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中国外运的故事里,有无数个“Herstory”。有的故事在烈日下,在细节中,在对每一件货物付出的感情里;有的故事在数字里,在智慧中,在创造每一次纪录的背后;有恒心如细流,也有远志如星河。故事的主题千千万万,主旨却始终贯穿,无关性别,却璀璨耀眼。在国际劳动妇女节这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她们的故事。
在物流领域,安全工作不仅是重中之重,更需要极强的专业能力,包括高度的专注力、紧急情况下的迅速反应能力。一次,一处消防警报响起,冉启菊准确判断出警报位置,迅速与现场人员沟通、操作消防控制系统。她冷静的声音如同定海神针,有条不紊地指挥着应急处理。最终,经过紧张的排查处理,是一个设备小故障引发的误报。但她说:“安全无小事,每一个细节都不能忽视。”这句话也贴在她的工作台上,时刻提醒着她肩负的重任。
刚进入公司的几个月,Ms.Sewzeang.Saeyang像是一个刚刚进入新世界的人,面对各种陌生事务常常感到困惑。渐渐地,她发现了物流行业的新鲜感和挑战感,开始产生了浓厚兴趣。她给自己取了一个中文名——杨秋香。杨秋香开始主动融入团队、解决问题、学习思考。在参与多个项目后,她不仅迅速适应了工作标准,还通过中泰双语能力帮助团队顺利完成了目标。曾经的迷茫变成了充实,正如其姓名蕴含的秋收之意,在跨国文明的交汇处,她已成长为团队的中坚力量。
曲春梅深耕滚装物流领域十余载,与中国外运汽车物流业务共成长。作为为业务开拓市场的角色,她主动担当、攻坚克难,全力为中国汽车驶向海外畅通供应链。面对新能源整车出口增长,传统物流模式舱位不足、成本高的难题,她带领团队大胆创新,引入纸浆船运输,为车企客户定制了一套运输量更大、时效更高、成本更低的模式,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开辟新思路。
入职六载,招商局中白商贸物流园的Natalia已从新人蜕变为仓储系统不可或缺的一员。在跨国协作中,她严格把控货物管理,调度、盘点、驾驶叉车也不在话下。那些被汗渍浸透的工装里,深藏着她对客户最坚实的承诺。六年间“零失误”的工作成绩让她获得了中白两国同事的广泛赞誉,两国文化的交融不仅让她在工作中锻炼成长,更让她成为了跨境贸易的桥梁。
王瑞以女性的敏锐洞察力和坚韧精神突破传统桎梏,通过“以船带货、以货促船”创新模式,带领团队实现年度营收利润双增。她精准把握市场脉搏,立足船厂产业链布局,她系统拓展修造、买卖船、拖航及第三港总代等多元业务,构建起全链服务生态。她坚持“服务促营销”理念,制定专项培养计划提升团队服务能力,以女性的管理智慧持续提升船代业务核心竞争力。
在防城港东湾仓储基地,袁慧梅坐在叉车驾驶座上,身姿矫健、操作娴熟,在货物矩阵间开辟出独属自己的通道。十二载春秋,哪怕风吹日晒、寒冬酷暑,也从未动摇她对岗位的热忱。除了仓储现场的游刃有余,她在日常中用自己的细腻热情,关心着同事们的成长,组织安全培训和技能课程,带领团队共同为物流事业保驾护航。
李洁的工位上,一摞摞单证井然有序地摆放,键盘磨痕与屏幕的荧光,勾勒出中国外运通关线的精准刻度。一次,一批紧急货物需当天完成商检,但却卡住了流程,客户焦急万分。李洁一边以沉着冷静的态度舒缓着客户的情绪;一边迅速仔细检查材料。最终,她第一时间重新提交材料并向海关说明了情况,助力货物及时通关。这样的场景在她的工作中并不少见,她一次次以专业和耐心化解难题,成为客户信赖的“定心丸”。
晨光中,杨艳的工牌折射出朝阳的微光。从迎接第一辆货车的到来,到目送最后一辆车缓缓驶出园区,她每天在炼化厂为往来货物编织安全网:核对司机证件、录入车辆信息、绑定运输任务,指挥装卸作业……这些看似琐碎且重复的工作恰恰是物流链条顺畅运行的关键。她的身影在暮色中显得有些单薄,可她始终保持着那份从容,步伐稳健,目光如炬。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她用心守护着每一天,用行动诠释责任与担当。
“邵姐,业务提供的一张发票涉及境外海运费,请问该怎样处理呢?”刚入职一年的仇筱寅询问邵永津,急的耳尖泛红。邵永津想起十年前自己第一次支付境外海运费时的手足无措,她想起多年前师父指导自己的样子,于是起身从文件架上拿出了一份泛黄的纸质文件交给小仇,一字一句给她讲解,小仇终于喜笑颜开。三天后,邵永津的案头多了一份小仇自己绘制的《境外支付海运费涉税流程图》,还在扉页画了个笑脸。这,就是传承的意义。
看报告上显示的癌症结果时,顾晓燕感觉晴天霹雳。刚刚做好工作交接,她便被推进了手术室,随之而来的是漫长而痛苦的化疗和放疗,经历着身体和心灵的双重煎熬。最终经过半年治疗,身体逐渐康复的她重新回到了热爱的岗位。复岗之路上,身体的虚弱、心理的调适、工作的变化,每一环都是对她意志的考验,但正如尼采所言:“那些没有消灭你的东西,会使你变得更强壮。”这段经历反而让她变得更加坚韧。
作为中国外运新疆中转点的仓库主管,潘葶宛如戈壁中顽强生长的胡杨,十年如一日守护着仓库“最后一公里”的交付。零下20℃的寒夜里,她睫毛结霜,却仍全神贯注地核对5000多方逆变器的数据,带领团队在七天七夜的极寒奋战中创造奇迹。在这片凛冽的土地上、在严峻的工作环境里,她凭借出色的沟通与细致考量化解协同作业的难点,用专业知识和沉稳态度从容回应客户的问题。她凭借自己在工作中摸索出的“柔性治理方法论”,成为岗位上的楷模。
在苏高新物流码头,叶英在15米高的行车轨道上,操控着16吨钢材“如履平地”。在这个以男性从业者居多的岗位上,叶英被大家称为“钢铁女骑士”。她兼具精确操作起重机的专业能力和应对特种作业的抗压素质;她心系安全,随时关注、辨别驾驶舱外的运作情况;她技术过硬,在高空中不断完成精准的操作定位。她在这个岗位上不断战胜自己,钢铁般的意志从来都不写在性别标签里。她和她不服输的劲儿,重新定义着这个行业的力量图谱。
Christina的工位如同世界地图的缩影,这里位于纽约一座国际机场的货运航站旁,是成千上万货物每日的必经之地。每天早上,她都会检查当天的货运清单,确保所有的货物都按时抵达发运。这看似平静的工作却时常遇到突发状况——一次,一批重要货物无法通过航司安检导致不能按时发运,她立刻联系各方协调,在最短的时间内重新提回货物并亲自去仓库监督,最终确保货物顺利抵达。她的态度激励着身边的同事,无论遇到多大挑战,只要坚持不懈,一切困难终将克服。
暮色渐沉,夕阳的余晖透过班列场地的铁栅栏,洒下斑驳的光影。张馨潼手持检查表,穿梭于钢铁森林之间,娇小身影与集装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沈阳国际班列运营一线,她始终保持着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每一件货物都认真检查,每一条信息都反复核对,每一次沟通都耐心倾听,每一次突发状况都冷静应对。在这个钢铁与速度交织的场地,她的用心守护为每次启航都增添了一抹温暖。
有这样一群女性报关员,她们凭借对海关政策的深刻理解,成功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复杂的报关问题,确保货物及时流通,提升客户的满意度。“一次,我们接到一批需要紧急通关的货物,但客户提供的资料中缺少一份关键文件。”报关经理王珊珊回忆道,“我们立即与客户沟通,安慰客户,同时联系海关解释情况并补充材料,最终货物顺利通关,客户对我们的专业服务赞不绝口。”她们用团结与智慧解决一个个难题,那一沓沓的报表和密密麻麻的笔记,正是她们助力客户通关的最硬底气。
不同岗位上的闪耀,无数奋进者的瞬间,她们撑起了物流行业的半边天,也成就了自己的“Herstory”。在高质量发展的奋进征程里,还有更多动人故事值得分享,愿与她们一起,共同书写更辉煌的下一章!(李思瑶 张诗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