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具身智能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加速跑
首页> 经济频道> 经济要闻 > 正文

具身智能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加速跑

来源:经济参考报2025-03-11 09:54

  5日提请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接受《经济参考报》采访的代表委员和业内人士表示,“具身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释放了积极的政策信号,有望推动我国瞄准人工智能技术前沿,抢抓具身智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关键期,培育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

  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机器人实验室主任刘航欣说,具身智能不仅依赖计算和逻辑推理,还需通过感知、行动及环境反馈不断学习、适应并完成任务,从而提升自主性和现实应用能力。这一概念使智能技术从数字世界拓展至现实场景,推动机器人、自动驾驶、人机交互等前沿技术的发展。

  “‘具身’是指人工智能具备一个人的基本能力,但是具身的‘身体’是可以改变的。”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智能学院院长朱松纯说,具身智能体可以应用于轮式人形机器人或者双足人形机器人,甚至是机器狗当中,但是在不同的“身体”里都存在一个价值体系和决策系统,能够指导它完成相对应的任务。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创新突破,具身智能正逐步从理论走向实践,从实验室走向现实。

  其中,人形机器人被视为具身智能的关键载体之一。在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其自主研发的“天工”人形机器人可以连续攀爬134级阶梯、最高跑步速度提升至12公里/小时。该创新中心品牌公关负责人魏嘉星说,“天工”已具备带有视觉感知的泛化移动能力,能轻松应对沟壑、大高度差等复杂地形。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乔红介绍,她所在的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自主研发了Q系列人形机器人,构建了“通用人形机器人大工厂”这一核心技术底座,核心底座通过智能算法对硬件系统不足的补偿,以及神经科学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形成了核心技术壁垒。

  在不少代表委员看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提“具身智能”,将加快实现具身智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培育人工智能发展新赛道。

  “在具身智能应用层面,脑机接口技术可实现将智能算法与机器人的感知、行动和环境交互能力相结合,在医疗康养、工业安全、教育体育、智慧生活等领域展现广阔发展前景和巨大市场潜力。”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大学副校长明东说。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湖南有限公司总经理程伟认为,家庭服务有望成为具身智能机器人落地应用的重要场景,需结合实际应用,研发面向家庭服务场景的具身智能大模型,加快家庭服务具身智能机器人研发与产业化,完善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到系统集成、应用服务的全产业链构建。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具身智能将取得长足进步。应对人口老龄化、科学研究、太空探索等人类社会发展问题也需要具身智能技术的辅助。”全国政协委员、天娱数科CEO、山西数据流量谷董事长贺晗说。

  当前,部委和地方正积极部署系列举措,推动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推动“具身智能+”多场景示范应用。例如,工业和信息化部此前提出,2025年开展未来产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制定出台生物制造、量子产业、具身智能、原子级制造等领域创新发展政策。近期北京、深圳、重庆等多地也围绕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出台具体政策。

  “我国拥有较完整的机器人供应链,电机、传感器、AI芯片的国产化能力快速提升;同时,以DeepSeek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火爆全球,也体现了我国在人工智能算法、算力、数据等层面的技术实力。”全国人大代表、圣湘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戴立忠说,这些均为具身智能产业发展和多场景示范应用提供了坚实基础。

  不过,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的发展仍是一场马拉松。受访的代表委员和专家认为,目前,许多具身智能产品仍处于展示和概念验证阶段,距离真正的落地应用还有一定差距。

  贺晗认为,从推动具身智能发展角度看,目前的共性问题是缺乏通用平台。他建议,鼓励通用平台建设,避免重复“造轮子”;鼓励建立从硬件到软件、从底层到应用层、从AI模型底座到3D数据集的通用开发套件,如开源代码库、仿真环境库、开源数据集等,以形成良好的产业协同创新氛围,让门槛降低,让场景增多。

  刘航欣认为,需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攻关,在核心算法、环境感知、精细操作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提高机器人在复杂场景中的适应性和稳定性。此外,具身智能初创企业普遍面临高研发投入与较大不确定性的挑战,建议加快创新资源和资金的有效聚集,建立跨区域合作机制,助力技术迭代和创新型企业成长。(郭倩 李紫薇 刘惟真 刘芳洲)

[ 责编:杨亚楠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科技范儿”十足的2025上海车展

  • 湖北宣布推出“神武峡”“赤黄红”两大文旅主轴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嫦娥七号还将搭载来自埃及、巴林、泰国、意大利、瑞士等国的载荷飞往月球。”郭嘉昆介绍。
2025-04-25 16:45
国家航天局对外发布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国际借用申请结果,同意6个国家的7家机构的申请。
2025-04-25 10:16
目前,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的最大拥有国,在全球的占比达到60%。
2025-04-25 10:15
水利部近日印发《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启动实施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
2025-04-25 10:11
这些看不见的技术迭代,正为中国探索更遥远的宇宙空间铺就更坚实的“天梯”。
2025-04-25 10:09
《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我国排名提升至第11位,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数量达到26个,连续两年位居世界各国之首。
2025-04-25 10:08
搭载着3名航天员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直冲云霄,熊熊尾焰映照着千年胡杨,也照亮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崭新篇章。
2025-04-25 10:07
从老人登山有了“赛博外挂”,到“养老机器人”成为热词,今年以来,机器人相关话题持续升温。
2025-04-24 09:40
航天诱变紫云英新品种,固氮效能更高了,综合生态效应也非常大
2025-04-24 09:34
这项研究不依赖直接改变作物的遗传背景,而是通过调控根际的微生物组来优化作物在田间的生长表现。
2025-04-24 09:26
以斑马鱼、涡虫和链霉菌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生命科学实验
2025-04-24 09:24
涅槃重生的AI开口说话了——一面是口若悬河,一鸣惊人;另一面却是信口雌黄,“鬼话”连篇。
2025-04-24 09:22
春日的北京,一场充满未来感的马拉松赛事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在21.0975公里的赛道上展开角逐,20支机器人队伍参赛。 在制造业,目前人形机器人承担的是繁重、泛化性强、高度重复的工作,例如搬运颜色、重量、尺寸各不相同的箱子,分拣不同形状的零配件。
2025-04-24 09:19
数字技术带给阅读前所未有的便利,同时也提出了新课题。
2025-04-23 10:34
农民种粮能挣钱,粮食生产才有保障。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中,农业保险是重要方面。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健全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支持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
2025-04-23 10:31
身高172厘米,通体银色,一台台人形机器人在产线上分拣物料、搬运料箱、安装零件……科幻电影里的场景照进现实。
2025-04-23 10:26
再接再厉、乘势而上,一步一个脚印朝着建设航天强国的目标迈进,中国的航天事业必将开拓更高境界,中国的科技创新将书写崭新篇章。
2025-04-23 09:24
天地图是自然资源部门向社会提供各类在线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推动地理信息数据开放共享的政府网站。
2025-04-23 09:22
4月22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统一调度下,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组织全区合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以及任务各测控点实施联调联控,全面模拟发射准备、发射以及飞行过程中的各种技术状态和工作过程。
2025-04-23 09:21
让人形机器人跑马拉松,与其说是人机竞技,不如说是机器的自我迭代。
2025-04-23 09: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