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刘世强 周杰
2月17日,民营企业座谈会召开,充分肯定民营经济发展的地位作用,科学分析民营经济发展的宏观形势,安排部署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作,为下一步民营经济的健康和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在外部环境压力增大、经济社会转型阵痛、自身发展和治理问题等因素叠加下,民营企业发展面临一些困难。这些困难是局部、暂时和能够克服的。从整体和全局看,民营经济的未来前景空前广阔,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正逢其时。
优越经济制度和稳定宏观政策提供坚强保障。民营经济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发展起来的,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先后出台《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等重要文件,从市场准入、融资支持、减税降费、法治保障、产权保护等多个方面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从顶层设计高度谋划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和纾困的政策,包括推进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向经营主体公平开放,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规范涉民营企业行政检查等。需要强调的是,全会提出要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旨在将民营企业的地位作用、竞争环境和权益保障以法治化的方式更加明确下来,从而为民营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正向预期。
坚实物质基础和巨大发展潜力支撑长期发展。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积累,特别是新时代以来的接续奋斗,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实现大幅跃升。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30%,工业门类齐全、产业体系完整、基础设施发达,粮食产量、工业产值、外汇储备、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等重要经济指标世界第一。尽管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我国经济依旧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活力。2024年,国内生产总值达134.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5%,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位于前列。经济发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态势明显。这些都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面向未来,随着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深入推进,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将不断涌现并持续释放巨大潜能,为民营企业在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增长动力等方面转型升级奠定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教育、科技、人才的协同联动推动创新突破。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一体化部署。在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协同发力下,我国的人才优势与创新动能加快形成。从人才优势看,当前,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素质劳动力队伍,人才资源总量、科技人力资源、研发人员总量均居全球首位。从创新动能看,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国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第11位,是排名前30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此外,中国积极抓住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科技领域加快突破,形成了巨大的新的经济增长点。特别是DeepSeek的横空出世,以其低成本、高性能和开源架构对美国的人工智能领先优势形成震撼冲击,并通过与各个行业领域的对接实现广泛赋能,将极大提高经济社会运行效率。这些创新突破一方面本身就是民营企业取得的成就,另一方面又为民营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
超大规模市场和社会消费升级释放强劲需求。当今世界,市场是最稀缺的资源。我国人口规模超过14亿人,其中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超大规模的市场意味着民众对商品和服务的巨大需求。特别是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民众的消费需求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特别是对品质化、专业化、绿色化的追求对供给形成了巨大的牵引作用。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48万亿元。当前,中国的城镇化率相较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程度的增长空间,将继续带来民众对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巨大需求。城市社区的改造、基础设施的升级、数字技术的普惠也将极大释放社会的消费需求。同时,消费激励政策的实施、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社会物流成本的下降也将进一步推动消费的增长与升级。这些因素都将为民营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从“黑神话悟空”的爆火到《哪吒2》成为全球单一市场票房冠军,这些现象级的消费说明只要民营企业能够坚持质量导向,提供制作精美、体验良好、引发共鸣的产品和服务,就一定能在中国市场的广阔海洋中做大做强做优。
高水平对外开放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融入全球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是民营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既能通过“引进来”吸收国外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又能依靠“走去出”获得国际的资源、人才和市场。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始终以开放心态加强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为民营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政策支持。经过四十年多的发展,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力军。从经营主体看,2023年我国有进出口记录的外贸经营主体首次突破60万家,其中民营企业55.6万家,进出口22.36万亿元,连续5年稳居我国第一大外贸经营主体。从外贸质量看,2023年民营企业在我国出口自主品牌产品中占比66.4%,在品牌创造、品牌管理、品牌效益上不断取得新突破。当前,我国正持续推进以制度型开放为核心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坚持以世界公认的高标准经贸规则为牵引,积极对接重点领域的国际规则、规制、管理、标准。这既能有效提高国内市场对全球资源的吸引力、配置力和服务力,通过引进更多跨国企业以激发民营企业发展的“鲶鱼效应”;也能形成对全球优质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为民营企业带来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充裕的国际资本。与此同时,我国坚持统筹开放与安全,坚决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和发展权益,为民营企业走向世界保驾护航。
(作者刘世强系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周杰系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