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今年九大重点任务之一。回望极不平凡的2024年,新中国迎来75周年华诞,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进入关键一年,全面深化改革扬帆再启航,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走过关键一程。奋进路上,我们坚持“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一张张老百姓急难愁盼的“问题清单”,变成各级党委政府肩头的“责任清单”,柴米油盐般的寻常小事,成为关系百姓福祉的大事要事。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小康梦、强国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老百姓的“幸福梦”。中国共产党人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回顾过去这一年,从民生工程、基层治理到保供稳价,从托幼养老、入学就医到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一份份亮眼的民生答卷温暖人心: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幼有所育”更有保障了;增加体育课时占比,“学有所教”更加科学了;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扩大,“病有所医”更方便了;提高基础养老金,“老有所养”更有底气了;下调房贷利率、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住有所居”更舒心了……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面对中国式现代化这项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必须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紧紧依靠全体人民同心合力、和衷共济、共襄大业。新的征程上,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切实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难事办妥,营造温暖和谐的社会氛围,创造便利舒适的生活条件,让每一个追梦人、奋斗者都能享受人生出彩的机会、梦想成真的时刻。
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人民群众感知社会冷暖的“最先一米”。
2024年以来,全国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万多个,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整体带动相关产品销售额超1万亿元,存量房贷利率批量下调惠及5000万户家庭……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新的一年,如何将“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这件“头等大事”办得更好?唯有不断提升社会建设和治理水平,持续营造和谐包容的氛围,把老百姓身边的大事小情解决好,让大家笑容更多、心里更暖。
一方面,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扎实的社区建设、有效的社区服务、丰富的社区活动,为人民群众提供家门口的优质服务和精细管理。例如,社区可充分利用人才、场地等资源,开展更多健康有益、启智润心的文化活动,通过社区这个平台,办好“一老一小”等民生实事和公共事务。当前,加强基层政权治理能力建设正当其时,特别是要完善城乡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提升基层防灾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治理格局,筑牢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另一方面,要聚焦群众反映集中的共性问题、普遍性问题,亟待解决的痛点问题、难点问题,瞄准百姓身边事、急难愁盼事发力改革,多办顺民意、惠民生、暖民心的实事,推出更多有温度、见实效的民生举措。要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托幼等民生问题,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
2024年,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进一步强化,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放眼繁华城市,我国多地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多种类型的便民圈成了社区居民的“幸福圈”。在统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新型城市化进程中,聚焦为民、便民、安民,尽可能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推动更多资源向社区乡镇倾斜。既要加强城市的适老化和无障碍改造,推进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进一步提升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质量和效率,让城市对青年更友好、青年在城市更有为;同时,科学规划布局城市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打造宜居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驻足广袤山乡,要把乡村的生态优势变为发展优势,积极发展造福一方的富民产业,念好“土特产”三字经,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组织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着力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提升村庄整体风貌和农民生活品质,让农村居民看到新变化,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同时,要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让广大农民朋友一起奔向共同富裕的美好明天。(宜春学院 范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