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可持续社会价值 让企业走向无限游戏
首页> 经济频道> 光明经济 > 正文

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可持续社会价值 让企业走向无限游戏

来源:光明网2024-12-04 18:05

  在可持续社会价值创造过程中,要让企业摆脱囿于“赛道”的惯性思维,走向无限游戏,不需要“竞争”同一片市场、同一批客户、同一类消费者,社会需求是无限的,不内卷的,万类霜天激发各种“竞自由”。在多方共创的格局下,在新科技的加持下,把局部的可持续社会价值的“本事”,扩展为全社会的“本分”,从而推动更多社会议题的解决。

  企业的永续经营与无限游戏

  1986年,詹姆斯·卡斯(James P. Carse)教授第一次提出了有限游戏和无限游戏的区分:有限游戏以取胜为目的,而无限游戏以延续为目的。

  将有限游戏与无限游戏的概念引入企业对照,我们会发现,商业领域中,有限思维看到的是阶段性的财务数据、财富目标;无限思维关注的是“崇高的事业”,我把它称为“正因志业”,这让世界进步且美好,让人更接近且展现了人的本质。

  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这个无限游戏中,有限思维的模式,让人们过度执着于有限的目标。在某段时间内,根据某个评价标准,也许能够达成“第一”或“最好”的目标。但这并不意味着会让他们在一个无限游戏中不被淘汰,因为规则在不断变化,目标在持续升级,边界被跨越,范式被颠覆。

  从企业发展来看,我们看到,早期企业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在遇到非常大的挫折之后,企业尝试用利益相关者这样包容性更强的概念来升级,后来又进化为合法性或正当性。

  然而,企业不是合法经营就能赢得正当性。企业的正当性来源于合乎、顺应大众对它的期待,也就是合意性和顺意性。人们会在更长的时间段、用更有洞察力的方式,去看待企业表现出的行为,到底是屈从于某种社会的期待,还是发自本心觉得自己和社会一体?是功利性很强的施舍式行善,还是谦卑的慈善?

  这样的审视,需要企业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独善其身不再是一个很好的选项,要致力于无限游戏,以创造更多社会价值为目标,以实现永续经营。

  如何实现永续?我认为要实现“内在与共”,让社会价值创造根植于企业的组织使命、价值观和战略中。近年来,在企业社会责任、ESG等基础上,可持续社会价值创造开始进入主流话语体系,企业从做公益慈善、履行社会责任,进化为用自身能力,致力于解决社会议题。这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企业在实现经济价值后的一种外挂添彩,而是以科技能力和专业优势,提升社会议题解决的效率和可持续性,推动社会进步。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致力于无限游戏。无限游戏不是战胜对手,赢多份额,而是创造更多惊喜和更大价值,激发出生生不息的绵延善意。

  打造“善引擎”

  每个人、每个企业都有善意,但往往是能够产生善果的时候,善意才更容易得到持续。如何让善因和善果之间改变这种散漫的机制,完成更流畅的传输放大?如何让更多的企业参与到社会价值创造的无限游戏,致力于推动社会生态系统健康永续?这就需要打造更多的“善引擎”,实现社会善能更高效率的集聚转换输出,让善意变成善果的门槛降低,确定性增强。

  当前,一些“善引擎”已经初具规模。比如我了解到有的公司正充分运用自己在服务客户和消费者中发展出来的科技能力,去探索解决并无直接商业回报的社会议题。有人用跨年龄人脸识别技术,寻找到失踪多年的儿童;为助力听障人群,有人发起“天籁行动”,免费开放天籁音频AI技术,以提升人工耳蜗降噪效果、改善人工耳蜗佩戴者的使用体验,帮助听障人士解决听不清的难题。

  事实上,这些具有领先地位的技术、产品,当它们用在社会议题解决的时候,并没有付出特别额外的成本,却达到了服务更多社会公众的效果,所谓“惠而不费”。在这种服务过程中,其本身的社会价值和品牌影响力也得以扩大,从而发掘出更多的商业价值,实现良性循环。同时,组织成员也会因为企业对社会这样的追求和服务而提高尊严感、归属感,增加凝聚力和创造力。

  在类似这样的“善引擎”的带动下,组织内外部更多的人群聚在了一起,形成更大的善流,发挥更大的合力,这也是引擎的价值所在。

  12月3日,由联合国驻华系统(RCO)、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清华可持续社会价值研究院、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腾讯SSV)联合主办的S大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全球的机构、企业,通过相互分享生动的创新解法,为更多有志于以科技服务社会,以服务社会激发科技活力的同道人士,提供借鉴和启发。在分享中,我们看到在三星堆,如何和AI一起修文物;看到追着地震跑了16年的女科学家,如何用技术预警重大地质灾害,拯救成千上万人的生命;看到在沙漠等水资源缺乏的地区,如何用技术从空气中提取净水;以及在北京的医生,如何用AR技术为3000公里外的孩子诊治罕见病;中国的80后社会企业家,如何用15年时间,助力解决非洲地区千万贫困人口的用电难题。这背后,科技与社会价值的双向奔赴,让彼此都更上层楼。

  这些人、企业和机构聚在一起,尽管个体是脆弱的,是小火苗,但他们通过科技、组织与生态方式,形成不断进化的“善的共同体”,并唤醒更多的善念善意,成为更多善意的孵化器,并使其可持续。

  让局部的“本事”,成为全社会的“本分”

  为善也须善为,向善才能永续。即使是做善事这件事情,也要通过高质量、有创新的方式,去追求更高的价值,这种期待本身也能够激活科技的创研。当领先科技服务于一些社会议题而非商业目的之时,很容易迎来这种科技更有抓手、更成熟化的变革时机。

  在这过程中,需要有创新和试错的勇气,有把最新科技和善意重做一遍的心态:一切社会问题,都值得用最新的科技重做一遍;一切趁手科技,都值得针对社会问题重做一遍。

  随着社会问题的日益复杂化,向善要实现永续,除了以科技为支撑,还需要有广泛的协作网络,有更多的社会主体加入进来。如果社会中出现更多的“善引擎”,有更多的把善意变成善果的发动机,整个社会的动力系统会变得非常不同。

  这就需要我们有“与共思维”,关起门来是做不成事情的。一些企业具有技术和经验的优势,在某些领域可以作为主力军去加速社会价值创新的进程,当他们把痛点、断点问题解决后,以持续开放的姿态迎接其他参与者适时介入,有序延伸,在多方融合中完成社会价值创新目标。

  S大会就是致力于这种“与共思维”,把更多的主体汇集在一起,迸发出更大的化学反应,我认为可以起到一种唤醒作用。包括清华大学之所以成立可持续社会价值研究院,我们的初心,也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善引擎”,和合作伙伴们一起,把局部的可持续社会价值的“本事”,扩展为全社会的“本分”,让一些有善意却不得其门而入、不得其良法的企业实践,能够聚在一起,形成一个相互切磋、共同提高的平台,并变得更加开放。

  当下,气候变化剧烈、局部地区发生战争,种种难题迫切需要我们探索有效率的、可持续和创造性的方式,实现当前面临巨大挑战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我们需要在更多的群体、更大的范围内,探索更多社会价值创造的可能性。企业之使命,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经济利益创造,更在于肩负起广泛的社会价值塑造之重任。探寻那些尚待满足的社会需求,并运用成熟精湛的创新科技予以回应和重构,不仅深系企业自身的可持续繁荣之道,更是与全社会整体福祉紧密相连。(作者:杨斌 清华大学副校长、可持续社会价值研究院院长)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广西南宁:红红火火迎新春

  • 冬采莲藕 供应春节“菜篮子”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国产化“中农科·龙腾”饲料配方工业软件近日在北京发布。饲料研究所研发团队利用长期积累的科研成果,研发出饲料原料加工特性数据库、水产饲料营养数据库和反刍动物饲料营养数据库。
2025-01-13 09:40
业内人士提醒,开窗通风换气是最简单且经济的方法,通过增加室外的新鲜空气量,将含有甲醛的空气排到室外,可以快速降低室内甲醛浓度。
2025-01-13 09:1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智能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随着技术不断成熟与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我国人工智能正朝着深度融合与创新驱动的方向稳步前进,为全球智能经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2025-01-13 09:39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力量。为发挥投资引领带动作用,将加力推进中央预算内投资,条块结合深入实施数字化转型工程,加快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
2025-01-13 09:21
不只是青年骨干,学术荣誉体系设计了从讲席教授、杰出讲席教授、资深讲席教授到荣誉讲席教授的荣誉晋升和激励机制,让有所成就的科技人才不甘于躺在“功劳簿”上。
2025-01-13 09:13
发布和定期更新全面、准确、透明的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是建立统一、规范碳排放核算体系的重要基础。
2025-01-13 09:12
国家癌症中心研究团队通过对全球胃癌流行病学进行系统分析,发现早发性胃癌呈上升趋势,年轻人群的患病风险日益增加。这一疾病模式的转变对全球胃癌防控策略提出了新挑战。
2025-01-10 09:25
9日,记者从中北大学获悉,该校孙友谊教授团队利用胶体化学体积排斥作用,并结合二维片状纳米材料剥离新方法,实现了石墨烯高效宏量制备。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2025-01-10 09:21
2024年,气象部门共建成27个国家气候观象台和8个国家大气本底站,实现气候关键区全覆盖;累计建成7.6万余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实现全国乡镇全覆盖,地面站网布局不断优化。
2025-01-10 09:15
天津大学教授胡文平、王雨、吴煌与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弗雷泽·司徒塔特教授合作撰写的论文《动态超分子扭棱立方体》1月9日在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文章介绍了他们在光电功能的手性阿基米德多面体的构筑上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
2025-01-10 09:14
9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陈春飞携手长江大学教授刘勇胜、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教授斯蒂芬·福利等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
2025-01-10 09:13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医用光谱质谱研究团队发展多培养基方法,研究并获得了肺癌细胞可重复的特征挥发性有机物,有望用于肺癌闻诊新技术开发。
2025-01-09 10:19
大模型通常具有高度的通用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已经在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等众多领域大放异彩。
2025-01-09 10:10
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推动下,该局联合各省地勘单位和矿业企业,于全国范围内展开找矿集中攻坚行动,在四川、新疆、青海、江西、内蒙古等地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锂辉石型、盐湖型、锂云母型锂矿新增资源量均超千万吨,使我国锂矿储量全球占比从6%提升至16.5%,排名从世界第六位跃升至第二位。
2025-01-09 03:10
《自然》1月9日发表的一项研究评估了淡水动物群的灭绝风险,涵盖了2.3万多个物种,发现被研究物种中约24%面临灭绝风险。
2025-01-09 09:59
随着数字技术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文化传承与创新迎来了新机遇。
2025-01-09 02:05
过去一年,怀柔科学城进入“运行为主”新阶段。2025年,怀柔科学城将持续做好“科学、科学家、科学城”三篇文章,加速形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效应,“十三五”时期布局的29个设施平台将全部试运行。
2025-01-08 09:43
屈膝、下蹲、从托盘上稳稳夹起6公斤的物料箱平举至胸前,倒退、转身、小步走向左后侧的无人物流车拖车旁,精准对位,低头、屈膝、弯腰,将物料箱放在拖车上,然后转身回到托盘前,继续搬运……
2025-01-08 09:36
基础设施是城市的骨骼,是城市安全与发展的“生命线”。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025-01-08 09:35
天寒地冻的小寒时节,攀西大裂谷却是另一番景象。四川省攀枝花市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阳光灿烂,中午的气温超过20摄氏度。
2025-01-08 09:31
加载更多