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高铁营业里程达4.8万公里
首页> 经济频道> 经济要闻 > 正文

高铁营业里程达4.8万公里

来源:人民日报2025-01-03 09:36

集大原高铁开通,“八纵八横”高铁网主通道建成投产约81%

高铁营业里程达4.8万公里

  2024年12月31日,山西朔州东站开往内蒙古呼和浩特东站的动车组列车行驶在集大原高铁上。本报记者 陈沸宇 吴 勇摄影报道

  2024年12月31日,集大原(内蒙古集宁—山西大同—山西原平)高铁开通运营,从山西太原出发到内蒙古呼和浩特,坐火车原本需要5个多小时的车程,现在最快3小时12分即可到达。

  作为“八纵八横”高铁网呼南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集大原高铁开通运行后,“八纵八横”高铁网主通道建成投产约81%,在建规模约14%,骨架网加密成形。截至2024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6.2万公里,其中高铁4.8万公里。

  加速完善华北路网

  集大原高铁北起内蒙古乌兰察布,向南途经山西大同、朔州,终至山西忻州原平,全长309公里,设计时速250公里。

  ——这是呼南通道的重要一段。

  根据2016年版《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呼南通道北起呼和浩特,经大同、太原,郑州,湖北襄阳、宜昌,湖南常德、益阳、娄底、邵阳、永州,广西桂林,终至南宁,全长约2300公里。

  集大原高铁开通运营后,呼南通道呼和浩特—大同—太原—郑州—襄阳段贯通,加上正在建设的襄阳至宜昌段、邵阳至永州段,正在规划的宜昌至常德、益阳至娄底段,以及既有的永州—桂林—南宁段等,呼南通道建设有力有序。

  ——这是全国路网中的关键一“纵”。

  国铁太原局建设部主任左振飞介绍,集大原高铁开通运营后,大同至西安高铁全线贯通,两地旅行时间最快压缩至5小时以内。

  借助集大原高铁,华北高铁网进一步完善。集大原高铁北接张呼(河北张家口—呼和浩特)高铁,中部连接张大(张家口—大同)高铁,南部并入大西(大同—西安)高铁后与郑太(郑州—太原)高铁、在建的雄忻(雄安新区—忻州)高铁连通。“包头、呼和浩特、大同、张家口等城市得以更好融入全国高铁网。”左振飞说。

  ——这是内蒙古和山西的关键一“牵”。

  集大原高铁构建起连接内蒙古中西部、贯穿山西南北的通道。

  随着集大原高铁通车,朔州结束没有高铁的历史。从呼和浩特至大同的旅行时间由原先最快156分钟压缩至1个多小时,太原至大同的运行时间由原先2小时左右压缩至约90分钟。

  “更重要的是,内蒙古中西部接入全国高铁网,沿线百姓多了条说走就走的‘幸福路’。”国铁呼和浩特局运输部工程师田野介绍。

  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沿着集大原高铁一路向南,从内蒙古乌兰哈达火山,到山西云冈石窟、悬空寺、应县木塔、雁门关、金沙滩……集大原高铁把星罗棋布的美景奇观串珠成线。

  这是一条串联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文旅线”。

  “《黑神话:悟空》在山西的27处取景地,有近一半在集大原高铁沿线。”大同市旅游集散中心工作人员刘美说。

  2024年12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布12条全国冰雪旅游精品线路,其中一条即为“晋美冰雪·古建瑰宝”冰雪旅游精品线路。大同、朔州、忻州……该线路的主要节点多分布在集大原高铁沿线。

  这是一条充满新技术新产品的“创新线”。

  集大原高铁纵贯大同盆地、恒山余脉,跨越桑干河、滹沱河等大小河流,穿行紫金山自然保护区、云冈国家森林公园等17处重要环境敏感区,其建设过程离不开先进设备和工艺工法的助力。

  贺家堡跨荣乌高速特大桥,全长19.62公里,其建设运用了全国首台900吨运梁车桥面会车装置。该项目常务副经理王雄介绍,这一新设备的运用解决了特长桥梁工程运梁难题,让项目得以同时使用两台运梁车,使日运架梁工效提升40%以上,整体工期提前4个月。

  这是一条助力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线”。

  集大原高铁开通后,为内蒙古、山西深度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提供有力的交通基础设施支撑。朔州双碳产业研究院院长李亚军深有体会。朔州年产2亿多吨煤炭,在煤矸石高值利用、新型功能炭材料研发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李亚军说,研究院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建氢燃料发动机中试线和生产线,通了高铁后,专家到朔州指导和员工前往上海交流学习都更方便了。

  “八纵八横”扎实推进

  2016年版《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显示,“八纵八横”高铁网主通道规划总规模约4.5万公里。

  京沪通道、京哈—京港澳通道、青银通道、陆桥通道、沪昆通道、广昆通道等已贯通,其他通道正加快推进缺失段规划建设。

  “2024年‘八纵八横’高铁网新开工2个项目。”国铁集团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2024年1月2日,沪渝蓉高铁合肥至武汉段(以下简称“合武高铁”)开工建设,2024年2月4日,漳州至汕头高铁开工建设。

  合武高铁是沿江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线全长约330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建设工期4.5年。

  “合武高铁湖北段桩基完成1.6万余根,占比58%,其余工程也在按计划推进。”长江沿岸铁路集团公司工程管理部负责人介绍,截至2024年12月中旬,合武高铁累计完成投资84.42亿元,其中湖北段45.02亿元。

  福建漳州至广东汕头高铁是沿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线路全长约175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建设工期4.5年。

  “漳汕高铁东山跨海特大桥、洋奎村特大桥等9个工程正有序推进。”东南沿海铁路福建有限责任公司漳汕指挥部指挥长周永林介绍,漳汕高铁建成后将与福厦高铁、广汕高铁连接,对便利沿线群众出行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要打造以‘八纵八横’通道为主干、城际铁路为补充的高速铁路网,实现相邻大中城市间1至4小时交通圈、城市群内0.5至2小时交通圈。”国铁集团相关部门负责人说。

  2024年,全国铁路共有17个项目开工建设,42个项目开通运营,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506亿元。其中,老少边和脱贫地区完成铁路基建投资4342亿元、占基建总投资的76.1%。2024年,累计投产新线3113公里,其中高铁2457公里。(本报记者 李心萍)

[ 责编:刘晗旭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尔滨”雪人迎八方来客

  • 地毯小镇赶制订单生产忙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经过168小时满功率连续运行考核,全球最大华龙一号核电基地、由中核集团旗下中国核电投资控股的漳州核电1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025-01-03 09:31
社交网络的去中心化推动着信息平权,使人人都有麦克风。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发布虚假错误的信息。科普信息的发布与传播不能被流量为王和眼球效应所裹挟,而应坚持科学性、合法性。
2025-01-03 09:27
记者2日从中铁(上海)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上投”)了解到,全球首台高压射流—机械联合破岩盾构机“山大号”于近日在济南轨道交通6号线东仓站始发。
2025-01-03 09:22
当下,人工智能的火热让人们对其有了深刻的体会。尽管许多人并不完全了解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但一提起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汽车、智能交互机器人、机器狗、无人机等已广为人知的应用便浮现在人们脑海中。
2025-01-03 09:19
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2025-01-03 09:18
闸门开合,水涨船高。2025年1月1日,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三峡枢纽通过量达1.59亿吨,连续三年突破1.5亿吨大关。其中,三峡船闸运行10000余闸次,通过量1.54亿吨;三峡升船机运行4700余厢次,同比增长5.1%。
2025-01-02 09:33
波澜壮阔的海洋中,更多宝藏正待发掘,深海油气资源就是其中的宝藏之一。深海区域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如今已成为全球油气资源的主要接替区。
2025-01-02 09:31
在数字化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产生和需要存储的数据量呈爆炸式增长。传统的存储方式,如硬盘、磁带等,正面临存储容量有限、维护成本高以及存储设备寿命短等诸多限制。
2025-01-02 09:30
长期以来,科学界普遍认为这两种记忆在大脑中可以协同工作。然而,当两种记忆产生冲突时会发生什么?
2025-01-02 09:29
量子计算正加速发展!2024年12月上旬,谷歌公司推出其最新量子芯片Willow。几天之后,我国科研团队在预印本网站arXiv发布了“祖冲之三号”的相关成果。
2025-01-02 09:29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
2024-12-31 09:14
30日,“天目一号”星座23颗卫星、“云遥一号”系列12颗卫星进入中国气象局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并实现业务运行。这是商业小卫星数据首次获准进入中国气象局业务系统,为我国气象预报预测提供有力支持。
2024-12-31 04:10
教育部日前部署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及试点工作,要求2030年前实现基本普及。这对抢占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和人才高地至关重要,必将引发教育领域的系列深层变革。顺利推进人工智能教育,需深化基础研究,把握底层框架和逻辑,做好体系化构建。
2024-12-31 04:45
享受便利的同时,掌握它们背后的核心技术更为重要。如何培养更多懂人工智能、会应用人工智能、能研发人工智能的人才?
2024-12-31 04:45
30日,中国工程院、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发布的《2024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整体向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处于上升趋势,在提质增效、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呈现诸多亮点。
2024-12-31 04:45
2022年12月31日,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在建成两周年之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于12月30日首次发布《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对两年来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进行了系统性总结。
2024-12-31 04:10
从7000米级“蛟龙”号,到4500米级“深海勇士”号,再到创下10909米深度之最的“奋斗者”号,我国载人深潜能力不断突破,技术迭代能力快速提升,征服深海的故事不断续写。
2024-12-30 09:18
当前,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通过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管理,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2024-12-30 03:50
科技部30日发布了2023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数据显示,在科普经费投入方面,2023年全国科普工作经费投入首次突破200亿元,筹集额达215.06亿元,比2022年增长12.60%。
2024-12-31 04:10
“探索三号”12月29日顺利抵达三亚崖州湾南山港公共科考码头,正式入列。这是我国首艘设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
2024-12-30 04:1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