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2024中国向“新”而行
首页> 经济频道> 经济要闻 > 正文

2024中国向“新”而行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12-31 09:41

9月19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59、60颗北斗导航卫星。杨志远摄(新华社发)

  图为安徽省合肥市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新华社记者 周 牧摄

图为江门中微子实验探测器的光电倍增管。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摄

6月26日,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举行的嫦娥六号返回器开舱仪式现场,科研人员取出月球样品容器准备称重。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摄

10月16日,科研人员在极端条件光谱测量—拉曼实验站调试光路。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摄

11月17日拍摄的靠泊在广东省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科考码头的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摄

  2024年,创新的中国,每一分钟都在发生什么?

  一分钟,手机地图导航中的北斗定位服务平均会使用4.2亿次;光伏产业园可以生产太阳能电池片超过1万片;物流单仓自动分拣系统可以处理3000个包裹;嫦娥六号探测器可以飞600多公里……2024年,中国向“新”而行,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创造,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不断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近年来,中国科技实力持续增强,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科创投入持续增加,国家创新体系更加健全,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科技产出量质齐升。中国正向着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一个“新”潮澎湃的中国,精彩无限,未来可期。

 

  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2024年,中国的创新能力继续稳步提升,科技实力正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日前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在全球的创新力排名较去年上升1位至第十一位,是10年来创新力上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

  放眼世界,中国是全球创新能力上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拥有最多的研发人员,发明专利申请量居世界首位,有能力占据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

  2024年,中国知识产权申请再创佳绩。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表示,上半年,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转让许可次数同比增长22.2%,一批高价值专利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产业场景中加速落地。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达到15.3万亿元,占GDP比重增至12.7%。今年1—5月,知识产权使用费进出口总额达1800亿元,同比增长14.1%,其中出口额同比增长17.7%,高于进口额增速4.7个百分点。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网站刊文表示,中国作为世界研发实验室的作用日益增强,很多跨国企业在中国的研发中心已成为创新摇篮,其创新成果正广泛应用在全球各地。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邓鸿森表示,中国构建了知识产权保护和创新生态系统,成为全球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贡献者。“中国提交的知识产权数量超过全球其他国家的总和,这充分证明了中国政府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

  “中国有效地将创新投入转化为创新产出。”《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的“创新产出”和“创新投入”分别排在第七位和第二十三位,均高于2023年。以C919大飞机为例,在供给端,仅研制就有1000多家企事业单位参与,带动6000多项民用飞机技术实现集群式突破;需求端,商业首飞仅一年多,就已收获上千架订单,迈入商业运营新阶段。依托供需优势,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中国正加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让更多创新之花结出产业硕果。

  在全球创新指数的七大领域中,中国在知识与技术产出、基础设施和商业成熟度方面的排名靠前;在动力电池、电动汽车等具体细分领域,中国的创新发展和应用推广对拉动创新发挥重要作用,反映出中国创新发展的强大动能和广阔前景。如在动力电池领域,从传统三元锂、磷酸铁锂到半固态电池,再到最新的全固态电池,电池材料研究接连突破,助推新能源汽车领跑全球。

  根据《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2024年,中国拥有26个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超过去年的24个,位居世界第一。随着中国创新能力稳步增长,这已是中国连续第二年荣登榜首。

  全球创新指数中的科技创新集群是指在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密度分布的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和创新产业的集合体,通常具备强大的创新能力,并在全球科技和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全球十大科技创新集群榜中有7个在亚洲,其中,中国深圳—香港—广州城市群、北京市、上海—苏州城市群、南京市排名前十。

  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认为,中国在科技集群数量上占据优势,有多方面原因,比如政府的大力支持、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科研机构的积极参与等,尤其是中国企业技术专利数量大幅度增长。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办事处主任刘华表示,中国科技产出快速增长有目共睹,特别是在国际专利申请方面。中国科技集群的强劲表现反映了中国政府的强有力支持、企业的创新能力以及研究机构的积极参与。

  中国科技创新集群内的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产生了大量的创新成果,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与全球科技进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首席经济学家卡斯滕·芬克表示,很多创新活动都发生在中国的大都市区,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综合多项指标来看,中国很多行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已处于世界最前沿的水平。

  创新成果竞相涌现

  2024年,中国创新领域捷报频传,大国重器亮点纷呈,创新成果竞相涌现。

  更高——珠穆朗玛峰开通首个5G-A基站,世界最高峰迈步进入5.5G时代。

  更快——创下10项“全球之最”的深中通道,以24公里的长度和30分钟的车程,让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按下“加速键”。

  更深——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入列,钻探“利器”即将挺进地球深部。

  更远——从地球到火星,“天问一号”前不久刚刚公开发布第十二批科学探测数据。

  更强——中国造船业不断向海图强,大型邮轮、航空母舰、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造船工业“皇冠上的三颗明珠”全部集齐。

  这一年,中国不断刷新科技创新的“成绩单”,持续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的科技动能。

  从全球最大26兆瓦级海上风力发电机组下线,到自主研制的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顺利点火;从我国首颗可重复使用返回式技术试验卫星成功回收,到全球首例介入式脑机接口传感器血管内取出试验获得成功;从自主研制的AG60E电动飞机成功首飞到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上线,从嫦娥六号任务实现人类首次月背采样返回,到歼—35A战斗机亮相珠海航展引发观众热潮……一项项科技成果,不仅标注着科技发展的中国高度,也为全球科技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这一年,立足国家长远发展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为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攻关提供更有力支撑,中国的大科学装置建设不断加快,在建和运行项目超60个,部分设施综合水平迈入全球第一方阵。

  在北京怀柔,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最近在镍基高温超导体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在安徽合肥,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夸父”的建设进一步提速,2025年底,中国将全面建成国际磁约束聚变领域参数最高、功能最完备的研究平台。

  在四川稻城,极难观测的宇宙射线,被稻城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捕捉到痕迹。

  在广东江门,中微子实验已启动液体灌注工作,江门中微子实验建成后,将成为国际中微子研究的中心之一。中国在中微子研究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巩固。

  在黑龙江哈尔滨,中国航天领域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顺利通过验收。“我们把‘空间站’建在了地球上,这意味着未来许多需要抵达太空才能进行的实验,在地面上就能完成。”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常务副总指挥、哈尔滨工业大学空间环境与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李立毅说。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博士后王宁宁说:“大科学装置是催生变革性技术,孕育‘从0到1’重大科学突破的关键平台。有了它,我们有望攻关重大科技问题,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

  这一年,随着新动能集聚,新业态涌现,新产业壮大,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的新质生产力在中国加速形成。

  陕西延安,机器人在田间穿梭,将苹果采摘装筐后,由无人运输车送往仓库;福建厦门,智能工厂将制衣时长由原本的3天压缩至3小时,一条产线同步制作超过50种服装;安徽合肥,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已完成130多个国家发送的量子计算任务……纵观全国,新质生产力持续迸发强劲动能。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说:“中国经济正处在转型升级关键期,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加快产业创新步伐,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上海引进一批高水平研究机构,集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的人才80多万名;安徽加速建设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壮大汽车、电子信息等产业;贵州抢抓人工智能“风口”壮大数字经济,深入实施六大重大科技战略行动……2024年,各地区各部门勇争先、善作为,因地制宜实施创新政策,服务新质生产力。

  传统产业蝶变升级,钢铁、纺织、机械等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生物技术、新能源等新赛道崛起;未来产业加速布局,生成式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前沿领域创新捷报频传……2024年,在创新带动下,中国的产业升级步履铿锵。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4》,2024年,中国区域科技创新水平进一步提升,多层次、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更加完善,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强国建设。

  “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天津和浙江6省市综合科技创新水平领先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等创新高地引领作用持续提升,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成效进一步显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技术预测与统计分析研究所所长玄兆辉说。

  玄兆辉介绍,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引领优势进一步强化。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10周年,10年来,京津冀协同创新驱动持续发力。北京企业对津冀两地企业投资4.9万次,投资总额2.3万亿元。

  与此同时,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继续提速,长三角的发明专利拥有量、新产品销售收入、高技术产业营业收入等13项指标占全国比重均超过30%。广东以珠三角为主阵地,科技活动投入指数和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保持在全国首位。

  2024年,中国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上持续发力。

  教育部实施基础学科系列“101计划”,培育拔尖创新人才;科技部健全保障科研人员专心科研的制度,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减负;人社部等部门组织实施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计划,力争到2026年带动新增高技能人才500万人次左右……各部门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中国技能人才总量已超过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研发人员总量多年居世界首位,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专业(STEM)毕业生规模全球领先,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人才支撑。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时不我待。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说:“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这就要求我们要发挥科技创新的根本支撑作用,坚持创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走出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发展道路。”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明年工作中,明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其中,“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项目”成为关键词。新征程上,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图景日新月异,创新中国的逐梦征程步履坚实,一个朝气蓬勃的创新中国正在新时代航程中乘风破浪,向着科技强国的目标奋勇前进。(杨俊峰)

[ 责编:刘晗旭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上海:老弄堂“上新”蛇年灯会

  • 黑龙江哈尔滨:夜游园 赏冰灯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经过168小时满功率连续运行考核,全球最大华龙一号核电基地、由中核集团旗下中国核电投资控股的漳州核电1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025-01-03 09:31
社交网络的去中心化推动着信息平权,使人人都有麦克风。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发布虚假错误的信息。科普信息的发布与传播不能被流量为王和眼球效应所裹挟,而应坚持科学性、合法性。
2025-01-03 09:27
记者2日从中铁(上海)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上投”)了解到,全球首台高压射流—机械联合破岩盾构机“山大号”于近日在济南轨道交通6号线东仓站始发。
2025-01-03 09:22
当下,人工智能的火热让人们对其有了深刻的体会。尽管许多人并不完全了解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但一提起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汽车、智能交互机器人、机器狗、无人机等已广为人知的应用便浮现在人们脑海中。
2025-01-03 09:19
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2025-01-03 09:18
闸门开合,水涨船高。2025年1月1日,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三峡枢纽通过量达1.59亿吨,连续三年突破1.5亿吨大关。其中,三峡船闸运行10000余闸次,通过量1.54亿吨;三峡升船机运行4700余厢次,同比增长5.1%。
2025-01-02 09:33
波澜壮阔的海洋中,更多宝藏正待发掘,深海油气资源就是其中的宝藏之一。深海区域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如今已成为全球油气资源的主要接替区。
2025-01-02 09:31
在数字化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产生和需要存储的数据量呈爆炸式增长。传统的存储方式,如硬盘、磁带等,正面临存储容量有限、维护成本高以及存储设备寿命短等诸多限制。
2025-01-02 09:30
长期以来,科学界普遍认为这两种记忆在大脑中可以协同工作。然而,当两种记忆产生冲突时会发生什么?
2025-01-02 09:29
量子计算正加速发展!2024年12月上旬,谷歌公司推出其最新量子芯片Willow。几天之后,我国科研团队在预印本网站arXiv发布了“祖冲之三号”的相关成果。
2025-01-02 09:29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
2024-12-31 09:14
30日,“天目一号”星座23颗卫星、“云遥一号”系列12颗卫星进入中国气象局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并实现业务运行。这是商业小卫星数据首次获准进入中国气象局业务系统,为我国气象预报预测提供有力支持。
2024-12-31 04:10
教育部日前部署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及试点工作,要求2030年前实现基本普及。这对抢占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和人才高地至关重要,必将引发教育领域的系列深层变革。顺利推进人工智能教育,需深化基础研究,把握底层框架和逻辑,做好体系化构建。
2024-12-31 04:45
享受便利的同时,掌握它们背后的核心技术更为重要。如何培养更多懂人工智能、会应用人工智能、能研发人工智能的人才?
2024-12-31 04:45
30日,中国工程院、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发布的《2024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整体向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处于上升趋势,在提质增效、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呈现诸多亮点。
2024-12-31 04:45
2022年12月31日,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在建成两周年之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于12月30日首次发布《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对两年来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进行了系统性总结。
2024-12-31 04:10
从7000米级“蛟龙”号,到4500米级“深海勇士”号,再到创下10909米深度之最的“奋斗者”号,我国载人深潜能力不断突破,技术迭代能力快速提升,征服深海的故事不断续写。
2024-12-30 09:18
当前,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通过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管理,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2024-12-30 03:50
科技部30日发布了2023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数据显示,在科普经费投入方面,2023年全国科普工作经费投入首次突破200亿元,筹集额达215.06亿元,比2022年增长12.60%。
2024-12-31 04:10
“探索三号”12月29日顺利抵达三亚崖州湾南山港公共科考码头,正式入列。这是我国首艘设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
2024-12-30 04:1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