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数字经济成乡村振兴新引擎
首页> 经济频道> 经济要闻 > 正文

数字经济成乡村振兴新引擎

来源:经济日报2025-02-17 09:33

  数字经济通过打破资源壁垒、整合生产要素、提升生产效率等方式赋能乡村振兴,成为促进乡村振兴的新引擎。进一步释放乡村发展潜力,要用好数字经济特性,从产业、企业、消费者等层面多角度施策,不断塑造农业农村新业态。

  

  眼下,数字经济以其高渗透性、高通用性、高系统性、高增值性,通过打破资源壁垒、整合生产要素、驱动产业升级、促进三产融合、完善治理体系、提升生产效率等方式赋能乡村振兴,成为促进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些年,我国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取得显著成效,集中体现在乡村数字基础设施、智慧农业、数字化治理、数字惠民服务、乡村发展环境等方面。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国行政村通宽带比例早已达到100%,5G网络覆盖96%的乡镇镇区,基本实现农村城市“同网同速”。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方面,根据《2024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白皮书》显示,2023年乡村旅游业产值超9000亿元,旅游业直接及间接创造就业岗位超6000万个。在农村电商发展方面,《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农村网络零售额增长8.3%,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增长18.3%。

  乡村振兴的目的,在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基于此,相关政策持续发力,数字经济不断塑造农业农村新业态。在乡村产业上,农业智慧化通过技术渗透、数据赋能和模式创新整合生产、气候、市场等信息,实现育种、耕种、施肥、灌溉、灾害预警、采摘收割、预测需求、物流销售精准化管理,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民收益。在乡村文化上,数字经济通过技术手段重塑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传播路径与表现形态,农民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等数字化手段增强文化交流,将非遗技艺、民风民俗等文化活动转化为可交互、可传播数字资源,极大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并增强了传承创新。在乡村政务上,数字经济通过平台构建、流程优化和模式创新,不断重塑乡村政务服务方式,形成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和政务公开的“一窗式”“一键办”等线上线下服务体系,高效增强了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方便了广大群众。

  也要看到,挑战仍然存在。例如,城乡冗余资源难以顺畅融通,乡村现代产业体系需要重塑,产业链协同优化亟待加强;乡村数字人才不足、村民数字素养亟待提高,人机协同新型组织方式需要重构,数据资产化运营亟待强化。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未来要进一步用好数字经济特性,从产业、企业、消费者等层面多角度施策,释放乡村发展潜力。

  在产业层面,加快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升级,利用数字技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充分整合碎片化、零散化的城乡冗余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配置精度。利用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改造、提升传统乡村产业,建立虚拟产业集群,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以此建立规模化、绿色化、标准化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通过打造数字平台,实现从生产到销售的全产业链条数字化转型,提高产业链的协同效率和整体竞争力,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打造新型产业组织形态。

  在企业层面,鼓励乡村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等开展技术创新合作,推动形成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良好生态。广泛培养乡村数字人才,全面提高村民数字素养。强化数字智能生产,利用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进行精准管理,借助人工智能生产全面降低成本。乡村企业亟需建立与先进生产力相适应的完整组织架构,在认知融合、人机交互、能力共生、人才发展方面不断演进。

  在消费者层面,用好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数字渠道,让城乡市场联系更密切,以此拓展乡村产品的市场范围和规模,助推农产品更快“走出去”。通过多元数字渠道,使乡村获得更多高性价比的国内外商品和服务,普惠广大村民。利用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等数字技术,消费者可在线体验商品和服务,强化服务感知精细度,改善消费体验,激活需求。

  (作者李海舰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 责编:金昱希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揭晓

  • 南粤春已暖 招聘正当时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在万里风沙线上筑起“绿色长城”
2025-02-19 09:48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空天院)研制的直升机航空大地电磁探测系统,成功应用于高原铁路建设工程。
2025-02-19 09:47
由南方科技大学、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与清华大学联合组成的研究团队于2月18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线上发表研究成果。
2025-02-19 09:45
18日从中国科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获悉,2024年,我国在科技人才培养、科技期刊建设、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国际民间科技交流、规范学术团体治理等领域取得进展。
2025-02-19 09:44
2025年开年以来,人工智能(AI)技术继续保持迅猛发展的态势。
2025-02-19 09:42
我国新型储能制造业全链条国际竞争优势凸显,优势企业梯队进一步壮大,产业创新力和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2025-02-18 09:33
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自2024年12月25日起施行。宣传贯彻科学技术普及法座谈会17日在京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蔡达峰出席会议并讲话。
2025-02-18 09:32
迈着深深浅浅的步子走进葡萄园,脚下,枯叶作被覆盖着泥土;头顶,休眠的葡萄枝上零星挂着卷曲的叶子。果农们在葡萄架下来回穿梭,剪刀在手中翻飞,老练地修剪着葡萄枝条,随后,有条不紊地完成着开沟、窝肥、清园等“冬管清单”。
2025-02-18 09:32
2月13日,北京儿童医院,13位知名专家对1位8岁男孩的疑难病例展开缜密讨论。主持人是北京儿童医院院长、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家倪鑫,专家们则来自神经外科、肿瘤外科、口腔科等科室。
2025-02-18 09:28
2024年度河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名单上,河南农业大学“‘醛’球无敌”博士后科研团队的《木制细胞低碳增强结合关键技术》项目赫然在列。团队负责人彭万喜难掩笑意:“自2021年在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拿金奖后,我们团队就荣誉不断。这背后,是国家对甲醛防控治理的日益重视。”
2025-02-18 09:27
重塑金身,树皮、籽壳和叶脉中的杜仲胶可作为首选材料。
2025-02-18 08:56
农业农村部近日制定印发《全国农业科技创新重点领域(2024—2028年)》,要求聚焦十大重点领域,加快推进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2025-02-17 10:16
2024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达725.3百亿亿次/秒(EFLOPS),同比增长74.1%,增幅是同期通用算力增幅(20.6%)的3倍以上;市场规模为190亿美元,同比增长86.9%。
2025-02-17 10:14
我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全球访问量突破2000万次,刷新了我国自主量子算力服务规模纪录。
2025-02-17 10:14
一部优秀的动画片,需要艺术和技术的高度合一。而《哪吒2》在本土先进动漫制作技术的托举之下,实现了这种合一。它的成功,是我国文化软实力和电影科技硬实力的并肩胜出和双重出圈,昭示着文化与科技碰撞产生的巨大张力。
2025-02-17 10:12
科普法第五十一条规定,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科学技术计划项目,除涉密项目外,应当结合任务需求,合理设置科普工作任务,充分发挥社会效益。
2025-02-17 10:11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科普团队成立于2000年,旨在面向公众传播以大熊猫为代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
2025-02-14 10:26
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2025-02-14 10:24
《自然》杂志13日报道我国发现迄今唯一确切的侏罗纪鸟类——政和八闽鸟。
2025-02-14 10:23
在当前的极寒天气下,机器狗更灵活、可携带更多仪器,巡检质效显著提高,让赛事电力保供更安心。
2025-02-14 10:2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