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把“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摆在十大工作任务首位,更加凸显出消费在全年经济工作和民生保障的重要地位。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而消费金融则是通过提供消费信贷、信用卡等资金支持,提高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在助力保障“能消费”“愿消费”“敢消费”上具有显著的“乘数效应”,其提振消费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挖掘。
增强政策导向与市场需求的协同性。根据两会期间释出的政策信号,今年货币政策将择机降准降息、创设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消费领域的信贷投放;财政政策将对个人消费贷款给予财政贴息;监管意见也指出鼓励金融机构“量身定制”金融产品,研究提高消费贷款额度,延长消费贷款期限。这些信号不仅是对当前经济形势的精准把握,更是对消费金融工作的前瞻布局。要想真正为消费扩容提质注入金融动能,就必须把握好政策导向与市场需求的关系,本质上也是统筹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关系。一是健全决策机制。在政策出台前,要进行充分评估,主要考虑是否产生积极的社会预期,出台时机是否适宜等。在政策落地后,要密切跟踪执行情况,将政策设定的目标和实际效果加以对照,及时有针对性地调整完善。二是促进供需匹配。当前市场环境下,消费需求日益多元化、个性化,传统的消费信贷利率、期限等无法有效覆盖所有消费场景。要始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增强政策的适配性与匹配度,提高政策的科学化水平,才能更好地服务消费市场实际所需。三是凝聚政策合力。如果各领域各层级出台的政策取向不一致、不协调,就可能出现相互对冲、互为掣肘的不利局面。要坚持系统观念,健全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机制,加强各项政策的协调配合,融会贯通于落实举措之中,从而推动产生“1+1>2”的效果。
提高金融创新与消费升级的耦合度。从春节期间爆火的DeepSeek可以预见,AI等新兴技术的使用门槛进一步降低,正在潜移默化且深远持久地重塑经济发展业态,金融业也不例外。依托金融科技手段,消费金融可以进一步向数字化、是智能化迭代,更好服务甚至引领消费升级。一是拓展服务覆盖面。我国农村消费市场具有广阔增长空间。要加大消费金融支农力度,下沉金融服务重心,加强金融知识普及,培养健康消费习惯,进一步激发农村消费活力和内生动力。二是提高场景创新性。数字化场景演变推动传统消费向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等转型升级。比如,“互联网+”催生出线上医疗、线上文娱等消费需求,电商平台演变出社交电商、直播电商等消费形态,人脸识别、NFC等支付手段创造融合支付场景等。这说明消费金融不能囿于信用卡分期,而是要把金融资源更好嵌入饮食、购物、文娱、旅行等各种生活场景,做到场景打通、业务融通、服务贯通。三是支撑消费国际化。政府工作报告在提出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的同时,特别提到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性。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离不开跨境支付、外汇结算等金融配套。要结合首店经济、首发经济、夜间休闲等消费热点,细化个人跨境金融相关支持政策,创新特色化的跨境个人信贷、跨境支付结算等产品,引进更多国际第三方电子支付工具,进一步吸引境外消费回流。
找准市场推广与风险防范的平衡点。防控风险始终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在加码加力发展消费金融的同时,如何做好风险防控就显得至关重要。一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要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对市场动态的监测和分析,对消费者的风险评估和识别,将苗头性、倾向性、趋势性风险扼杀于萌芽之中,同时要健全风险处置机制,确保即使风险发生也能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化解。二是深化常态化风险处置。不发生系统性风险是金融工作底线,更多的是要对频度高、影响大、范围广的风险点抓早抓小、防微杜渐。比如,针对消费者失信的道德风险,要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构建风险评估模型,精准评估信用水平和偿债能力;针对消费信贷挪用,要加大贷后调查力度,严防消费金融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等非消费领域,确保金融资源合理利用;针对不法中介,要加大整治力度,提高违规违法成本,净化信贷市场环境等。三是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要通过媒体宣传、公益活动等方式普及消费金融知识,加强消费金融普及教育,帮助了解消费金融基本原理和风险点,培养理性消费观念和风险防范意识,推动消费金融在促进经济增长、提升社会福祉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作者周密系重庆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经济师;黄庆华系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本文是重庆市金融学会2024年“两江金融基金项目课题”年度课题“金融科技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机理及路径研究”[24LJND03]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