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从春运图景看流动中国活力
首页> 经济频道> 经济要闻 > 正文

从春运图景看流动中国活力

来源:人民日报2025-02-24 09:29

40天超90亿人次出行,铁路、民航发送旅客量、自驾出行量均创新高

从春运图景看流动中国活力

国铁沈阳局沈阳站美丽服务台工作人员正在服务旅客。本报记者 刘洪超摄

  2月22日,2025年春运落下帷幕。

  这是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运,也是有着史上最长春节假期的春运。40天内,超90亿人次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交织流动。其中,铁路、民航发送旅客量分别达到5.1亿人次和9020万人次,自驾出行量71.7亿人次,均创下历史新高。

  连日来,大江南北、关山内外,人潮涌动、车流如织。日趋完善的交通网络、多样丰富的交通工具、加速落地的智能应用、不断优化的服务流程,让更多人享受到平安、便捷、温馨的春运。新时代的春运图景里,寄托着奔向美好生活的幸福期盼,也映照出流动中国的满满活力。

  运力与基建齐升——

  “一日千里”照进现实

  踏上归途,千里返乡要多久?

  到粤打拼20多年的吴子林,曾是摩托车大军中的一员。前些年的春运,他几乎都是骑摩托车返乡。载好爱人孩子、拎上大包小包,一大早从中山出发,骑行12个小时。“路上不敢骑快,遇到下雨全身湿透。”

  几年过去,回家的路还是那一条,时间刻度却不同了。这两年,家里添置了小汽车,摩托车正式“退役”了。“不到6小时就能到家,安全舒适!”

  10多年前,浩浩荡荡的摩托车大军从珠三角地区出发,沿国道向广西、贵州、云南等地骑行返乡,曾是春运迁徙潮中的独特画面。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自驾奔驰在返乡路上,南来北往、车流如梭,在中华大地上画出一条别样的“春运曲线”。今年春节期间,自驾出行占比近八成,全国高速公路总流量达4.36亿辆次。

  仔细观察,今年春运还有不少“新面孔”:

  16架国产大飞机C919投入春运,航迹遍及东西南北中;全新升级的CR400BF-S新型复兴号智能动车组,从外观到内饰都令人耳目一新;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开启新春主题航次,载着近5000人在海上共度中国年……

  多样的交通工具,共同组成了最强运力,让空间拓展、时间“折叠”——

  1月14日零时起,全国铁路实施春运列车运行图,每天超1.4万列火车昼夜奔驰;今年春运期间,全国民航日均航班达1.85万班,同比增长8.3%,让更多旅客快速飞往目的地;全国高速公路新能源汽车日均突破650万辆,较去年同期上升超60%。

  大国基建铺就畅达之路,让便捷春运成为可能——

  看公路,高速公路服务区内,3.5万台充电桩和超4万个充电停车位虚位以待,为新能源车主自驾出行保驾护航。

  看铁路,沪苏湖、集大原等一批新线路加入,新线新站丰满了“春运地图”,更便捷了人口流动。

  看民航,各大航空公司通过加密航班、调换大机型执飞等方式,优化航线网络、强化运力供给,助力旅客运输量创新高。

  设备更新、线路上新、航网焕新,走过春运70年,中国交通版图已面貌一新。日趋完善的交通网络,拉近了家的时空距离,彰显了大国综合实力。

  科技与服务护航——

  让出行体验更加美好

  春运路上,空铁换乘有多快?

  “不出车站就能上城际列车,一刻钟便能到机场航站楼。”春节过后,河南省安阳市民王宇决定带家人搭乘吉祥航空去芬兰旅游,从安阳乘高铁到郑州东站后,通过空铁换乘,节省了1个小时。

  今年,郑州机场携手铁路部门、航空公司,加强空铁衔接、优化服务流程,让出行无缝衔接。放眼全国,铁路12306空铁联运服务已接入7家航空公司,服务覆盖国内97个枢纽城市、192个换乘车站和6149条通达线路。

  信息技术落地应用,让道路交通更有序。

  赤洪高速,无人机盘旋高空,高速交警空中喊话,远程提示拥堵预警、指挥车辆有序排队。

  依托913个智能摄像头,配备90多台智能巡检车及无人机,湖北省交通运输厅搭建起智能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实现了对高速公路路况的实时监控,一旦出现逆行、拥堵等情况,立即展开应急处理。

  电子发票全面推广,让旅客出行更从容。

  洛阳龙门站,熙熙攘攘。过去,打印发票的人群排起长龙,如今,却鲜有乘客排队打印车票报销凭证。

  从卡纸车票、磁介质车票到“刷脸”进站、电子发票……随着去年11月数字化电子发票全面推广,我国铁路客运车票实现无纸化,旅客从乘车购票到开票报销均可实现一键处理。

  服务升级,科技助力,让春运旅途充满暖意。

  上线“e路畅通”微信小程序,路况资讯、道路救援、服务区信息等一键了解;投用毫米波人体成像安检仪,旅客平均安检时间从30秒缩短到15秒;扫码“召唤”移动充电机器人进行充电,变“人找充电桩”为“充电桩找人”……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应用落地,让春运效能全面提升、体验更加美好。

  归途与旅途交织——

  春运有了更多“打开方式”

  今年春节,换种方式怎么过?

  北京市民石佳选择换一种过法:除夕,坐高铁回山东老家过年;大年初三,带着全家人自驾至河北张家口滑雪;大年初六,坐高铁返京复工。

  8天春节长假催生出“转场式休假”,不少人先回家探亲、再出行旅游、最后返工返学,归途与旅途交织,带火了假日出行,也催生出火热的文旅市场。

  滴滴租车数据显示,今年的春运订单中,约35%是“转场式休假”的长租订单,即回家探亲后再外出用车,春运用车平均租期达5日,是平日的2.5倍。

  从“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到“我来到你的城市”,人们的出行需求在变,供给也随之改变。

  创造新场景,旅客变游客。

  新年伊始,全国首趟冰雪旅拍主题列车——K5197次列车,从哈尔滨站缓缓驶出。车随人走,景随车移,在风格各异的主题车厢内,旅客可以换上不同服装,免费体验旅拍打卡服务。

  依托铁路站车资源,国铁哈尔滨局开通的冰雪旅拍主题列车串联起哈尔滨站、亚布力南站等网红车站,让交通工具变身旅游场景。今年春运,列车客座率提高到超九成,旅客数量上升到高峰期往返1600余人。

  适应新需求,小众成大众。

  今年春运,不少航空公司开辟小众航线,热度持续上升。除哈尔滨、长春、乌鲁木齐等“冰雪游”目的地和海口、三亚等“避寒游”目的地旅客量大幅增长外,吉林延吉等小众目的地机票订单也增长迅速。随着免签“朋友圈”进一步扩大,春运出入境旅游迎来高峰。从去哪儿旅行数据看,外国游客热衷深度了解中国,江苏南通、浙江台州、新疆伊宁等二、三线城市国际旅客量迎来增长。

  春运完满结束,流动中国的画卷仍在铺展。透过气象一新的春运图景,活力满满的中国正阔步走进希望的春天。

  (本报记者 韩 鑫 李心萍 邱超奕 本报记者姜晓丹参与采写)

[ 责编:张诗奇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包银高铁铺轨忙

  • 内蒙古乌兰浩特:加紧生产备春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16项标准是我国环境基准体系的组成部分,可与《淡水生物水质基准推导技术指南》和《海洋生物水质基准推导技术指南(试行)》配套使用。
2025-02-21 10:07
日前,我国首口超万米科探井——深地塔科1井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完钻,钻探深度10910米,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垂深井。
2025-02-21 10:06
该规定提出,严明资格条件,规范准入程序,完善退出机制,严禁将会员类型与人才“帽子”挂钩、“交钱就能入会”等行为。
2025-02-21 10:04
钙钛矿材料具有荧光量子产率高、色纯度高、色域广等独特优势,被认为是下一代超高清显示技术的理想材料。
2025-02-21 10:03
中国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任务探测器20日运抵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2025-02-21 10:02
最近,全国多地将DeepSeek等人工智能系统应用于政务和公共服务。
2025-02-20 14:40
DeepSeek引发的冲击波仍在持续:不仅多个平台宣布接入DeepSeek,各个行业也密集搭上这趟“快车”。2月4日,DeepSeek系列大模型正式上线昇腾社区,开发者可一键获取DeepSeek系列模型,并支持昇腾硬件平台上开箱即用。
2025-02-20 10:02
近日,全国首套大型智能化森林火灾救援处置训练设施顺利通过最终验收,在国家西南应急救援中心正式交付使用。
2025-02-20 02:50
19日,科学家们在国际学术期刊《天体物理杂志快报》发布了“天关”卫星的最新发现。
2025-02-20 02:50
夜幕低垂,驾车穿行在贵州兴义环城高速公路的隧道中,柔和光线如点点星光洒下,为隧道披上一层温暖的光纱,照亮往来的车辆。
2025-02-20 02:50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要推进科技创新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整合科研资源和力量,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优化创新生态,力争在一批重大科技专项上取得新突破,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2025-02-20 02:50
在万里风沙线上筑起“绿色长城”
2025-02-19 09:48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空天院)研制的直升机航空大地电磁探测系统,成功应用于高原铁路建设工程。
2025-02-19 09:47
由南方科技大学、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与清华大学联合组成的研究团队于2月18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线上发表研究成果。
2025-02-19 09:45
18日从中国科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获悉,2024年,我国在科技人才培养、科技期刊建设、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国际民间科技交流、规范学术团体治理等领域取得进展。
2025-02-19 09:44
2025年开年以来,人工智能(AI)技术继续保持迅猛发展的态势。
2025-02-19 09:42
我国新型储能制造业全链条国际竞争优势凸显,优势企业梯队进一步壮大,产业创新力和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2025-02-18 09:33
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自2024年12月25日起施行。宣传贯彻科学技术普及法座谈会17日在京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蔡达峰出席会议并讲话。
2025-02-18 09:32
迈着深深浅浅的步子走进葡萄园,脚下,枯叶作被覆盖着泥土;头顶,休眠的葡萄枝上零星挂着卷曲的叶子。果农们在葡萄架下来回穿梭,剪刀在手中翻飞,老练地修剪着葡萄枝条,随后,有条不紊地完成着开沟、窝肥、清园等“冬管清单”。
2025-02-18 09:32
2月13日,北京儿童医院,13位知名专家对1位8岁男孩的疑难病例展开缜密讨论。主持人是北京儿童医院院长、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家倪鑫,专家们则来自神经外科、肿瘤外科、口腔科等科室。
2025-02-18 09:2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