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丰富新场景 激发消费新活力
首页> 经济频道> 经济要闻 > 正文

丰富新场景 激发消费新活力

来源:人民日报2025-01-03 09:40

直播销售汽车 引进多类首店 打造旅居康养

丰富新场景 激发消费新活力

  2024年底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积极发展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扩大内需是战略之举,提振消费是重中之重。如何结合当地实际落实“两新”政策?如何探索布局首发经济?如何更好满足多样化养老需求?新年伊始,记者到一些城市进行了采访。

  ——编 者

 

  杭州——

  通过线上直播、线下展会等形式持续促进汽车消费

  新年第一天,浙江省杭州市汽车消费市场热潮涌动。位于钱塘区围垦文化公园的年货节汽车展区内,前来看车的市民络绎不绝。展台前,挤满了询问汽车性能、价格和优惠补贴的消费者。

  另一头,线上促销同样火热。一场汽车线上销售活动正在短视频平台上直播,点击进入,主播详细介绍着一款新能源汽车的配置。“这款新车性能不错,价格也很优惠,在直播间购买还有赠品,有兴趣的可以到线下展厅逛一逛……”一场直播下来,吸引了近万人次观看,“近期通过直播,总成交额已达到上百万元。”直播团队成员介绍。

  这场直播由钱塘区华东汽车城内的“帅车阿东”严选商城主办,负责人赵磊介绍,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方式,不仅丰富了消费者的购车体验,还带动了线下门店的客流量和销售额。

  在手机上刷到汽车直播活动后,元旦当天,杭州市民胡栋特意来实地看车。根据以旧换新政策,报废旧车后他可获得2万元购新车补贴,通过直播间参与订车,还有车膜等赠品。

  试驾、选配置、签约、付款、购买保险……享受多项政策优惠后,胡栋最终下单。“新年开新车,综合下来,省了近3万元。”提车后,胡栋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以钱塘区为例,汽车消费效果明显,这得益于“两新”政策的带动和当地在促进汽车消费方面的诸多探索。在打造汽车消费新场景方面,钱塘区以梦马汽车港和华东汽车城两大市场为抓手,招引聚集了比亚迪、小米等48个新能源汽车品牌,以“直播+消费”“展会+消费”等形式助推新能源汽车消费。

  钱塘区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高玲玲介绍,去年,钱塘区就举办了车展10余次,开展汽车直播活动300余场,带动汽车消费超10亿元。不久前,钱塘区还举办了汽车焕新暖冬消费季活动,签约了8个汽车商贸产业链项目,进一步助力完善钱塘区新能源汽车销售服务配套。

  南京——

  布局首发经济,首店、首发产品带来消费新增长

  灯笼高挂,唢呐声声。宝玉、宝钗身着红装,静待人生最重要的时刻。布景前方,观众无不被精美的陈设与演员精湛的演技所吸引,舞台布景把氛围烘托到了极致,周围的“宾客”纷纷期待见证《红楼梦》里最为盛大的喜庆时刻。

  当宝玉发现新娘并非黛玉时,发狂似的看向远方,这才引得观众的目光转向黛玉。只见距婚礼现场不到20米处,一袭白衣的黛玉拖着病弱的身躯,轻轻起舞,似弱柳扶风……

  这里,正是在江苏省南京市首发的文化爆款——《大梦·红楼》沉浸式展演空间。元旦下午,南京江宁织造博物馆的光影渐次亮起,透过细密的光束,观众仿佛置身于曹雪芹笔下的太虚幻境。

  这已是第105场演出,场场都十分火爆。

  “第一次来看沉浸式红楼梦演出,我被演员的表演和多条支线的故事情节所震撼,以后一定会再来看。”观众江薇薇表示。

  《大梦·红楼》不是一次简单的演出,而是通过数字化技术、多媒体艺术打造的沉浸式体验。南京市文投集团负责人表示,《大梦·红楼》是南京首发经济模式的又一探索,为南京的文化旅游市场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机遇。

  除了《大梦·红楼》,多种形式的首发经济正在南京不断涌现。全球首款新能源敞篷跑车精彩亮相;“网红茶楼”汇点楼带食客体验老广东美食;黄油小熊IP全国首展打造万人打卡新场景……2024中国(南京)首发经济发展大会暨“首创金陵”主理人品牌推介会成功举办,21个首店代表品牌和载体集中签约。

  布局首店,成为消费新增长的关键。“近年来,消费需求逐渐转向个性化,预售抢先体验已成为许多人的消费习惯。”南京市商务局局长刘永辉认为,在这种消费趋势下,布局首店为促进消费找到了抓手。据了解,2023—2024年,南京全市引进各类首店680家,其中全球首店3家、亚洲首店1家、中国首店32家、华东首店30家。从品牌层级看,高端、时尚品牌增多。

  在南京,首发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模式,已不限于首家店的开设,而是包含从新品发布到首店、总部的全链条发展过程。“一个首发经济项目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要求我们不仅需要注重首发经济本身,更要把目光投向全链条。”南京市副市长季铁军表示。

  昆明——

  构建特色康养产业,满足多元定制化旅居养老需求

  新年伊始,来自重庆的张阿姨和很多到云南省昆明市旅居的老人们聚在一起,欢庆元旦。退休后,张阿姨和老伴每年都会到云南旅居一段时间,这一次他们选择位于昆明市晋宁区的古滇康养园。元旦佳节,康养园特意举办了茶话会,园区内,欢声笑语一片。

  在这里旅居康养,张阿姨过得既充实又惬意。每天早上,张阿姨都会去园区开设的兴趣社团唱歌。饭后,张阿姨也会和老伴一起在园区内散步,再去半山温泉看冬樱花、去集贸市场赶集,每天都不闲着。

  “除了提供住宿、餐饮等基本服务,这里还会为来旅居的老人配备旅游管家。”古滇康养园旅游管家洋洋介绍,这里除了提供养老一站式服务之外,还可以满足多元定制化的旅居养老需求。

  来自北京市的杨阿姨更喜欢体验深度文化游,在古滇康养园住了一段时间后,杨阿姨在旅游管家的规划下,转去了康养机构位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的基地,“那里更暖和,还能深度体验当地的民族文化。”

  “我们目前在云南昆明、大理、腾冲、芒市等地设有基地,也与省内其他旅游、康养机构结成旅居康养产业联盟,通过整合联盟内资源,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为游客提供多元的旅居养老服务。”古滇康养园旅居业务相关负责人介绍。

  随着老年人消费观念的改变,旅居养老正成为老年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为引导旅居养老产业向体系化、规范化、品质化方向发展,昆明正在加速打造古滇片区健康养老产业集群,不断完善医院、老年大学等旅居养老配套设施,构建起“候鸟式”康养+旅居产业集聚,为游客和康养群体提供疾病诊疗、日常生活照顾、康复理疗、慢病管理、文体娱乐等一系列多元服务。

  2024年12月,晋宁区古滇片区文旅康养特色产业集聚区被评定为昆明市级特色产业集聚区。据统计,2024年该文旅康养集聚区接待游客约300万人次。

  2024年7月,云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相关意见,提出要积极培育森林康养、温泉养生等沉浸式旅游产品,着力打造跨区域“协同养老”旅居产业等要求。为推动跨区域合作,2024年12月,云南省民政厅与广东、宁夏等多个省份签订合作协议,将云南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纳入跨区域旅居养老合作框架支持范围,开发旅居养老线路。(本报记者 窦瀚洋 白光迪 李茂颖)

[ 责编:刘晗旭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黑龙江开行首趟民族非遗文化列车

  • 西部科学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国家癌症中心研究团队通过对全球胃癌流行病学进行系统分析,发现早发性胃癌呈上升趋势,年轻人群的患病风险日益增加。这一疾病模式的转变对全球胃癌防控策略提出了新挑战。
2025-01-10 09:25
9日,记者从中北大学获悉,该校孙友谊教授团队利用胶体化学体积排斥作用,并结合二维片状纳米材料剥离新方法,实现了石墨烯高效宏量制备。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2025-01-10 09:21
2024年,气象部门共建成27个国家气候观象台和8个国家大气本底站,实现气候关键区全覆盖;累计建成7.6万余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实现全国乡镇全覆盖,地面站网布局不断优化。
2025-01-10 09:15
天津大学教授胡文平、王雨、吴煌与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弗雷泽·司徒塔特教授合作撰写的论文《动态超分子扭棱立方体》1月9日在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文章介绍了他们在光电功能的手性阿基米德多面体的构筑上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
2025-01-10 09:14
9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陈春飞携手长江大学教授刘勇胜、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教授斯蒂芬·福利等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
2025-01-10 09:13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医用光谱质谱研究团队发展多培养基方法,研究并获得了肺癌细胞可重复的特征挥发性有机物,有望用于肺癌闻诊新技术开发。
2025-01-09 10:19
大模型通常具有高度的通用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已经在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等众多领域大放异彩。
2025-01-09 10:10
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推动下,该局联合各省地勘单位和矿业企业,于全国范围内展开找矿集中攻坚行动,在四川、新疆、青海、江西、内蒙古等地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锂辉石型、盐湖型、锂云母型锂矿新增资源量均超千万吨,使我国锂矿储量全球占比从6%提升至16.5%,排名从世界第六位跃升至第二位。
2025-01-09 03:10
《自然》1月9日发表的一项研究评估了淡水动物群的灭绝风险,涵盖了2.3万多个物种,发现被研究物种中约24%面临灭绝风险。
2025-01-09 09:59
随着数字技术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文化传承与创新迎来了新机遇。
2025-01-09 02:05
过去一年,怀柔科学城进入“运行为主”新阶段。2025年,怀柔科学城将持续做好“科学、科学家、科学城”三篇文章,加速形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效应,“十三五”时期布局的29个设施平台将全部试运行。
2025-01-08 09:43
屈膝、下蹲、从托盘上稳稳夹起6公斤的物料箱平举至胸前,倒退、转身、小步走向左后侧的无人物流车拖车旁,精准对位,低头、屈膝、弯腰,将物料箱放在拖车上,然后转身回到托盘前,继续搬运……
2025-01-08 09:36
基础设施是城市的骨骼,是城市安全与发展的“生命线”。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025-01-08 09:35
天寒地冻的小寒时节,攀西大裂谷却是另一番景象。四川省攀枝花市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阳光灿烂,中午的气温超过20摄氏度。
2025-01-08 09:31
1月7日,记者在2025年全国知识产权局局长会议上获悉,2024年我国知识产权量质齐升。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475.6万件,成为世界上首个突破400万件的国家。
2025-01-08 09:30
褚智勤团队联合香港大学教授林原、北京大学教授王琦、南方科技大学助理教授李携曦,开创了一种金刚石剥离技术,可获得超薄且超柔韧的金刚石膜——它就像一张纸一样可以卷起来。
2025-01-07 09:56
科技创新是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唯有高效、顺畅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才能让知识资本真正成为发展的不竭动力。
2025-01-07 09:51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6日发布消息,该校研究人员领衔编撰的《2024年全球水监测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气温再创纪录,全球水循环出现变化,导致更多极端天气、严重洪水与干旱。
2025-01-07 09:50
安徽工业大学教授曾杰、教授刘明凯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李洪良合作,验证了一种通过界面锚定策略精准调控单原子之间距离的通用方法。
2025-01-07 09:47
全球质量最高的现代栽培种甘蔗高度复杂基因组被绘制,为今后甘蔗功能基因的挖掘提供了重要基础性支撑。
2025-01-07 09:4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