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坚持战略定力 策略推进我国航运业脱碳进程
首页> 经济频道> 光明经济 > 正文

坚持战略定力 策略推进我国航运业脱碳进程

来源:光明网2025-01-14 11:08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这一承诺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使命担当,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务实行动。航运业作为全球贸易的生命线,承担了全球贸易总额的80%,其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全球总量的3%,至2050年碳排放量有可能接近5%。因此,全球航运业的脱碳减排对于实现全球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也因此,国际社会对航运业的碳减排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以国际海事组织(IMO)为主导的规则体系,明确提出了到2050年将航运业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较2008年减少至少50%的目标。当前,我国国际海运量已占全球海运量的三分之一,全国约95%的进出口货运量由海运承担。中国航运业的脱碳减排可谓关系重大、势在必行。

  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我国的航运业也迎来了重要的战略性发展机遇,绿色航运被正式纳入我国的核心经济战略中,国家也制定了一系列利好政策支持行业的绿色转型发展。例如,在长江经济带,政府正大力推广电动驳船和岸电系统,以替代传统柴油动力运输。武汉、重庆等港口已建设了一批绿色航运示范项目,通过政府补贴降低企业的初期投资成本,同时积累低碳技术应用经验。这些试点项目为全国航运行业的绿色转型提供了模板,也向国际社会展现了中国推进绿色航运的决心。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低碳技术的应用,我国航运企业不仅能满足国际绿色规则的要求,还能提升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这些技术创新和绿色转型正在帮助企业与国际客户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并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拓展了新空间。此外,“一带一路”倡议与“双碳”目标的结合,为我国航运业开辟了国际合作的广阔空间。通过与沿线国家合作,我国可以输出低碳技术和绿色物流解决方案,这种合作不仅能够推动我国在国际航运减排规则中的话语权,还能在全球绿色经济转型中占据主动地位。

  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航运业脱碳减排是一项难度极大的系统工程,不仅任务艰巨,也是国际地缘政治复杂博弈角力的一个重要战场。面对国际海事组织的减排目标,我国航运业将承载巨大的压力。一方面,关键技术落后且改造成本压力巨大。当前,欧美发达国家在氢燃料、甲醇燃料和智能航运等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我国航运业的绿色燃料供应链基础设施,如氢能加注站和岸电系统等尚不成熟,船运企业在脱碳初期的设备升级与燃料切换成本较高,这种技术短板和资金压力使得国内中小航运企业更难快速实现绿色转型,如果仓促上马进行设备和技术改造,可能造成经营成本大幅攀升以及市场竞争力的削弱。另一方面,国际贸易领域碳成本持续增加,特别是以欧盟CBAM机制为代表的新型绿色贸易壁垒带来的压力。目前,欧盟已将航运纳入其碳排放交易体系(ETS),要求停靠欧盟港口的船舶支付碳排放费用,这意味着中国航运企业在欧盟航线上运营将直接面临成本增加的问题。而且,欧盟即将实施的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对高排放产品征收碳税,这无形中为中国的出口贸易设立了一道绿色壁垒。以钢铁、化工等高排放产品为例,这些行业对航运的依赖性强,如果无法满足欧盟对运输过程的碳减排要求,将面临更高的税费甚至直接被市场淘汰。欧盟的规则外溢效应可能扩展到更多国家和地区,进一步增加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适配难度。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面对航运业脱碳减排要求以及新型绿色贸易壁垒带来的巨大挑战,唯有通过高水平的技术自主创新、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与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我国航运业才能够有效应对挑战,并借助绿色转型提升国际竞争力,最终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为此,立足国内,放眼全球,我们需要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野下,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格局中,保持发展的战略定力,策略推进我国航运业脱碳进程。

  首先,立足中国实际,探索符合国情且兼容经济发展需求的脱碳路径。在国内,航运业以内河和沿海航运为主,与国际远洋航运模式有显著差异。以长江航运为例,其污染物排放是区域内大气环境治理的重点。针对这一现状,长江经济带推出了“电动驳船计划”,通过锂电池船舶替代传统柴油动力,大幅减少污染排放并提升运输效率。广东珠江口也在推广内河电动货船,并配套建设充电桩和岸电设施,这些试点项目有效地探索了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脱碳路径。此外,对于远洋航运,中国船企如中船集团正在开发氢燃料动力船“长江三峡1号”,展示了中国企业在零碳航运技术上的进步。通过这些分阶段、分区域的举措,我国应构建适合自身特点的脱碳模式,既满足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也逐步与国际减排目标接轨。

  其次,自主可控的技术创新是实现航运业脱碳的关键。目前,欧美国家在氢燃料电池、氨燃料动力系统等领域占据一定的技术优势,我国在这些前沿领域仍然存在短板,许多关键技术仍依赖国外设备和系统支持。在此背景下,我国需要通过科研资金支持,加大对核心技术的攻关力度。例如,通过支持高校和企业联合研发,加速突破氢能和碳捕集设备的关键瓶颈。同时,依托“一带一路”倡议,与沿线国家开展技术合作,实现技术共享和市场推广,通过联合试验推动低碳技术应用于国际航运,既解决技术引进问题,也为国内企业积累经验。

  最后,航运业脱碳新技术的推广还面临成本收益的矛盾,这尤其考验政策设计和市场机制的结合能力。绿色船舶建造和运营的初期成本极高,普通航运企业难以承受。我国在这一方面已经采取了多种措施,例如通过补贴和税收优惠降低企业的投资压力。在政策扶持下,企业有可能在经济效益和脱碳要求之间找到平衡点。另外,为了进一步平衡成本收益,我国还需要建立完善的绿色金融和碳交易体系。例如,将航运业纳入全国碳交易体系,使企业通过减少碳排放获得额外经济回报,同时设立专项绿色基金支持绿色船舶的研发和应用。通过这些机制,可以逐步解决技术成本高、收益回报慢的问题,为航运业脱碳提供更有效的经济激励。

  总之,我国航运业脱碳减排是一场系统性变革,涉及国际规则对接、技术自主创新和经济政策协同等复杂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为此,需要坚持战略定力,平衡好经济发展与绿色贸易壁垒的关系、脱碳技术创新与自主可控的关系、新技术应用与成本及收益的关系。同时,要充分利用好全球航运业脱碳的这一重要历史契机,加快推进我国航运业的高质量发展,从而助力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力量。

  (作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创新中心研究基地研究员 李铎  陈巍)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人民子弟兵帮助受灾群众尽快重建家园

  • “蛇”相关馆藏文物亮相三峡博物馆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日,深空产业协同创新联盟成立大会暨第一届深空产业论坛在安徽合肥高新区举办,标志着深空探测产业化进程迈出坚实一步。此次活动的举办,也是合肥高新区着力发展未来产业的生动注脚。
2025-01-14 10:03
2025年,人工智能究竟将如何发展?哪些领域会诞生新的消费场景?我们又可以如何拥抱变化?
2025-01-14 09:56
为进一步加大对创新药的支持力度,国家医保局将研究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包括拓宽创新药支付渠道、探索建立丙类药品目录等。
2025-01-14 09:42
13日从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获悉,我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以来,该局联合湖北省人民政府开展鄂西北竹山—竹溪地区庙垭超大型铌-稀土矿综合利用技术攻关,成功攻克铌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核心技术,将盘活铌资源92.9万吨,实现庙垭超大型铌-稀土矿床的经济利用。
2025-01-14 09:41
捷龙三号运载火箭是一型四级固体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抓总研制,主要是为针对商业航天发射任务而研制,它可以兼顾海上和陆上发射。
2025-01-14 09:39
国产化“中农科·龙腾”饲料配方工业软件近日在北京发布。饲料研究所研发团队利用长期积累的科研成果,研发出饲料原料加工特性数据库、水产饲料营养数据库和反刍动物饲料营养数据库。
2025-01-13 09:40
业内人士提醒,开窗通风换气是最简单且经济的方法,通过增加室外的新鲜空气量,将含有甲醛的空气排到室外,可以快速降低室内甲醛浓度。
2025-01-13 09:1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智能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随着技术不断成熟与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我国人工智能正朝着深度融合与创新驱动的方向稳步前进,为全球智能经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2025-01-13 09:39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力量。为发挥投资引领带动作用,将加力推进中央预算内投资,条块结合深入实施数字化转型工程,加快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
2025-01-13 09:21
不只是青年骨干,学术荣誉体系设计了从讲席教授、杰出讲席教授、资深讲席教授到荣誉讲席教授的荣誉晋升和激励机制,让有所成就的科技人才不甘于躺在“功劳簿”上。
2025-01-13 09:13
发布和定期更新全面、准确、透明的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是建立统一、规范碳排放核算体系的重要基础。
2025-01-13 09:12
国家癌症中心研究团队通过对全球胃癌流行病学进行系统分析,发现早发性胃癌呈上升趋势,年轻人群的患病风险日益增加。这一疾病模式的转变对全球胃癌防控策略提出了新挑战。
2025-01-10 09:25
9日,记者从中北大学获悉,该校孙友谊教授团队利用胶体化学体积排斥作用,并结合二维片状纳米材料剥离新方法,实现了石墨烯高效宏量制备。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2025-01-10 09:21
2024年,气象部门共建成27个国家气候观象台和8个国家大气本底站,实现气候关键区全覆盖;累计建成7.6万余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实现全国乡镇全覆盖,地面站网布局不断优化。
2025-01-10 09:15
天津大学教授胡文平、王雨、吴煌与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弗雷泽·司徒塔特教授合作撰写的论文《动态超分子扭棱立方体》1月9日在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文章介绍了他们在光电功能的手性阿基米德多面体的构筑上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
2025-01-10 09:14
9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陈春飞携手长江大学教授刘勇胜、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教授斯蒂芬·福利等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
2025-01-10 09:13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医用光谱质谱研究团队发展多培养基方法,研究并获得了肺癌细胞可重复的特征挥发性有机物,有望用于肺癌闻诊新技术开发。
2025-01-09 10:19
大模型通常具有高度的通用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已经在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等众多领域大放异彩。
2025-01-09 10:10
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推动下,该局联合各省地勘单位和矿业企业,于全国范围内展开找矿集中攻坚行动,在四川、新疆、青海、江西、内蒙古等地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锂辉石型、盐湖型、锂云母型锂矿新增资源量均超千万吨,使我国锂矿储量全球占比从6%提升至16.5%,排名从世界第六位跃升至第二位。
2025-01-09 03:10
《自然》1月9日发表的一项研究评估了淡水动物群的灭绝风险,涵盖了2.3万多个物种,发现被研究物种中约24%面临灭绝风险。
2025-01-09 09:5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