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千行百业加速推陈出“新”
首页> 经济频道> 经济要闻 > 正文

千行百业加速推陈出“新”

来源:经济参考报2025-01-02 09:51

千行百业加速推陈出“新”

——解码呼和浩特市经济增长关键动力

  2024年前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2%,在省会城市中居于前列;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达到当地10年来最好水平……近几年,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来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新引擎、新路径、新动能让这里持续释放经济社会稳中快进的内驱力。多年来,呼和浩特悉心培育“六大产业”集群,潜心打造“六个区域中心”,精心建设“五宜城市”。一个昂扬奋进的青春之城,正在全国大舞台绽放光彩。

  “六大产业”成驱动经济增长强力引擎

  走进呼和浩特和林格尔新区的全球运营商最大单体智算中心——中国移动智算中心(呼和浩特),载满智算服务器的一排排黑色机柜发出“嗡嗡”作业声,指示灯不时闪烁。该中心智能算力规模高达每秒670亿亿次浮点运算次数,填补了我国人工智能广泛应用于交通、医疗等领域所需算力的巨大缺口。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持续放大区位及资源优势,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起以绿色算力为代表的电子信息技术、绿色农畜产品加工、新材料和现代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清洁能源、现代化工等“六大产业”集群。这“六大产业”已经成为驱动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2023年总产值达2430亿元。

  当前,电子信息技术产业集群集聚效应在呼和浩特市全面释放。和林格尔新区管委会介绍,位于国家“东数西算”八大枢纽节点内蒙古枢纽节点的呼和浩特市,全力建设和林格尔数据中心集群这一国家数据中心集群,绿色算力产业迎来大发展。截至2024年10月底,内蒙古和林格尔新区算力规模突破3万P,其中智能算力2.8万P,占比93%。和林格尔新区已引进内蒙古数据交易中心等算法孵化、人工智能、数据应用项目近100个,利用强大智算能力,发力人工智能。

  以奶业为代表的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正在迈上新台阶。呼和浩特市有“中国乳都”之称,牛奶生产效率之高以秒计算。“目前,呼和浩特已建成规模化奶牛牧场143个,奶产量突破200万吨,生鲜乳主要质量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呼和浩特市农牧局副局长吕莉华说,当地不仅培育出伊利、蒙牛两大千亿级乳品加工企业,更汇聚193家规模以上乳制品相关企业,去年乳业全产业链营收达2560亿元。

  远景智能制造产业园、鑫环10万吨颗粒硅等项目建成投产,新材料和现代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龙头带动效应明显;建成全球最大的口蹄疫苗、高效金霉素生产基地,作为传统支柱产业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进一步壮大;中电储能独立共享储能电站等项目开工建设,带动清洁能源产业集群走出示范引领新路子;久泰乙二醇、旭阳焦化等项目达产达效,现代化工产业集群实现多链融合发展……

  2024年前三季度,呼和浩特市地区生产总值2859.0亿元,同比增长6.2%。“我们拉长板,补短板,聚力培育‘六大产业’集群。”呼和浩特市发展改革委主任伊德尔说,“目前‘六大产业’集群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90%,为全市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动能。”

  当前,呼和浩特市正以“六大产业”集群为基础,铆足力气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要在科技投入、平台建设、产业创新、人才引育等方面进行突破。”呼和浩特市委副书记、市长贺海东说,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生产力迭代升级的必然选择,呼和浩特一定沿着这个方向坚定不移走下去,全面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六个区域中心”建设加速提升首府城市承载力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近几年深入实施“强首府”工程,着力打造包括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区域交通物流中心、区域现代消费中心、区域休闲度假中心、区域教育医疗中心、区域绿色金融中心在内的“六个区域中心”。经过努力,首府城市承载力进一步提升,正在成为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走进位于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金宇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口蹄疫灭活疫苗车间,工作人员身着防护服穿梭于大大小小的金属罐之间。“金宇生物攻克了细胞大规模悬浮培养技术和千倍纯化浓缩工艺,成为参与制定国家口蹄疫苗质量检测标准的牵头企业。”公司车间经理邢瑞介绍。

  金宇生物只是呼和浩特市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一个缩影。当地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通过发挥“政校企”创新创业联盟作用、建立财政科技投入年度增长20%的机制、完善科技服务体系等一系列举措,呼和浩特市创新能力实现新突破,正在成为自治区科技创新“主引擎”。“目前,呼和浩特有自治区级及以上创新平台593家,较2021年增长56%。”呼和浩特市副市长焦鸿说,“科技赋能全市产业创新能力大幅增强。”

  2021年以来,呼和浩特市启动实施一大批重点交通物流项目。全市投入运营大型物流园区14个,培育投资5000万元以上物流仓储项目19个,总投资达到115亿元,先后获批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国家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等称号,四通八达的区域交通物流中心建设成果显著。

  呼和浩特市还加快推进区域教育医疗中心建设,家住新城区亲亲尚城小区的张清就是受益者之一。“家里最重要的就是‘一老一小’,孩子上学问题不愁,家门口就是山水小学,出门5分钟就到。之前老人看病非常不方便,自从去年新城区医院北院区开了后,我们也不愁给老人看病了。”张清说。

  此外,呼和浩特市进一步改造提升商圈品质,发展跨境电商、冷链电商等新业态,构建特色商贸服务新场景,打造区域现代消费中心;不断丰富旅游业态,加大4A、5A级景区创建力度,做好演艺经济、冬季冰雪游,大力发展全域全季游,打造区域休闲度假中心;用好金融活水,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重大项目建设、民生工程等方面的工作质效,打造区域绿色金融中心。

  通过打造“六个区域中心”,首府都市圈辐射能力进一步放大,成为牵引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

  “五宜”城市建设绘就幸福栖居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充分发挥重点项目对宜居、宜业、宜学、宜养、宜游等“五宜城市”建设的引领、带动和支撑作用。2024年,当地高标准谋划重点项目1175个,显著提高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从“住有所居”到“住有优居”,呼和浩特市全力构筑人人宜居的栖息地。2021年以来,当地完成930个老旧小区改造。走进新城区改造完成的八一小区,住宅楼外立面焕然一新,柏油路宽敞平整。再往里走,养老服务中心、儿童游乐场、篮球场、羽毛球场等各项设施配套齐全,小区里充满欢声笑语。“我住这几十年了,以前小区又破又脏。但2024年老旧小区改造完成后,简直换了一副模样,生活质量提高了一大截。”居民田华全说。

  在呼和浩特市,时时处处展现着宜业的生动情景。走进市区一家酒吧,老板声情并茂地讲述他的创业故事。“我申请了1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提交手续后不到一周就放款了,减轻了我的资金压力。”酒吧老板杨增辉说,“从店铺开业到现在已经半年了,生意越来越好,每天能收入大约3000元。等团队的运作模式再成熟些,我打算再开一家不同风格的店铺。”

  近几年,呼和浩特市以稳定和扩大就业为统揽,以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人群为重点,深入实施“宜业首府”建设、“十万大学生留呼工程”“技能呼和浩特”等专项行动,确保群众端好就业“饭碗”。2024年,当地共举行45场“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活动,发放创业担保贷款9725万元,全市城镇累计新增就业6.19万人,“零就业”家庭始终保持动态清零。

  走进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塞上老街,古建筑、非遗手工艺品、特色小吃应接不暇,市民游客熙熙攘攘。街区内88处不可移动文物、37个非遗项目和16家老字号,为这里增添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塞上老街积极引入新兴业态,发展首店经济、夜经济,致力于打造全新景区游玩空间和氛围。”玉泉区景区服务中心副主任赵睿说。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宜游城市建设持续发力,成绩亮眼。蒙牛工业旅游景区被评为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大青山红色旅游景区、武川草原之门成功创建4A级景区,2024年5月至8月的系列演唱会接待游客超170万人次。2024年1月至11月,呼和浩特市接待国内游客超5299万人次,总花费超83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76%、13.30%,均居内蒙古第一。

  在建设宜学、宜养城市方面,呼和浩特市也取得明显效果。该市出台《首府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教育优质均衡发展10条措施》等20余个政策文件,2021年至2023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年均增长21.3%;通过强化人才支撑、医保支撑、信息化支撑、院前急救支撑,让群众在“好看病、看好病、少得病、少花钱”上获得感进一步增强。(记者 张云龙 王靖 王雪冰)

[ 责编:刘晗旭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自贡:非遗贺新春 点亮中国灯

  • 给动车“体检” 保春运安全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两年,教育生态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变。不论是大学、中小学还是学生与家长,都将在国家战略的牵引下重新确认自身的定位与方向。
2025-01-17 12:26
数据作为数字时代的“新石油”,不仅是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是人工智能科技创新的关键创新资源。
2025-01-17 04:30
数千年来,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从未停歇,2025年亦是如此。在这一年中,一大批探测器将承载着人类的好奇心,奔赴“星辰大海”,去揭示浩瀚星空的奥秘。此外,人类还渴望能够“扶摇直上”,亲身进入太空体验秘境。
2025-01-17 10:02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西湖实验室申恩志团队联合吴建平团队成功揭示了小鼠体内PIWI蛋白(MILI蛋白)与piRNA协作切割目标RNA(核糖核酸)的全过程。
2025-01-17 10:00
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庞全全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玻璃相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材料,并采用该材料研制出具有优异快充性能和超长循环寿命的全固态锂硫电池。
2025-01-17 04:30
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早期陆地维管植物为何会发生复杂变化?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黄璞联合国内多名学者,发现并报道了在贵州下泥盆统蟒山群发掘的距今约4.1亿年前的“迷你”植物——包阳工蕨化石。
2025-01-17 04:30
在星际空间中,被冰覆盖的尘埃颗粒是复杂有机分子生成的关键载体,因此,“看”清楚冰表面的原子结构,对于探索生命起源和物质来源具有重要意义。
2025-01-16 04:15
近日,国务院批准同意《浙江省义乌市深化国际贸易综合改革总体方案》,此次改革以数字化技术全面嵌入交易、物流、支付、融资等贸易供应链监管与服务的各个环节,为中小微主体降本增效,从而实现“买全球卖全球”的国际贸易目标。
2025-01-16 04:15
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但“吃得好”并不等同于吃得营养健康。一日三餐,看似吃饱吃好了,但很可能因营养成分摄入不均衡使身体处于隐蔽性营养需求饥饿状态。
2025-01-16 04:15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以下简称“大赛”)1982年创办,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共同主办的青少年科技创新赛事,旨在发现和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
2025-01-16 04:15
15日,2024年度中国气候研究重大进展发布会在江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行。此次发布的10项气候研究重大进展,涵盖气候预测、气候变化影响、气候系统演变等多个领域。
2025-01-16 04:15
近年来,在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以及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指导下,北京大学、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等机构联合当地社区监测员,对2015年至2021年在三江源区域12个长期监测位点开展的雪豹等野生动物监测工作进行汇总,相关研究结果已在国际学术期刊《生物多样性与保护》在线发表。
2025-01-16 04:15
2025年1月1日起,修订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正式施行。这是继2007年4月1日《条例》实施以来,17年来的首次修订。
2025-01-15 10:08
14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的关键子系统“偏滤器等离子体与材料相互作用研究平台”完成测试,超导直线等离子体装置“赤霄”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行。
2025-01-15 10:00
我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以来,已取得一系列重大找矿成果,一大批共伴生、低品位资源转化为可利用资源。
2025-01-15 09:58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迫切需要。
2025-01-15 09:57
藏粮于技,科技创新保障粮食安全,杂交技术实现新突破,育成亩产超过1200公斤的绿色超级稻等,刷新世界纪录。
2025-01-15 09:55
近日,深空产业协同创新联盟成立大会暨第一届深空产业论坛在安徽合肥高新区举办,标志着深空探测产业化进程迈出坚实一步。此次活动的举办,也是合肥高新区着力发展未来产业的生动注脚。
2025-01-14 10:03
2025年,人工智能究竟将如何发展?哪些领域会诞生新的消费场景?我们又可以如何拥抱变化?
2025-01-14 09:56
为进一步加大对创新药的支持力度,国家医保局将研究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包括拓宽创新药支付渠道、探索建立丙类药品目录等。
2025-01-14 09:4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