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习酒携手《三餐四季》共话美丽乡愁
首页> 经济频道> 光明经济 > 正文

习酒携手《三餐四季》共话美丽乡愁

来源:光明网2025-02-23 20:54

  大道至简,生活的真谛往往隐匿于平凡的日常之中。“三餐四季”这一简单而又饱含深意的词汇,勾勒出生活最本真的模样。美食与美景交织,文化与时代共鸣,共同展现了中华饮食文化的深厚底蕴。由贵州习酒独家冠名的《三餐四季》节目,以“一日三餐”为线索,将“美食+美景+文化+时代”相融合,深入挖掘各地美食背后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展现出不同地域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脉络,为观众献上了一场味觉与视觉的文化盛宴,勾勒出一幅融合传统与现代、地方特色与国家发展的美好画卷。

  三餐四季 习酒绘生态人文新卷

  黔山贵水,酸辣交织。贵州,这片神秘而多彩的土地,以其独特的美食文化和自然风光,吸引着无数食客的目光。从遵义到铜仁,从赤水河畔到梵净山脚,贵州美食以酸、辣、醇的风味交响,将人类的智慧与自然的恩赐交织成章。

  美食,是连接人与自然的纽带,也是探索地方文化的钥匙。《三餐四季》节目第二季贵州篇,一经播出便引发了强烈反响,不仅收视率飙升,更在网络上掀起了一股关于贵州自然生态与文化底蕴的热烈讨论。

  “一日三餐,四季更迭”,《三餐四季》节目以最简单的生活元素为线索,将美食、美景、文化与时代紧密融合。镜头里,美食与美景交织,文化与时代共鸣,贵州的山川湖海、田园牧歌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每一道菜肴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故事,每一帧画面都流露出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厚爱。从酸汤鱼到发酵美食,每一道菜肴都承载着贵州人民的智慧与情感,对环境和微生物的运用,也展现了贵州人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哲学。

  微生物不仅发酵出了美食,更酝酿出了美酒。正是贵州独特的生态地理环境,成就了习酒的韵味悠长。习酒与《三餐四季》节目的联动,可以说是一场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习酒的酿造工艺传承千年,遵循着自然的节律,精选优质原料,在赤水河畔独特的生态环境中,历经岁月的沉淀与匠心的雕琢,成就了一杯醇香四溢的美酒。

  在节目中,习酒不仅仅是一个冠名品牌,更是贵州生态人文的传播者。当嘉宾们在品尝贵州美食、欣赏贵州美景的同时,手中那一杯习酒,宛如一个文化符号,将贵州的历史、现在与未来紧密相连。习酒与贵州的自然生态、人文风情相互映衬,共同奏响了一曲生态人文的美妙乐章。这种诗意的联动,让观众在欣赏节目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习酒所蕴含的文化魅力,以及其对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的坚定信念。

  绿水青山 习酒共绘贵州发展新篇章

习酒携手《三餐四季》共话美丽乡愁

  在《三餐四季》贵州篇的镜头下,观众得以一窥贵州的自然风光之美。贵州的山,层峦叠嶂,云雾缭绕;贵州的水,碧波荡漾,清澈见底。这些自然奇观,不仅令人心旷神怡,更彰显了贵州在生态保护方面的卓越成就。

  习酒深知,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石,贵州的自然生态是其最宝贵的财富,也是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企业始终将生态保护放在首位,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为贵州的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习酒通过“习酒·吾老安康”项目已惠及多个护林员群体,并持续10年开展“保护赤水河·习酒在行动”全员义务植树、植草活动,累计植树3.1万余株,植树、植草绿化面积1000余亩,并向赤水河投放大量鱼苗保持赤水河生态平衡,投入大量资金支持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生态修复等,不遗余力守护赤水河一江碧水、两岸青山……

  近年来,习酒一直以实际行动为贵州的生态经济发展注入着强大动力。半坡山色,这一源自贵州生态沃土的农产品品牌,承载着贵州的自然精华。习酒凭借自身强大的品牌影响力与市场渠道,将半坡山色的优质农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从新鲜的果蔬到特色的山货,这些农产品带着贵州的山水气息与质朴风味,走进了千家万户。当地农民的辛勤劳作得到了应有的回报,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未来,习酒将继续秉持绿色发展理念,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创新的思维、更加务实的行动,积极投身于高质量发展的伟大实践之中。同时也将继续深化与《三餐四季》等优质节目的合作,借助媒体的力量,将习酒品牌和贵州文化推向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广泛的受众群体,为贵州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出更多的习酒智慧和习酒力量。(刘金)

注:此文属于光明网登载的商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开幕

  • 中老铁路助推咖啡文旅产业发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研发投入强度达2.68%;研发人员总量位居世界第一。
2025-09-19 09:59
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虚拟仿真技术,开发数字化、智能化评估工具,突破青少年国防素养评估的时空限制和算力瓶颈。
2025-09-19 09:56
大质量恒星是指质量大于8倍太阳质量的恒星,它们往往形成于大尺度、复杂且高度动态的气体环境中,在宇宙演化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
2025-09-19 09:53
近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本次任务中的一颗卫星使用了全球首款卷式全柔性太阳翼。
2025-09-19 09:48
秋日的阳光遍洒层层山峦,照得坡地上整齐排列的深蓝色光伏板熠熠生辉。
2025-09-19 09:38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萍、研究员曹湖军、副研究员张炜进团队在氢负离子导体开发及应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5-09-18 09:52
工业遗址与科幻主题联动,带来现实与想象交错的奇妙感受;科技手段还原知名IP场景,让游客沉浸到小说里的名场面;利用独特地质地貌,打造“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来一场新鲜、有趣的科幻游,成为不少人出游的选择之一。如何做好科幻与文旅深度融合,丰富旅游供给?各地因地制宜进行了探索。
2025-09-18 09:50
记者17日从中国石化新闻办获悉,部署在四川省资阳页岩气田的2口评价井测试产量均超百万立方米,其中资页2-501HF井试获日产气140.7万立方米,刷新我国页岩气测试产量最高纪录。
2025-09-18 09:44
当今中国,科学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作为人才培养的根基与路径,科学教育的潜力将变成参与国际竞争、争取国际话语权的实力。
2025-09-18 09:43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牵头承担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遥操作系统测试平台通过专家组测试与验收。
2025-09-18 09:40
“科创游”是一种将科技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不仅展示科技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产品,还注重科技教育的普及和科技创新的体验
2025-09-17 10:23
此次大会将讨论通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明确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行动方案
2025-09-17 10:21
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空间探测器要“上天”进入预定轨道,运载火箭少不了。在“火箭家族”展台,长征一号至五号运载火箭模型笔直而立。
2025-09-17 10:20
在化学生物学研究中,有一种强大的“分子地图绘制技术”——邻近标记技术。在癌症免疫治疗中,免疫细胞需要足够强和足够多的“信号”才能发起攻击,但癌细胞表面的天然信号往往非常稀疏。
2025-09-17 10:18
当前,秋粮陆续进入成熟期。各地抓住最后的窗口期,落实落细各项增产措施,全力以赴抓好秋粮生产,确保秋粮丰产丰收。
2025-09-17 09:32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席卷从科技到教育,乃至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国教育界正在积极推动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以便乘势站在时代前列。今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提出,人工智能和批判性思维结合形成DNA式的“双螺旋结构”,将有力推动创新。
2025-09-16 09:14
15日,在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论坛上,《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正式发布。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于2024年9月发布,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2025-09-16 09:13
光明日报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陈晨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25畜禽种业发展论坛14日在北京市平谷区举行。论坛发布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成效、主要畜种分子身份证构建和遗传评估优秀种公畜等重大成果,举办了畜禽种业振兴成果展,26家单位现场推介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72家单位进行专场展示。
2025-09-16 09:13
数智技术以及数智互联技术将推进青年间社会化协同与知识共享,可精准连接青年学习者,并形成跨地域的学习社群与项目协作组。总而言之,数智技术能够为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能够充分激发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的动力,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年群体全面发展。
2025-09-16 09:12
作者:王 珩、程松泉,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  当前,全球教育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唯有坚守育人初心,在伦理框架内审慎推进技术应用,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引领教育发展的引擎,而非解构教育本质的飓风。
2025-09-16 09:1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