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世界最大“水能充电宝”全面投产发电
首页> 经济频道> 经济要闻 > 正文

世界最大“水能充电宝”全面投产发电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2025-01-02 09:56

  世界最大规模抽水蓄能电站,全面投产发电!

  12月31日,国家电网河北丰宁抽水蓄能电站11号机组,经过紧张调试和试运行,状态良好,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这座拥有12台机组的“水能充电宝”“满格”运行。

  为何被称作“水能充电宝”?

  生活中,人们经常会用到手机充电宝,平时对它进行充电“储能”,当手机电量不足时,让它“放电”应急。抽水蓄能电站也是这个原理。

  “电站的上水库位于山谷中央,如同一个天然水盆,通过在山体深处修建的6条直径约7米的双向水道,与下水库相连。”丰宁电站运行部主任赵日升说,400多米的落差,让水在升降间实现电能、势能互相转化。

  之所以将丰宁电站称作“水能充电宝”,是因为当电力系统的电力富余时,电站用风电、光伏电能抽水到高处储存,在电力不足时再放水发电,实现“储能—发电—备用”,由此解决电能难以存储的难题,调节供需矛盾。

  近年来,华北电网新能源发电装机增长迅速,截至目前已超过2.7亿千瓦。新能源在电力系统中占比不断提高,对电力系统的灵活调节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这种情况下,“水能充电宝”可发挥大作用。

  国网新源河北丰宁抽水蓄能有限公司董事长倪晋兵表示,抽水蓄能电站在整个电网中能够发挥“稳定器”“调节器”“平衡器”的作用,解决风、光等新能源发电的随机性、波动性、间歇性问题。

  倪晋兵说,“水能充电宝”以水为介质,通过电能、势能间的转化,存储张承坝上地区富余的风光绿电,不仅维护电网安全、减少弃风弃光,还保证了京津冀地区的绿电供应。

  它究竟有多“大”?

  作为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丰宁电站建设创造了抽水蓄能电站四项“世界第一”。

  装机容量世界第一。电站安装了12台30万千瓦单级可逆式水泵水轮发电电动机组,总装机容量达360万千瓦,装机容量为世界抽水蓄能电站之最。

  储能能力世界第一。电站上水库一次蓄满可储存新能源电量近4000万千瓦时,12台机组满发利用小时数达到10.8小时,是华北地区唯一具有周调节性能的抽蓄电站,保证了它在储能和调节领域能“大显身手”。

  地下厂房规模世界第一。“大显身手”要有“大空间”,丰宁电站的地下厂房单体总长度414米,高度54.5米,跨度25米,是目前最大的抽蓄电站地下厂房。

  地下洞室群规模世界第一。建设过程中,丰宁电站首次系统性攻克复杂地质条件下超大型地下洞室群建造关键技术,地下洞室多达190条,总长度50.14千米,地下工程规模庞大。

  从2013年5月开工到最后一台机组投产发电,11年间,实现了世界最大抽水蓄能电站自主设计和建设,创造了我国抽水蓄能发展史上多个纪录。

  “今天投用的11号机组是一台交流励磁变速机组,与传统定速机组相比,它具有水泵功率有效调节、运行效率更高、调度更灵活等优越性。”丰宁电站机电部工程师王志远说,它通过改变机组转速,在一定范围内灵活调节抽水负荷,从而更灵活地响应电网的用电需求。

  这也是首次在国内采用大型变速抽水蓄能机组技术,它填补了国内大型交流励磁变速抽蓄机组应用空白,为抽水蓄能行业技术再升级、精准配合新能源出力波动调节开辟了新思路,为我国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积累了经验。

  它能够带来多少“绿”?

  清洁能源产业具有低碳、环保、可再生等特性,是生态环境影响小、经济效益高的优势产业。这其中,抽水蓄能项目转换效率高、储能量大,是清洁能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滦河是北京、天津区域的重要水源,改善滦河区域生态环境关系到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丰宁电站建设过程中,配合滦河水环境治理工程,新建拦沙库调蓄泥沙,清理工程区内滦河干流底部淤泥180余万立方米。

  电站建设中,工程团队长期致力于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成功培育河北省重点保护植物蒙椴510株;积极改善滦河湿地生态环境,增加工程区湿地面积800余亩,吸引了黑鹳、白鹳、白鹡鸰、白天鹅等珍稀鸟类前来栖息。

  “丰宁电站全面投产后,每年可节约48.08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0万吨,相当于造林24万亩,有力推动京津冀地区的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倪晋兵说,随着电站12台机组全部投产发电,年发电量将达到66亿千瓦时,这个发电量可以满足260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

  (新华社石家庄电 记者冯维健 戴小河 张玮华)

[ 责编:刘晗旭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黑龙江开行首趟民族非遗文化列车

  • 西部科学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国家癌症中心研究团队通过对全球胃癌流行病学进行系统分析,发现早发性胃癌呈上升趋势,年轻人群的患病风险日益增加。这一疾病模式的转变对全球胃癌防控策略提出了新挑战。
2025-01-10 09:25
9日,记者从中北大学获悉,该校孙友谊教授团队利用胶体化学体积排斥作用,并结合二维片状纳米材料剥离新方法,实现了石墨烯高效宏量制备。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2025-01-10 09:21
2024年,气象部门共建成27个国家气候观象台和8个国家大气本底站,实现气候关键区全覆盖;累计建成7.6万余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实现全国乡镇全覆盖,地面站网布局不断优化。
2025-01-10 09:15
天津大学教授胡文平、王雨、吴煌与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弗雷泽·司徒塔特教授合作撰写的论文《动态超分子扭棱立方体》1月9日在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文章介绍了他们在光电功能的手性阿基米德多面体的构筑上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
2025-01-10 09:14
9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陈春飞携手长江大学教授刘勇胜、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教授斯蒂芬·福利等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
2025-01-10 09:13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医用光谱质谱研究团队发展多培养基方法,研究并获得了肺癌细胞可重复的特征挥发性有机物,有望用于肺癌闻诊新技术开发。
2025-01-09 10:19
大模型通常具有高度的通用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已经在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等众多领域大放异彩。
2025-01-09 10:10
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推动下,该局联合各省地勘单位和矿业企业,于全国范围内展开找矿集中攻坚行动,在四川、新疆、青海、江西、内蒙古等地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锂辉石型、盐湖型、锂云母型锂矿新增资源量均超千万吨,使我国锂矿储量全球占比从6%提升至16.5%,排名从世界第六位跃升至第二位。
2025-01-09 03:10
《自然》1月9日发表的一项研究评估了淡水动物群的灭绝风险,涵盖了2.3万多个物种,发现被研究物种中约24%面临灭绝风险。
2025-01-09 09:59
随着数字技术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文化传承与创新迎来了新机遇。
2025-01-09 02:05
过去一年,怀柔科学城进入“运行为主”新阶段。2025年,怀柔科学城将持续做好“科学、科学家、科学城”三篇文章,加速形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效应,“十三五”时期布局的29个设施平台将全部试运行。
2025-01-08 09:43
屈膝、下蹲、从托盘上稳稳夹起6公斤的物料箱平举至胸前,倒退、转身、小步走向左后侧的无人物流车拖车旁,精准对位,低头、屈膝、弯腰,将物料箱放在拖车上,然后转身回到托盘前,继续搬运……
2025-01-08 09:36
基础设施是城市的骨骼,是城市安全与发展的“生命线”。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025-01-08 09:35
天寒地冻的小寒时节,攀西大裂谷却是另一番景象。四川省攀枝花市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阳光灿烂,中午的气温超过20摄氏度。
2025-01-08 09:31
1月7日,记者在2025年全国知识产权局局长会议上获悉,2024年我国知识产权量质齐升。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475.6万件,成为世界上首个突破400万件的国家。
2025-01-08 09:30
褚智勤团队联合香港大学教授林原、北京大学教授王琦、南方科技大学助理教授李携曦,开创了一种金刚石剥离技术,可获得超薄且超柔韧的金刚石膜——它就像一张纸一样可以卷起来。
2025-01-07 09:56
科技创新是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唯有高效、顺畅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才能让知识资本真正成为发展的不竭动力。
2025-01-07 09:51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6日发布消息,该校研究人员领衔编撰的《2024年全球水监测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气温再创纪录,全球水循环出现变化,导致更多极端天气、严重洪水与干旱。
2025-01-07 09:50
安徽工业大学教授曾杰、教授刘明凯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李洪良合作,验证了一种通过界面锚定策略精准调控单原子之间距离的通用方法。
2025-01-07 09:47
全球质量最高的现代栽培种甘蔗高度复杂基因组被绘制,为今后甘蔗功能基因的挖掘提供了重要基础性支撑。
2025-01-07 09:4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