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肇始于蒸汽机革命的一系列生产方式变革,使得全球资源高度整合、加速流动,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形塑了当今全球化的样貌,也让马克思、恩格斯所指称的“历史成为世界历史”变为现实。在这样的背景下,空间作为一种生产要素,不可避免地成为了资本化的对象,影响并制约着国际产业链格局及其劳动过程,因而空间本身也就成为了政治经济学的重要考察对象。重庆交通大学丁乙副教授撰著的《空间的资本化:劳动分工及其社会结构重组》一书,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以“劳动的空间分工”为中心线索,串联起社会关系、地方关系、国际关系中的社会经济议题,分析了空间的资本化对劳动分工的影响、劳动的空间分工与社会结构的空间分化、社会关系的空间结构失衡与权力几何学等。与纯粹的空间哲学的分析范式不同,空间政治经济学以劳动的空间分工作为探讨空间资本化问题的基始,以地缘经济、资源禀赋、技术条件等为前提,挖掘文化观念、性别关系、政治关系等议题的本质因素。
世界市场的开拓、国际劳动分工的形成以及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是空间政治经济学形成和发展的客观条件,这一分析范式强调将一定的社会关系、经济关系同现实的地理环境、地方历史、文化传统、空间结构等因素结合起来,形成多学科交叉的研究范式。该书由五章内容构成,各章均以劳动分工为切入点,探讨由产业区位、劳动分工方式的变迁所引起的社会结构、权力关系、文化观念、性别关系的诸多变化,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基本原则。与此同时,该书结合英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家多琳·马西的主要观点,对现代主义、本质主义、新自由主义等流派的空间观进行批判与反思,聚焦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空间维度,从历史—地理的视角阐释当代资本主义全球化和都市社会发展的新样态。形成了全球地方感、权力几何学等基本概念及理论观点。
资本逻辑主导下的空间生产,往往使得城市发展服从于资本增殖,城市面貌成为“流水线作业”的统一产品。该书以空间正义作为论证分析的价值导向,主张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逻辑,强调城市化进程不仅仅是物质景观的建设,更是城市文化、城市精神的建设,城市的本质在于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保护好地方性的同时,认识到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履行好城市的基本职能,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在城市发展进程中,要打破全球性与地方性二元对立观念,建立全球文化与地方文化多元共生的发展模式。对我国的城市化建设而言,实现空间正义,意味着要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问题,地方在遵循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应当做到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保护好传统地方特色及风俗文化。
该书基于马克思主义前沿理论,尝试构建一套能够剖析和反思空间资本化问题的理论框架,为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学理支撑。(作者尹才祥,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社会科学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