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白山黑水,勾勒锦绣山河;林海雪原,孕育万物生长。从这片生生不息的东北大地出发,中国外运踏上了与祖国共命运、同时代共发展的历程。
近期,大型纪录片《大东北》第一集《何以东北》播出,报道了中国外运在“一五”期间,为中国从苏联与东欧国家引进的156项重点工程提供进口运输任务,为东北地区工业化的顺利推进提供坚实保障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外运助力东北发展的深厚渊源。
中国外运因“运”而生,从东北而来。1946年,为了打通解放区的贸易物资生命线,中国外运的先辈们在党的领导下于东北开辟了满洲里、绥芬河口岸办事处;1948年开辟了丹东口岸办事处。这三个口岸办事处成为了中国外运的起源,也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以及新中国对外贸易事业的开局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中国从苏联与东欧国家引进了156项重点工程。这期间,中国外运作为全国货运总代理,全面承接了156项工厂设备的进口运输。在当时的复杂情况和重重难题下,为了顺利保障156工程的进口运输,1953年中国外运配合口岸海关、铁路制定了进口物资交接发运办法,通过优先配车、优先换装、优先发运的“三优先”措施,保障了设备进口运输零失误。在156个重点工程中,超过三分之一的项目落户东北,从中诞生了第一炉钢水、第一架飞机、第一辆汽车等诸多新中国的“第一”,助力东北承担起“共和国长子”的重任,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工业基础。
156项重点工程项目之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厂。图源:满洲里日报
中国外运在7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紧密伴随东北的发展,开辟了我国对外贸易运输的先河,见证了东北开放创新的进程,形成了诸多发展成果,也留下了许多生动故事。(李思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