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国产冰雪装备产业焕发新动能
首页> 经济频道> 经济要闻 > 正文

国产冰雪装备产业焕发新动能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01-06 09:30

  新疆阿勒泰,有“人类滑雪起源地”之称。入冬以来,“雪友”如织。在当地一间毛皮滑雪板制作工坊,常有许多游客前来体验这项古老技艺。挑选木板、浸泡马皮、打孔穿绳……繁复的工序,讲述着先民的智慧和勤劳。

  如今,“冰雪热”早已突破地域、场所和季节限制,在全国各地铺展开来。冰雪装备产业作为重要支撑,乘势而上。不少国产冰雪装备企业瞅准商机、加大投入,实现快速发展。国产品牌也不断“上新”,成为滑雪爱好者的“新宠”。

  国产品牌 崭露头角

  新雪季,31岁的河北廊坊市民张杰早早“开板”。在他家中,客厅一角的雪具墙最为醒目。五颜六色的头盔、滑雪板和雪镜等装备,透露张杰是一位滑雪“发烧友”。指着墙上一块黑色滑雪板,张杰打开话匣子:“这个雪板是国产品牌,用碳纤维材料做的,轻便又牢固。”说话间,张杰单手将雪板从墙上轻松取下。

  漫步河北崇礼多个大型雪场,滑雪装备用品店铺林立,国内外品牌竞相角逐。在某国产冰雪装备品牌的旗舰店中,有一款单板滑雪护具陈列在显眼位置。这款护具由科研团队历时一年多时间自主设计、研发,能够实现一体多种密度成型,适应身体不同部位保护需要,深受消费者喜爱。“国内冰雪经济迎来好年景,国产品牌有大把机会。”企业负责人裘威尔说。

  在辽宁丹东,当地不少服装企业从代工向培育自创品牌转型,打造高端滑雪服和户外服装卓有成效,企业年生产总值持续增长。在吉林北大湖一家国产滑雪装备品牌店铺,一款国产滑雪板已经卖断了货。店长贾晓娜介绍,近年来大众对国产品牌的认知度越来越高。与国外品牌对比,国内厂家不仅专注于提升性价比,还注重与中国文化元素结合,颇受年轻人欢迎,市场前景可期。

  科技创新 打造优势

  近年来,“冰雪热”为冰雪装备发展带来新契机,以3D打印、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为代表的新技术与冰雪装备结合,催生很多新产品新服务,满足不同人群对冰雪运动的多元需求。

  在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冰雪运动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正在对运动员的脚掌结构进行数据建模。借助这项技术,运动员在短时间内就能收到一双符合自己脚部特征的滑雪鞋垫。实验室主任刘俊一表示,近年来,实验室先后研制出3D打印定制化头盔、青少年竞速类雪板、功能性定制滑雪鞋垫等产品,受到市场欢迎。“在国产冰雪装备中,科技水平是决定产品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刘俊一说。

  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已形成15大类冰雪装备器材产品体系,基本覆盖了从头到脚、从个人到场地、从竞技竞赛到大众运动全产业链的冰雪装备器材。企业数量从2015年的约300家增长到2023年的900家左右。目前,我国有冰雪装备器材领域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6家、专精特新企业21家。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负责人郝立顺表示,总体来看,我国冰雪装备器材产业发展迅速,技术进步很快,随着冰雪运动的推广普及,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政策引导 因地制宜

  吉林辽源,被誉为“中国棉袜之乡”。许多冰雪赛事的参赛包里,都有一款产自辽源的滑雪袜。资深滑雪爱好者见到后,就会心头一暖。这款“黑科技”滑雪袜,自带发热功能,穿戴后可实现平均增温8摄氏度左右,是冰雪运动的御寒“利器”,颇为畅销。

  为加快发展冰雪产业,相关部门和地方纷纷打出政策“组合拳”,因地制宜制定本地产业发展规划。近日,吉林省印发了《关于推动吉林省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到2027—2028年雪季,冰雪装备制造业总产值超过50亿元。吉林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吉林省将依托现有基础,紧紧围绕“一主三辅”区域格局,以吉林市为中心,以长春、辽源、延边为支撑,建设冰雪装备产业园区。

  除了吉林,全国多地也在推动冰雪装备产业发展,冰雪经济焕发新动能,并呈现规模化、集群化特征。河北张家口宣化经济开发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瞄准冰雪装备制造上下游产业,已签约12个项目,其中8个项目投产运营,年总产值15.26亿元。冰雪产业园已经初步形成雪场装备产品“由高到低”,拓展市场“从内到外”,冰雪运动“从冬到夏”全产业链。(本报记者 王 亮 季 芳

[ 责编:杨亚楠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黑龙江开行首趟民族非遗文化列车

  • 西部科学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国家癌症中心研究团队通过对全球胃癌流行病学进行系统分析,发现早发性胃癌呈上升趋势,年轻人群的患病风险日益增加。这一疾病模式的转变对全球胃癌防控策略提出了新挑战。
2025-01-10 09:25
9日,记者从中北大学获悉,该校孙友谊教授团队利用胶体化学体积排斥作用,并结合二维片状纳米材料剥离新方法,实现了石墨烯高效宏量制备。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2025-01-10 09:21
2024年,气象部门共建成27个国家气候观象台和8个国家大气本底站,实现气候关键区全覆盖;累计建成7.6万余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实现全国乡镇全覆盖,地面站网布局不断优化。
2025-01-10 09:15
天津大学教授胡文平、王雨、吴煌与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弗雷泽·司徒塔特教授合作撰写的论文《动态超分子扭棱立方体》1月9日在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文章介绍了他们在光电功能的手性阿基米德多面体的构筑上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
2025-01-10 09:14
9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陈春飞携手长江大学教授刘勇胜、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教授斯蒂芬·福利等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
2025-01-10 09:13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医用光谱质谱研究团队发展多培养基方法,研究并获得了肺癌细胞可重复的特征挥发性有机物,有望用于肺癌闻诊新技术开发。
2025-01-09 10:19
大模型通常具有高度的通用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已经在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等众多领域大放异彩。
2025-01-09 10:10
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推动下,该局联合各省地勘单位和矿业企业,于全国范围内展开找矿集中攻坚行动,在四川、新疆、青海、江西、内蒙古等地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锂辉石型、盐湖型、锂云母型锂矿新增资源量均超千万吨,使我国锂矿储量全球占比从6%提升至16.5%,排名从世界第六位跃升至第二位。
2025-01-09 03:10
《自然》1月9日发表的一项研究评估了淡水动物群的灭绝风险,涵盖了2.3万多个物种,发现被研究物种中约24%面临灭绝风险。
2025-01-09 09:59
随着数字技术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文化传承与创新迎来了新机遇。
2025-01-09 02:05
过去一年,怀柔科学城进入“运行为主”新阶段。2025年,怀柔科学城将持续做好“科学、科学家、科学城”三篇文章,加速形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效应,“十三五”时期布局的29个设施平台将全部试运行。
2025-01-08 09:43
屈膝、下蹲、从托盘上稳稳夹起6公斤的物料箱平举至胸前,倒退、转身、小步走向左后侧的无人物流车拖车旁,精准对位,低头、屈膝、弯腰,将物料箱放在拖车上,然后转身回到托盘前,继续搬运……
2025-01-08 09:36
基础设施是城市的骨骼,是城市安全与发展的“生命线”。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025-01-08 09:35
天寒地冻的小寒时节,攀西大裂谷却是另一番景象。四川省攀枝花市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阳光灿烂,中午的气温超过20摄氏度。
2025-01-08 09:31
1月7日,记者在2025年全国知识产权局局长会议上获悉,2024年我国知识产权量质齐升。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475.6万件,成为世界上首个突破400万件的国家。
2025-01-08 09:30
褚智勤团队联合香港大学教授林原、北京大学教授王琦、南方科技大学助理教授李携曦,开创了一种金刚石剥离技术,可获得超薄且超柔韧的金刚石膜——它就像一张纸一样可以卷起来。
2025-01-07 09:56
科技创新是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唯有高效、顺畅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才能让知识资本真正成为发展的不竭动力。
2025-01-07 09:51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6日发布消息,该校研究人员领衔编撰的《2024年全球水监测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气温再创纪录,全球水循环出现变化,导致更多极端天气、严重洪水与干旱。
2025-01-07 09:50
安徽工业大学教授曾杰、教授刘明凯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李洪良合作,验证了一种通过界面锚定策略精准调控单原子之间距离的通用方法。
2025-01-07 09:47
全球质量最高的现代栽培种甘蔗高度复杂基因组被绘制,为今后甘蔗功能基因的挖掘提供了重要基础性支撑。
2025-01-07 09:4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