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杭州“六小龙”何以“蛟龙出海”?
基因强大是基础,要素协同是关键
“创新”二字,是烙在浙江、烙在杭州身上的印记。比如,近期以宇树科技、深度求索等人工智能企业为代表的杭州“六小龙”出圈,就引起了海内外的高度关注。仔细研究这些硬科技企业的业务范围,就会发现他们都聚焦人工智能、机器人、脑机接口等高壁垒领域,以垂直场景为切口,打破技术封锁,重塑产业逻辑。
杭州“六小龙”的崛起引发了更大范围内对中国高科技企业创新路径的深度思考。杭州的硬科技企业是如何实现从“技术跟随”到“场景定义”跨越的?他们的创新模式对中国科技产业的未来发展有何启示?这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剖析杭州“六小龙”的创新实践及背后逻辑,以此揭开杭州硬科技企业的崛起密码。
时空共振:硬科技爆发的集聚效应
杭州“六小龙”的集中爆发并非偶然,本质上是技术成熟度、市场需求和地域生态在时间与空间上双重集聚的结果。
时间维度上,过去五年重视硬科技的政策引导和领域技术自身的迭代式发展,为这些企业的爆发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企业自身对硬科技的持续投入开始逐步进入成果转化期。硬科技的发展需要长期积累,无论是AI大模型还是机器人运动控制技术,其底层研发在一定程度上都跨越了可用性拐点,而杭州企业恰好在技术成熟度与市场需求同步到达临界点时抓住机遇。
空间维度上,杭州的独特生态为初创企业提供了低成本试错与协作创新的土壤。对青年人友好、平均生活成本低于一线城市和政策扶持等,都为创业者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同时,杭州还拥有强大的软件生态和互联网基因,这有利于降低硬科技企业的试错成本,这种地域集聚效应加速了技术外溢与资源整合,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人才-技术-资本”的闭环,为硬科技企业的爆发创造了条件。
垂直破局:细分领域“小公司”的创新优势
与互联网时代的“平台垄断”不同,硬科技企业更依赖垂直场景的深度突破。大公司与小公司在创新过程中的角色存在天然差异:大公司在投入规模大、系统性要求高或应用场景广泛的领域具有优势,而小公司则在垂直应用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特别是在初期阶段,小公司能够更灵活地探索特定场景,抓住市场机会。这种互补关系构成了完整的创新生态,也为更多深耕垂直领域的初创企业提供了发展空间,这一路径也解释了为何初创企业能挑战传统巨头。
产业互联网的本质是技术嵌入具体的价值创造场景与流程,中国企业擅长在细分领域“单点打透”,再依托市场规模放大价值。这种策略的底层逻辑在于:中国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庞大的市场规模为技术创新提供了试验场,使得即使在垂直领域,也能形成巨大的规模效应,即使在细分领域,也可催生全球级创新企业。
危中求机:技术脱钩的双面效应
在全球技术脱钩的大背景下,中国硬科技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美国技术封锁的加剧,一定程度上迫使中国硬科技企业不得不重构全球化策略。
短期应对上,压力可能转化为补足短板的动力和长期的机会。例如芯片行业,承受的封锁压力最大,但这也加速了业界和资本对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和政府的政策倾斜。当下,这种“危机倒逼型创新”在人工智能(AI)、机器人等领域同样存在。
长期应对上,挑战更为严峻。中国在技术迭代上表现出色,但在“基于科学的原始性创新”上仍需继续发力。中国企业擅长在他人开创的领域中优化性能与成本,但若无法突破科学原创性的瓶颈,想要冲破天花板仍面临诸多挑战。
面对不确定性,许多企业选择通过“生态出海”来降低风险。在浙江省政府的系统性政策设计和帮助下,企业的“产业链抱团”模式收获不错的成效。与过去简单的同行跟随不同,如今的企业更注重基于产业链的合作关系,共摊风险、共享资源。这种策略不仅提升了单个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也为中国企业产业链能力的全球化布局提供了有力支持。
场景革命:AI赋能背后的商业本质
关于人工智能的应用,当前的思维模式仍在持续升级:许多人过于关注AI本身的技术优势,而忽略了嵌入场景的重要性。
技术真正的赋能在于帮助客户突破性地提升业务效率、降低业务成本。因此,找到适合的场景是AI应用的关键。
一定程度上,场景拓宽的矛盾体现在AI公司擅长技术和算法,但对于医疗、制造等行业垂直领域的理解不足。因此,基于未来场景的“AI赋能”或需通过“跨界融合团队”来打破瓶颈——技术方与行业方共同定义问题并解决,才能真正有效将AI技术最大化地运用到具体场景中。
商业模式创新:解决技术与盈利的悖论
成功的商业模式创新是高科技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以OpenAI为例,通过将AI技术嵌入微软庞大的业务体系,OpenAI成功解决了技术可用性和盈亏平衡之间的矛盾,这说明了金融意义上的创新如何能帮助企业在技术尚未成熟时渡过难关。
类似地,DeepSeek等企业也通过量化投资反哺开源模型开发,从而解决了早期的资金投入问题,避免了过早依赖产品盈利带来的压力。其核心逻辑在于,硬科技研发需要承受短期亏损,资本应支持企业跨越“死亡谷”,而非追求即时盈利。
杭州“六小龙”的实践给我们的启示,不仅要着眼于技术创新的结果,更要看到其背后多方协同的力量的重要性。政府政策的指引与扶持、基础研究的突破与应用、细分场景的深耕与洞察、多方资源的协调与配合、商业模式创新的助力等要素高效协同,将是未来中国硬科技企业创新和发展的核心关键。
(作者郭斌系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学系主任。文章源自浙江大学理论发声平台“启真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