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常华仁 徐正
2024年,在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形势下,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顺利实现主要预期目标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我国经济增长5%,经济总量首次站上130万亿元新台阶,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五五”规划的关键之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事关“十四五”规划顺利收官,事关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全局。面对更加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做好今年经济工作,确保我国经济乘风破浪、行稳致远,对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十五五”开好局至关重要。
人口规模不同,现代化的任务就不同,其艰巨性、复杂性就不同,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现代化,也是难度最大的现代化。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彻底消灭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4亿多人口迈入中等收入群体。
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我们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不动摇,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动能上下更大功夫,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台阶。当前,中国已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新征程上,中国将推动超大规模市场不断发展,使中等收入群体在未来15年超过8亿。同时,着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安排,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需要看到,透过这个5%,我们更能读懂中国经济“从来都是在风雨洗礼中成长、在历经考验中壮大”的深意,也再次印证了“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的科学判断。超大规模的人口,既能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和超大规模市场,也带来一系列难题和挑战。接下来,应更加聚焦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进入新时代以来,在国内,我们锚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打赢脱贫攻坚战使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形成了一整套思想理念、制度安排、政策举措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在国际,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成果惠及150多个国家,一个个“小而美”“惠而实”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帮助当地民众解决了燃眉之急、改善了生活条件,增进了共建国家的民生福祉。
回望2024年,我国科技创新实力稳步提升,重大科技成果竞相涌现,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领域实现新突破,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城镇新增就业连续4年超过1200万人,重点领域风险化解有序有效……中国经济顶住了压力、增加了规模、提升了质量。在变乱交织的国际环境中,中国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稳定器和动力源,国际影响力日益彰显——看速度,我国5%的经济增速明显高于全球3%左右的预计增长水平,领先于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看增量,我国经济增量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一年的经济体量;看贡献,我国继续保持全球制造业、货物贸易、外汇储备第一大国以及服务贸易第二大国地位,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预计达到30%左右。
我们始终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好做大“蛋糕”的同时进一步分好“蛋糕”,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同时,借助共建“一带一路”和全球发展倡议,分享更多发展经验,为实现共同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这充分说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也是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显著标志。
当前,新质生产力正在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把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图景转变为火热现实,需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对于资源禀赋良好、生态环境优美、人文底蕴深厚的民族地区,要坚持因地制宜,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
一方面,以新质生产力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民族地区自然资源富集、区位优势独特,为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提供了良好空间。通过数字经济转型、绿色低碳发展、特色产业升级等方式,可有效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为此,一是立足民族地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加快数字赋能,注重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推动民族特色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遵循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规律的基础上,深刻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联系,推动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三是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另一方面,以绿色生产力赋能生态高水平保护。民族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生态资源富集区,新质生产力在推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赋能作用。长期以来,民族地区自然资源存在产权界定难、权益落实难等问题,生态产品在价值转化中存在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等问题。通过绿色科技创新、智慧环境治理、生态产业培育等方式,能够有效提升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为此,一是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机制,针对民族地区不同类型的生态产品,研究制定与之相配套的会计与经济核算体系。二是深入实施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培育绿色建筑等新增长点。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三是加快建设“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开展煤电低碳化改造试点示范。再次,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提升生态治理精准化、科学化水平。
(作者常华仁系西南民族大学国家安全与区域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徐正系宁夏大学农学院农村发展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