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金融活水浇灌乡村振兴沃土
首页> 经济频道> 经济要闻 > 正文

金融活水浇灌乡村振兴沃土

来源:经济日报2025-01-03 09:52

  金融是服务“三农”的重要力量。2024年,多部门合力出台金融举措,集中力量全面赋能乡村振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积极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壮大县域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这为做好金融服务“三农”工作,助力乡村振兴和经济发展指明方向。但是,金融在服务涉农领域中还面临金融产品与需求不匹配、授信难等痛点,只有及时打通这些信贷堵点,才能推动金融活水持续润泽“三农”沃土。

  加大涉农信贷供给

  2024年以来,银行业顺应县域经济发展实际,持续加大涉农信贷供给,延伸普惠金融覆盖面,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护航“三农”发展。

  多部门不断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为小微企业、涉农经营主体及重点帮扶群体提供金融服务。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做好2024年普惠信贷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保持普惠信贷支持力度,分领域提出小微企业、涉农主体等贷款增长目标,推动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和涉农贷款的快速增长。此外,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发布《关于开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强金融支持乡村全面振兴专项行动的通知》,紧扣乡村全面振兴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以五大专项行动推动金融精准落子乡村振兴。

  在一系列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政策的指引下,涉农信贷供给取得显著成效。数据显示,2024年三季度末,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51.13万亿元,同比增长10.8%,增速比各项贷款高3.2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增加4.42万亿元。2024年三季度末,农村贷款余额36.61万亿元,同比增长10.6%,前三季度增加3.05万亿元。农户贷款余额18.06万亿元,同比增长8.4%,前三季度增加1.21万亿元。农业贷款余额6.42万亿元,同比增长10.9%,前三季度增加6304亿元。

  “涉农贷款增长,农村贷款、农户贷款以及农业贷款等关键领域均实现了较快增长。这反映出金融支持正延伸到农村的各个层面,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以及农户的个人经营等领域。”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叶银丹表示。

  2024年以来,涉农信贷持续下沉,更好地支持农村基础金融服务锻长板、补短板。浙江、江苏、湖北等省推动普惠信贷服务下沉,从贷款额度、利率等方面赋能家庭农场、精品民宿等领域,为乡村振兴注入金融势能。

  比如,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浙江监管局细化金融支持乡村全面振兴行动,通过深入推进农户家庭融资负债表模式、强化对技能人才和技能型企业信贷支持等举措,提升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在金融监管部门的指引下,包括浙江天台农商银行等在内的中小银行面向青年农创客群体,探索无需抵押的技能共富贷,并根据借款人技能等级给予差异化利率优惠,不断为乡镇创业者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金融机构要优化资源配置,精准发力、靠前发力,切实加大对“三农”领域的金融支持,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目标是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和生活环境改善,而产业兴旺作为农村经济内生性增长和居民收入持续提高的前提,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金融要持续强化对“三农”新业态、新产业的服务,更好地支持乡村全面振兴。

  金融向脱贫地区倾斜

  2024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金融发力的重点领域。金融加快向脱贫地区倾斜,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金融供给力度不断加大,脱贫人口小额信贷稳健发展,为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发挥了重要作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二季度末,脱贫地区各项贷款余额13.2万亿元,同比增加1.4万亿元,增长11.9%;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各项贷款余额2.02万亿元,同比增加2000余亿元,增长11.1%,高于全国各项贷款增速3个百分点;脱贫人口小额信贷余额1919.6亿元,支持脱贫户和防止返贫监测对象442.8万户。

  2024年以来,各地金融监管部门扎实推进脱贫人口信贷投放工作,推动银行机构努力做到“应贷尽贷”,促进脱贫地区巩固优势,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银行机构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努力改善脱贫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和农村人居环境。

  比如,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青海监管局指导银行落实“分片包干”机制,开展服务需求摸排,推动惠民惠农金融政策落实到村到户。截至2024年6月末,该省脱贫人口小额信贷余额20.86亿元。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李广子表示,作为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金融可以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与城镇地区相比,农村地区尤其是脱贫地区金融供给仍不够充分,金融产品相对单一。未来可以通过引导金融资源向脱贫地区倾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考虑到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等因素,县域和农村地区的金融需求存在较大的差异化特点,金融机构要运用金融科技手段,精准向脱贫地区提供信贷供给与服务。

  完善差异化金融服务

  目前,农村金融市场中包含不同类型的供给主体。以银行为例,包括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农村中小银行等。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多元化、差异化的金融服务体系,这为做好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2024年以来,银行机构结合自身优势特点,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在满足乡村振兴等领域金融需求的同时,有效提升市场竞争力。从国有大型银行信贷服务看,2024年,国有大行积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把握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有利条件,精准高效做好“三农”和实体经济金融服务。银行信贷发展总体呈现积极态势,重点领域的金融服务得到有效提升。

  在农村金融市场中,中小银行则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2024年以来,中小银行坚守服务“三农”、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持续创新支农惠农模式,推动了乡村经济较快发展。在广西崇左市,当地银行机构与税务部门深化银税互动,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助力涉农企业以信用换贷款。“我们在银税互动平台提交企业经营数据和融资需求后,扶绥农商银行结合企业生产规模审批500万元惠农贷,这笔资金将用于研发助农产品和升级企业生产线。”广西怡仁坚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关兆丰表示。

  随着国家大力支持乡村振兴,还有不少中小银行通过开发苗木贷等金融产品,破解了种植户前期投资大、回报周期长的难题,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中小银行要利用自身决策链条短、机制灵活、贴近客户等优势,全面挖掘企业融资需求、获得企业经营情况,以此提升信贷服务的精准度。”李广子表示,涉农金融服务要根据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特殊性,为农户提供适应农业生产周期的贷款产品,通过灵活的还款周期,提高金融服务的有效性。

  叶银丹表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银行机构应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差异化定位。各类银行机构应根据自身特点和服务对象的差异进行市场细分,并开展差异化竞争。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中小银行应多举措了解农民和小微企业的具体需求,灵活匹配贷款产品和服务,降低金融服务门槛。

  专家建议,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应当充分利用自身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定位于信用等级相对较高的优质客户,要避免过度下沉对其他农村中小银行造成较大的挤压。同时,国有大型银行也可以利用自身在研发方面的优势,除融资产品以外,还可以在财富管理等其他方面加强产品开发,更好地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综合化金融需求。(本报记者 王宝会)

[ 责编:刘晗旭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疆阿禾公路正式通车

  • 新生代科研力量助推人形机器人加速成长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屠光绍认为,金融机构在应用人工智能时必须在服务投资人与消费者之间寻求平衡,避免AI鸿沟,坚守金融服务大众的初心。鲍建敏倡导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开放共赢的人工智能金融生态体系,搭建跨机构、跨领域的协同创新平台。
2025-07-01 10:13
6月30日,2025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在英国伦敦拉开大幕,引发球迷关注。在草地球场,球的速度更快且弹跳不规则,比赛回合较短,发球就成为球员们的重要“武器”。红土球场并不是天然土壤,而是分层分布着碎砖粉、白色碎石灰石、碎石等。
2025-07-01 10:09
7月1日起,医保定点医药机构在销售药品时,必须按要求扫药品追溯码后方可进行医保基金结算;2026年1月1日起,所有医药机构都要实现药品追溯码全量采集上传。步,进入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主页,点击服务、药品追溯信息查询,进入查询页面;或进入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消息对话页,点击医保服务、药品追溯信息查询,进入查询页面。
2025-07-01 10:09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7月1日,该局发布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在轨获取的地月影像图。(国家航天局供图)  月球全色图,由天问二号探测器的窄视场导航敏感器于2025年5月30日15时拍摄,经辐射校正处理后制作而成。
2025-07-01 10:08
龙芯中科近日正式发布基于国产自主指令集龙架构研发的服务器处理器龙芯3C6000系列芯片、工控领域及移动终端处理器龙芯2K3000/3B6000M芯片以及相关整机和解决方案。
2025-07-01 10:06
四大家鱼,即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占淡水鱼类养殖总量的“半壁江山”,尤以长江流域所产鱼品质最优。但人工养殖久了,鱼类品质逐渐下降,需要捕捞野生鱼种来更换,确保鱼类种质“基因库”稳定。
2025-06-30 04:50
FAST如今每天观测时长接近24小时,每年总观测时长超过5300小时,持续不断地为科学家提供宝贵的数据。
2025-06-30 09:52
华南农业大学积极探索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育种创新,“华航香银针”就是创新成果之一。
2025-06-30 09:51
在近日落下帷幕的第十五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中,一位特殊的“考生”吸引了人们目光。
2025-06-30 09:51
6月29日,在海南文昌卫星超级工厂项目建设现场,各方正全力以赴加快工厂投产进程。
2025-06-30 09:51
作为一所工科见长的大学,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涌现出一批热衷文化艺术的学生:材料学院研究生庄英赞受邀参加《声声入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届京剧票友大会》节目;
2025-06-30 04:50
今年“三夏”生产,该农场配备无人驾驶系统的收割机和拖拉机、气吸播种机、精准水肥轮灌系统、自动巡田无人机等智能化装备大显身手。
2025-06-27 10:25
6月24日,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2.5米大视场高分辨率太阳望远镜”(WeHoST)在四川稻城启动建设配套项目,预计2027年望远镜完成装调并投入试运行。
2025-06-27 10:24
古生物研究表明,包括早期犬齿兽在内的一些远古动物,脑袋为一个没有左右脑半球区分的整体,而现生哺乳动物和典型的进步颌兽类则有左右两个脑半球。
2025-06-27 10:18
6月26日21时29分,经过约6.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二十号乘组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圆满完成既定任务。
2025-06-27 10:17
北京大学马丁教授团队26日凌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一项开创性研究,成功将复杂难处理的混合废塑料变废为宝,为根治全球塑料污染顽疾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5-06-27 10:16
近日,一组“清华学生戴头套看演出”的照片在网络引发热议。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还面临社会伦理与隐私保护方面的争议,如何平衡科学技术创新与社会伦理、监管要求等仍是难题。
2025-06-27 10:15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根据计划安排,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于近日择机实施第二次出舱活动。目前,空间站组合体运行稳定,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在轨工作已满两个月,身心状态良好,已做好出舱活动各项准备工作。
2025-06-26 09:48
6600万年前,希克苏鲁伯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非鸟类恐龙灭绝,而就在撞击点附近,一种神秘的夜蜥蜴可能是唯一幸存下来的陆生脊椎动物。白垩纪末期,一颗巨型小行星撞击了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附近的区域,形成了一个直径超过150公里的陨石坑,导致全球大多数动植物物种灭绝。
2025-06-26 09:47
在全球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之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等提出了一个衡量人与自然共同繁荣程度的全球框架。论文合作作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办公室主任Pedro Conceicao表示,面对当今严峻的地球系统变化,我们必须把人与自然健康、互惠的关系纳入发展愿景。
2025-06-26 09:4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