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创新“智造” 新能源汽车加速跑
首页> 经济频道> 经济要闻 > 正文

创新“智造” 新能源汽车加速跑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01-02 09:42

在广西柳州市上汽通用五菱精益智造工厂,机器人为汽车装配挡风玻璃。新华社记者 金皓原摄

  一谈起自动化汽车工厂,人们脑海中常常浮现这样的场景:机器人手臂自主完成各种任务,摆动繁忙;无人叉车满载货物沿规划线路穿梭自如,折返往来;大屏幕上生产数据实时滚动更新,精准记录……

  近年来,人工智能、5G通信、物联网等技术协同应用密切,不仅让汽车拥有了更聪明的“大脑”,整车生产线也更加智能化。产业界、科技界奋勇攻关、协同创新,共同推动汽车行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新能源汽车成为集中展示中国产业创新实力的窗口之一。

  “智能岛”为汽车生产装上数字化“大脑”

  在广西柳州,步入上汽通用五菱精益智造工厂,与传统生产线截然不同的“岛式”生产车间映入眼帘。

  工业机器人有序生产,载有汽车车身的无人驾驶物流车在各车间穿行,250多台机器人负责汽车的组装、检测、运输……从高处俯瞰,这样的生产模块的确像一个个“岛屿”,排列错落有致,一辆辆新能源智能化汽车在这里下线,被送往全国乃至国际市场。

  “车动,‘岛’不动。”据上汽通用五菱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韩德鸿介绍,通过解构重组制造工序,五菱精益智造工厂改变传统的“流水线”串联式生产模式,构建了以“智能岛”为主体的柔性化产线。实现了从用户到生产的全链条数字化直连。

  具体来看,数字化中心是这座精益智造“岛式”工厂的智慧核心,通过大屏实时监控工厂物流、装配与质量控制等各个环节,确保生产高效运行。此外,依托庞大的用户数据与网点销售信息,数字化中心能够预测市场需求,动态调配供应链资源,实现智能规划最优生产队列。

  对这家已走过60余个春秋的企业来说,实现这样的创新尤为不易。

  回望几年前,五菱销量曾在2017年达到218万辆的历史最高水平,然而此后却遭遇销量下降的发展瓶颈,想要破除发展障碍唯有转型。

  怎么办?经过翔实调研,“进军新能源汽车市场”逐渐成为大家的共识。

  “新能源汽车的关键在‘三电’,电池、电驱、电控。”五菱技术中心总经理刘昌业说,其中,核心控制器芯片的难题必须攻克,也就是电控。

  日夜鏖战,与时间赛跑。一次次分析数据、一次次验证算法、一次次摸底测试,最终,完全搭载国产芯片的底盘关键控制器诞生。

  从自主研发芯片到创新提出“岛式”生产,实现蝶变的原因不曾改变——解放思想,敢闯敢试。竞争不断加剧,不抢抓时间转型升级就很可能掉队。

  构建新能源产业链全链生态布局

  从2015年开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依靠科技创新赋能,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竞争中异军突起,领跑全球。这样的换轨超越,是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2023年,中国太阳能电池(光伏电池)、风力发电机组产量分别达到6.5亿千瓦、1.4亿千瓦,比2018年分别增长了4.9倍、7.4倍;生产生活方式更绿色,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支撑。

  基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特点,近年来,中国车企正在推动上下游优质要素汇集,构建新能源产业链全链生态布局,助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我们和产业链伙伴共同投资430亿元,实施新能源汽车转型升级‘一二五’工程。”韩德鸿介绍,“一”,就是以国家级标准建设广西新能源汽车实验室,作为创新策源地,其主要任务是打破技术垄断,形成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人才聚集和自主供应链落地柳州。“二”,是快速形成纯电动汽车、混动汽车双百万规模。“五”,是构建能源系统、智慧电驱、电子电控、智能移动机器人、商业创新五个百亿产业集群。全力打造新质生产力,持续推进新能源汽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中国汽车为全球汽车市场增添亮色

  2024年11月底,在曼谷举行的第四十一届泰国国际汽车博览会上,多家中国车企携最新车型亮相,受到多方关注。近年来,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中国品牌汽车掀起“出海热”,为全球汽车市场增添亮色。

  以东盟为例。近年来,东盟国家纷纷推出优惠政策,面向全球吸引新能源车企前来投资,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促进经济绿色转型的重要举措。随着中国与东盟国家汽车产业合作不断深化,2023年,中国品牌占东盟新能源汽车销量已达67%。

  在泰国,长城、比亚迪、广汽埃安等多家中国企业先后投资建厂,助力当地汽车产业链提质增效。

  在印度尼西亚,五菱、奇瑞等企业积极拓展市场,稳步推进本地化,助力当地将新能源汽车产业打造为新的增长引擎,实现交通领域绿色转型。

  “自2017年发布首款自主研发的新能源汽车产品以来,我们推出全球小型电动车构架GSEV(Global Small Electric Vehicle)。GSEV还与印尼、印度等国家签订了技术转让协议,五菱印尼公司生产的Air ev新能源汽车还成为2022年印尼G20峰会的官方用车。2024年一季度,五菱新能源在印尼市场份额占比64%。”韩德鸿说。

  近两年,东盟国家电动汽车销量年均增长率大幅提高。马来西亚2023年电动汽车销量同比增长280%,印度尼西亚2024年前8个月电动汽车销量同比翻番。业内分析人士表示,中国车企“出海”,为当地带去最新技术和产品,不仅有助于绿色和环保型电动汽车工业快速发展,还会在当地培养一批技能娴熟的产业工人,这将为双方带来更多发展机遇。(孙亚慧)

[ 责编:刘晗旭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各国冰雕高手“冰城”秀技

  • 古老八廓街邂逅传统藏装之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经过168小时满功率连续运行考核,全球最大华龙一号核电基地、由中核集团旗下中国核电投资控股的漳州核电1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025-01-03 09:31
社交网络的去中心化推动着信息平权,使人人都有麦克风。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发布虚假错误的信息。科普信息的发布与传播不能被流量为王和眼球效应所裹挟,而应坚持科学性、合法性。
2025-01-03 09:27
记者2日从中铁(上海)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上投”)了解到,全球首台高压射流—机械联合破岩盾构机“山大号”于近日在济南轨道交通6号线东仓站始发。
2025-01-03 09:22
当下,人工智能的火热让人们对其有了深刻的体会。尽管许多人并不完全了解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但一提起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汽车、智能交互机器人、机器狗、无人机等已广为人知的应用便浮现在人们脑海中。
2025-01-03 09:19
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2025-01-03 09:18
闸门开合,水涨船高。2025年1月1日,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三峡枢纽通过量达1.59亿吨,连续三年突破1.5亿吨大关。其中,三峡船闸运行10000余闸次,通过量1.54亿吨;三峡升船机运行4700余厢次,同比增长5.1%。
2025-01-02 09:33
波澜壮阔的海洋中,更多宝藏正待发掘,深海油气资源就是其中的宝藏之一。深海区域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如今已成为全球油气资源的主要接替区。
2025-01-02 09:31
在数字化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产生和需要存储的数据量呈爆炸式增长。传统的存储方式,如硬盘、磁带等,正面临存储容量有限、维护成本高以及存储设备寿命短等诸多限制。
2025-01-02 09:30
长期以来,科学界普遍认为这两种记忆在大脑中可以协同工作。然而,当两种记忆产生冲突时会发生什么?
2025-01-02 09:29
量子计算正加速发展!2024年12月上旬,谷歌公司推出其最新量子芯片Willow。几天之后,我国科研团队在预印本网站arXiv发布了“祖冲之三号”的相关成果。
2025-01-02 09:29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
2024-12-31 09:14
30日,“天目一号”星座23颗卫星、“云遥一号”系列12颗卫星进入中国气象局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并实现业务运行。这是商业小卫星数据首次获准进入中国气象局业务系统,为我国气象预报预测提供有力支持。
2024-12-31 04:10
教育部日前部署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及试点工作,要求2030年前实现基本普及。这对抢占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和人才高地至关重要,必将引发教育领域的系列深层变革。顺利推进人工智能教育,需深化基础研究,把握底层框架和逻辑,做好体系化构建。
2024-12-31 04:45
享受便利的同时,掌握它们背后的核心技术更为重要。如何培养更多懂人工智能、会应用人工智能、能研发人工智能的人才?
2024-12-31 04:45
30日,中国工程院、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发布的《2024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整体向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处于上升趋势,在提质增效、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呈现诸多亮点。
2024-12-31 04:45
2022年12月31日,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在建成两周年之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于12月30日首次发布《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对两年来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进行了系统性总结。
2024-12-31 04:10
从7000米级“蛟龙”号,到4500米级“深海勇士”号,再到创下10909米深度之最的“奋斗者”号,我国载人深潜能力不断突破,技术迭代能力快速提升,征服深海的故事不断续写。
2024-12-30 09:18
当前,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通过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管理,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2024-12-30 03:50
科技部30日发布了2023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数据显示,在科普经费投入方面,2023年全国科普工作经费投入首次突破200亿元,筹集额达215.06亿元,比2022年增长12.60%。
2024-12-31 04:10
“探索三号”12月29日顺利抵达三亚崖州湾南山港公共科考码头,正式入列。这是我国首艘设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
2024-12-30 04:1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