利,让更多新市民、农民工随迁子女都能享受到更公平、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第四,切实办好群众“盼事”。
首先,提高个人养老投资收益。我们知道,虽然2024年我国就开始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参与人数超过7000万人,但总体上呈现“开户热投资冷、缴费意愿不高”局面。究其原因,主要原因就是我国个人养老金投资收益较低。为此,我们建议金融机构提高权益类资产配置比重,鼓励个人养老资管产品配置上市公司股权、高净值股票、混合型基金、高收益债券等长期优质资产,建立个人养老金融产品多重风险缓释机制,降低养老资金配置风险,提升业绩收益水平,提高个人养老金融产品投资收益率。
其次,外来务工人员享受到对等的社保待遇。我国近年来有数量庞大的外来务工人员,他们最大的期盼就是能在常住地享受到社会保险待遇。从市场实践看,我国普惠保险近几年虽然发展较快,但也面临服务广度不够、质量不高、投保不足问题,保险供给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比如,从一些公开数据来看,“惠民保”赔付率低是一个普遍现象,不少地区的“惠民保”赔付率不足50%,且理赔渠道和提供单据程序较为复杂,被投保人视为并不“惠民”,续保率不高,甚至个别地区“惠民保”产品面临亏损局面。
为此,按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把“养老红利”与“普惠金融”结合起来,保险机构将老年人预防保健、健康管理、康复、护理等纳入商业保险范围,开发出安全性、稳健性双优的保险服务和产品,推出一批投保费低、赔付率高、覆盖面广的普惠保险产品,提供更优惠的保险产品和服务渠道,减少理赔程序,简化手续,降低免赔额,扩大报销范围和比例,适度提高普惠保险产品赔付率,提升投保人获得感、保障感和安全感。比如,针对老年人,开发休闲旅游保险、健康管理、意外保险等适应老年活动需求的保险产品。针对进城新市民,开发不与户籍挂钩的普惠型健康保险产品,探索异地投保和理赔业务,推广投保简便、交费灵活、保值增值的专属保险产品,提高新市民抵御自然灾害或新环境下各种灾难的能力。
(顾雷 作者系北京大学普惠金融与法律监管研究基地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